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靈活運用演講語言
演講是一種即時性的互動,演講者與聽者之間的溝通依賴于語言,語言的靈活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整篇演講的成敗。一場成功精彩的演講對演講者的語言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要想讓自己的演講更具有吸引力必須在演講的語言上下工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如何靈活運用演講語言,歡迎借鑒參考。
講話者的工作就是盡情渲染事實。埃米莉·迪金森曾經這樣描述過和她同時代的另一位作家:“她描述的一切都是事實,然而這些事實缺乏理想之榮光。”這種榮光也就是卓越的口才大師投射到聽眾身上的自內而生的光芒,只有當你貼近聽眾的靈魂而非僅僅智能時才能產生。所有的演說者都希望人們認為他或她的講話生動有趣,令人難忘,同時又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而且絕不會令生厭。獲得這種殊榮的確定無疑的途徑便是在發(fā)言中運用示例、事實和數據等等進行充分論證。如果論點缺乏論據的支持,聽眾會無法深入了解你闡述的內容。
許多演說者工作得很努力,希望演說的序言和結論都讓人難忘,然而卻忽略了應對正文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視。這種行為其實不難理解:如果每一點都要論及,那么就很難維持聽眾的熱情參與。不過,雖然很難,卻是影響深遠的好口才的基本要素。運用例證來增加語言的生動程度是維持聽眾熱情的最好方式。傳神的語言、有趣的故事和豐富多彩的信息來源可以令人振奮精神并贏得人們的關注。
左腦重視邏輯思維、分析和精確度。右腦注重的則是美學、情感和創(chuàng)造性。若希望激發(fā)靈感,你必須用右腦即情感的部分思考。
你從來無法預計聽眾中有多少是左腦型的人,右腦型的人又占據了多大比例。因而你的演示必須同時兼顧兩部分人。如果僅僅迎合左腦型的人(只用事實說話),即使最理性的人也會覺得厭煩和疲倦不堪,他們的注意力也會很快從你的講話上轉移開。因此,每隔幾分鐘,用例子、故事和有創(chuàng)意的比喻等等右腦型方式,重新奪回他們的注意力。
3個充滿魔力的短語
在恰當時刻引入右腦型方式來打破僵局的一種有效方式就是運用我所謂的“3個充滿魔力的短語”。當我給大家做演示談到這3個魔術般的短語時,他們迅速掏出筆記本來做筆記--無論他們具有何種足以自傲的資質或曾經具有多豐厚的經驗。而原因即在于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一條成為出色口才高手的捷徑。實際上,這種方法使用起來確實很輕松。這些充滿魔力的短語就是:“就像……”“例如……”“設想一下……”。
這3個短語能立竿見影地引起聽眾的關注,并引導他們順著你提供的思路思考。假如你在做演示努力說服同事們參加獻血運動。你可以舉出種種數據表明每天有多少人需要輸血、而同時血液供應又是多么稀缺。但是,想想如果你加上這樣一句話發(fā)言的效果會多有效:“設想一下在你深愛的人遇到了麻煩需要用血的緊要關頭,卻發(fā)現血庫的鮮血不夠用的情況吧。”右腦型的示例顯然比僅僅只用數據更有可能激發(fā)人們采取行動。(順便提一句,我在這里玩了一個右腦型的小伎倆,上句話句子開頭用了“但是,想想如果……”)
這里有一個運用短語“就像”的好例子。我曾經在《紐約時報》上讀到過一篇文章,一艘探測飛船以每小時170,000公里的速度飛往木星。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我的理解能力;我根本就無法想像--直到我讀到下一個句子,作者寫道,這就像在一分半鐘里從紐約飛到圣弗朗西斯科一樣。我的腦海里馬上出現了一幅圖像,我坐在飛機上,深吸了一口氣,飛機已在圣弗朗西斯科降落。簡單的一個短語卻體現出演示中遣詞用句的強大威力。
示例也能增添演示的說服力,無論在何時,能用則用。假設你希望告訴聽眾我們每個人的內部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我們惟一需要做的就是釋放它們。那么隨后你可以加上一句:“例如,米開朗基羅宣稱他并沒有創(chuàng)作雕塑,他所做的只是將其釋放出來。每次當他發(fā)現一大塊大理石的時候,他就會告訴年輕的藝術家,去掉石頭上一切不屬于雕塑的東西。”每次你在演示中談起“例如”時,聽眾的興趣都全然被吸引了過來。他們知道你將要以某種不同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來解釋你的理念,或者清晰闡釋他們不�**獾氖攣鎩�
