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袁姓,是中華民族的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其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0.54%。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袁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袁姓姓氏源流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后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后封為陳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于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涂,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涂。亦作袁濤涂。世代為陳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jīng)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xiàn)在江南地區(qū)。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fā)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后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后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后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數(shù)民族。據(jù)《魏書·高車傳》云: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tǒng)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于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zhàn),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jié)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yōu)憐之,其畜產(chǎn)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于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chǎn),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shù)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短茣?middot;回紇傳》云: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時號鐵勒部落,依托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lián)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jù)的,其后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后人以袁為姓。
袁姓遷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fā)祥地河南發(fā)展繁衍,其發(fā)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后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于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jù)《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后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于清代開始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
袁姓歷史名人
袁 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干。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shù)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diào)任隴西都尉,后遷徙做吳相,吳王優(yōu)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后,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是《史記》與《漢書》兩大史書都有詳盡記載的袁氏頭一位揚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 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東漢名臣。少承家學,舉孝廉。曾任陰平長、任城令 ,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后忌恨。但袁安節(jié)行素高,竇太后無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免冠上朝力爭達10余次,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為時人稱道。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 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辟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一并殺光。董卓入京后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lián)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后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zhèn)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qū)的民變隊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jù)勢力。紹外寬而內(nèi)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jù)勢力曹操爭戰(zhàn)。五年,雙方?jīng)Q戰(zhàn)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于七年憂郁病卒。死后,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袁 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后漢末年的軍事家,軍閥。袁紹兄弟,“少以俠氣聞,數(shù)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后頗折節(jié)。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入洛陽后,以袁術為后將軍,袁術怕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陽。之后被劉表推薦為南陽太守。之后袁術召集各路諸侯,190年攻入洛陽;在南陽時由于驕奢不修法度,成為當?shù)匕傩罩肌:笤g與袁紹起稱突,而與幽州公孫瓚結盟,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其部眾前往九江,自領揚州刺史。后來袁術獲得東漢的傳國璽之后,便決意稱帝,197年袁術于壽春稱帝,國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并沒有獲得各路諸侯的支持與響應,袁術不久后便受到曹操擊敗,199年吐血而死。
袁 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采出眾。字彥伯,小字虎。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累遷至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文筆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溫器重,使專掌書記?;笢乇狈ィ攴蠲髀恫?,倚馬疾書;頃刻間即成七紙。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漢紀》30卷。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余篇。
袁 郊:字之儀,袁滋之子,陳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學家。咸通時,為祠部郎中。昭宗朝,為翰林學士。作有傳奇小說《甘澤謠》一卷。
猜你喜歡:
2.袁姓的來源介紹
袁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任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酆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