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慕容復(fù)姓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復(fù)姓中排序為第二十八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慕容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慕容姓姓氏源流
第一個
源于鮮卑族,出自漢朝時期鮮卑中部大人慕容,屬于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傳說,在東漢桓帝執(zhí)政時期,鮮卑民族分為中、東、西三部,其中部首領(lǐng)大人叫柯最闕,居慕容寺,后因以為姓氏,稱慕容氏。
第二個
源于高辛氏,出自秦漢時期鮮卑族慕容,屬于以部落首領(lǐng)名號稱謂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世代居于東北地區(qū),秦、漢之際被稱作“東北夷”,自稱是帝嚳(姬夋)高辛氏的后代。這個“東北夷”是古代東胡民族中的一個分支,在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擊散,之后該支族人遷徙棲息于以鮮卑山為核心的一帶地區(qū),即今內(nèi)蒙自治區(qū)的西拉木倫河與吉林省的洮兒河之間,該部族首領(lǐng)在東漢時期建立了一個“鮮卑國”,因此號稱鮮卑族。傳說,這位鮮卑國主自稱是“慕二儀之道,繼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為稱號,稱慕容單于,意在遠(yuǎn)離中原之地發(fā)揚光大王族傳統(tǒng),其鮮卑國在后來被稱作鮮卑慕容部,部族人等因稱慕容氏,此后世代相傳。
慕容氏的發(fā)源地就在斯地,故慕容氏族人皆尊奉慕容單于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
源于鮮卑族,出自三國時期鮮卑慕容,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在三國時期,鮮卑慕容部的首領(lǐng)莫護(hù)跋率領(lǐng)族人遷居遼西地區(qū),后來曾追隨司馬懿征討在遼東地區(qū)割據(jù)的公孫淵,立下戰(zhàn)功,被封為率義王。后莫護(hù)跋在荊城北部(今河北昌黎)建立起一個部落聯(lián)盟。據(jù)說,當(dāng)時北方的漢族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hù)跋見了很是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部落里的鮮卑族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dāng)?shù)卣Z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后來就成了“慕容”,之后莫護(hù)跋的族人們便干脆以此稱謂作為部落的名稱,并以此為部落王族世家的姓氏。到了西晉時期,莫護(hù)跋的后代慕容廆占領(lǐng)了燕北、遼東一帶廣大地區(qū),自稱鮮卑大單于。慕容廆的兒子叫慕容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氏,隋唐以后,慕容氏族人多有省文簡改為單性慕氏、容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慕容氏家族在北方地區(qū)先后建立了四大燕國,即前燕國、后燕國、西燕國、南燕國,持續(xù)輝煌了七十余年的歷史。
慕容姓遷徙分布
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據(jù)傳中古代部落首領(lǐng)高辛氏的后代居?xùn)|北夷,三國時首領(lǐng)莫護(hù)跋率族人遷至遼西建國,號鮮卑,在涉歸做單于時自云:“慕二儀(古指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
在漢桓帝時,鮮卑分而治之,分地中,東,西三區(qū),中部由柯最闕統(tǒng)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為慕容。相傳莫護(hù)跋在棘城北建國時,很喜歡北方漢人當(dāng)時很流行的步搖冠(帶有墜飾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因此戲稱之“步搖”。而由于語音與慕容相似,后即訛傳為慕容。他的后人就將錯就錯,將部落改稱慕容。
西晉時期,慕容氏族人建立了燕國,正式以慕容為姓氏。在東晉到十六國時期,燕國曾鼎盛一時,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國,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廣泛地流傳。
今江蘇省的蘇州市,河南省的焦作市溫縣、開封市、葉縣、許昌市、南陽市鎮(zhèn)平縣、平頂山市、中牟縣,廣東省的廣州市、高要市、新會市、臺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東莞市、高州市、吳川市、信宜市、化州市、電白市、陽江市、南海市、番禺市、順德市,遼寧省的沈陽市、朝陽市、營口市、丹東市鳳城區(qū),山東省的龍口市、煙臺市棲霞縣、榮成市、蓬萊市、莒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龍川縣,甘肅省的慶陽市,陜西省的西安市、吳堡縣、綏德縣,湖南省的邵陽市綏寧縣、瀏陽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鶴崗市,河北省的涿州市、邯鄲市,安徽省的蒙城市、利辛縣,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貴州省的六枝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赤峰市、烏海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湖南省邵陽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重慶市的江津縣,北京市,上海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新加坡等地,均有慕容氏族人分布。
慕容姓郡望堂號
郡望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shè)治之始。敦煌郡據(jù)有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并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jié)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jīng)的絲路重鎮(zhèn)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雁門郡:戰(zhàn)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guān)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nèi)犯,唐朝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shè)關(guān)城,戍卒防守。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zhàn)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qū);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末地入東???北燕時期又復(fù)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qū);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wèi),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wèi)(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qū);自明正統(tǒng)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zhèn)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dāng)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zhèn)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qū)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qū)。
堂號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慕容廆占領(lǐng)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于,歸屬于晉朝。晉朝太興初年封他為“遼東公”,慕容氏因以“遼東”為堂號。
猜你喜歡:
2.姓慕容的男孩名字
4.慕容姓寶寶取名
慕容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長孫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鮮于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