十六天魔舞的基本介紹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十六天魔舞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十六天魔舞百科名片
十六天魔舞《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創(chuàng)作于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对?middot;順帝本紀(jì)》載:順帝怠于政事,荒于游樂,以宮女三圣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其服飾化妝是:戴象牙佛冠,身披瓔珞,大紅綃金長短裙,金絲襖,云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手執(zhí)法器 ── 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執(zhí)鈴杵奏樂。另外還有由十一個宮女組成的伴奏樂隊。由宦官長安疊不花率領(lǐng)。遇宮中做佛事時才進(jìn)行表演。
十六天魔舞的歷史起源
元順帝躲在深宮怠政,一開始也許是不得已,以此避免和權(quán)臣沖突,免得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后來就慢慢覺得把朝廷大事托付給大臣,自己專門游玩的日子也不錯,故而樂此不疲了。只是,光像后來明朝的天啟皇帝一樣天天在宮里做木工活,時間長了總會厭煩。那個天啟只做了七年皇帝,而元順帝卻做了三十五年,自然不會只滿足于多做幾個建筑模型,造幾條龍舟之類。于是他就給自己找到了更為刺激的玩法,這種玩法,與元代著名的“十六天魔舞”,還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
十六天魔舞的風(fēng)格特色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很有名的舞蹈,一般提到元代的歌舞藝術(shù),總要把它拉出來做代表。這種舞的具體表演方式,根據(jù)《元史》的記載,是十六個宮女,把頭發(fā)梳成若干小辮,帶著象牙作的佛冠,身披若隱若現(xiàn)的纓絡(luò),下著大紅色鑲金邊的超短裙,上穿金絲小襖,肩上有云霞般的披肩,妖艷致極,性感逼人。她們每人手執(zhí)法器,其中一個執(zhí)鈴杵領(lǐng)舞,姿態(tài)各異,誘人眼目。另有十一位宮女著白色透明絲衣,頭上系著白色絲帶,做出各種性感的動作作為伴舞。宮中一有佛事,或順帝寂寞了,就讓他們載歌載舞,祝興歡樂。其中,三圣奴、妙樂奴、文殊奴三個宮女的舞姿尤為曼妙,為此常??梢缘玫巾樀圪p賜的夜明珠、新款式的錦緞之類。
后來皇帝如此胡鬧,國事自然不用再問。后來元朝滅亡之后,很多人就把這原因歸咎到十六天魔舞上頭。“憑誰為問天魔女,唱得陳宮玉樹聲”,“自古國亡緣女禍,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同屬亡國之音。而元順帝在丟下大都,逃往漠北之際,還不忘帶上自己心愛的天魔舞隊,“氈車盡載天魔法,唯有鶯銜御苑花”,繼續(xù)“大喜樂”去了。
十六天魔舞的基本介紹
原來規(guī)定,這美麗迷人的娛佛舞蹈,只有宮官中受過秘密戒者才能觀看,其他人不準(zhǔn)觀看,后來卻悄然流入民間。
元人張昱在《輦下曲》詩中贊《天魔舞》:
「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絕裝。
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yán)海會慶君王。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
周憲王宮詞有:
「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
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敦煌465窟元代舞蹈壁畫,風(fēng)格獨特,舞蹈造型,技巧高,難度大??赡芘c元代名舞《十六天魔》有關(guān)。
十六天魔舞的基本介紹相關(guān)文章:
2.不時是什么意思
3.咆哮的意思是什么
十六天魔舞的基本介紹
精選文章
-
大面的基本介紹
大面是傳統(tǒng)戲曲腳色行當(dāng)。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凈的別稱。俗稱大花臉。多扮演凈行中的正面人物。大面的臉譜有紅、黑、紫、藍(lán)、粉色等。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
-
劍器舞的基本介紹
劍舞, 又稱劍器舞,是手持長、短劍表演的舞蹈,由動作英武、韻律優(yōu)美的劍術(shù)延伸而成。劍舞者用來表演的佩劍,其劍柄與劍體之間通常有活動裝置,可
-
盤鼓舞的基本介紹
盤鼓舞是一種踏在盤子和鼓上表演的漢族舞蹈,起源于中國漢代。舞時將盤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盤、鼓數(shù)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藝高低而定。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
-
柘枝舞的基本介紹
柘枝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著名健舞。來自西域的石國,石國又名柘枝,唐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為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