在使用“設想一下”這個短語時,注意只要用一到兩次,因為如果這個短語過于突出,重復次數太多的話人們就會很容易察覺。不過“就像”和“例如”可以經常使用,因為這二者不會那么明顯。
仔細選擇故事來吸引注意力和激勵聽眾
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每次都會勝過一座大山似的事實。無需一定是驚人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里的災難和個人的親身體會常常也是很動人的。1999年奧瑟·蘇·米勒在《紐約時報》刊登的文章里提到,“……你完全可以無中生有地編造一個故事。有趣的是,關于故事最艱難的并非其中的內容,而是你如何描述它。”
然而,正如任何威力強大的工具,對講話的支撐也可能使用過濫和誤用。支持機制公式可以確保你的演說不會僅僅是把許多故事串聯起來,支撐機制應該支持你的主要觀點而非相反。
確定支撐性的例子和引證的精當并經過了精心的編排,同時也須切合你的講話目標。其實,你僅僅試圖在演示中插入一個生動的故事,并未對其進行徹底的檢查;畢竟沒有人會把你說的每個詞語都記錄下來,你只是希望人們感興趣而已。但無論你多么努力,總會在錯誤發(fā)生后不斷縈繞在你的心頭。最優(yōu)異的口才高手會引用精確的數字、公認的釋義和可靠的備注。在某個主題內尋求權威雖然會額外占據你的研究時間,但絕對值得。
通過故事銷售
講話者處在無處不是銷售的商業(yè)大環(huán)境中,他們通過例子來銷售事實,相對于直接銷售事實,聽眾往往會更愿意接受。提供支撐信息時注意重點:你所有的故事、笑話、類比和引證都必須和主題相關。
養(yǎng)成尋找好故事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會使得你的演說富有趣味性。聽眾喜歡人的故事。在一個說服力的項目中,我要求人們用25個或更少的詞語講述一個小故事,例如第一次接受駕駛測驗、在大學里的第一天或第一次的約會。最后我得到了許許多多有趣的奇妙無比的故事,以后人們都說那是項目中最美妙的一部分,因為這給他們上了極為生動的一課,使得他們認識到了故事的重要性。
技術型的演說者必須確保能夠形象地闡述或說明他們的過程、程序或發(fā)現,從而化深奧為淺顯。提供這種支持不僅僅只給聽眾帶來樂趣,對你而言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它還會向觀眾展示出,談到這個話題和專業(yè)領域時你表現得非常自信和落落大方,同時你也很關心為聽眾提供一場愉快的演講。
支持無處不在
提供支持的最好方式是綜合運用幽默、引證、類比和其他要素,為聽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故事。要用充滿人性的故事配合真實的細節(jié),反之亦然。信息的來源呢?嘗試各種各樣的途徑,報紙、文摘、行業(yè)研究、兒時的回憶、朋友的經歷、世界歷史等等。你的信息獲得途徑是無窮無盡的。并且,絕不要低估歷史的力量。我常常引用孔子語錄作為會議的開場白,當人們感受到早在公元前500年孔子身上體現出來的睿智時,幾乎每次都會得到所有觀眾的首肯,從來沒有落空過。提醒人們日光下發(fā)生的一切都不是新鮮的,在演示中注入經典和歷史的成分,從而使得人們能夠有所聯想和記憶。
經實踐證明的有效依據來源
無論你是否面臨著一位懷疑論者,如果有一個艱澀的話題要溝通,或者需要某些支持來清晰、動人地傳達信息,這里提供了某些能夠使得演說具有說服力的最可靠的方式。如果每隔三四分鐘就在演示中插入一個故事、提一個問題或者聯合使用下面的依據,你便吸引聽眾的積極參與,并始終將其熱情維持在相當高度。
1. 事實。事實其實就是能夠被證實的聲明,既可以是來自第三方的信息,也可以通過自身觀察獲得。事實能為你的觀點增加分量,并表明你的陳述的客觀性。如果缺乏事實的依據,你就沒有信用度可言。關鍵在于不要引用過多事實導致聽眾的厭煩。
2. 數字和統(tǒng)計數據。由于其簡潔性,數據能起到驚人的強調作用,而且在許多技術型演說中都是非用不可的。但是數字本身不能和聽眾交流。有些數字的數目太大,因此需要進一步解釋,例如國家的財政赤字。出色的演說者會把這一大筆錢分解成一堆100美元一張的鈔票,并向聽眾解釋這一大堆有多高。
3. 釋義。在演示中揭示某些事物的內在本質時,通常你應該給出一個廣義的定義,隨后再給出其特性。例如,“人”(需要解釋的詞語)是一種哺乳動物(廣義),能夠直立行走(特性)。
查字典一般都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里面可能載有多種釋義,選擇適合需要的。舉個例子,如果希望大家關注營銷的意義,你可以將其定義為“促使產品或服務從賣方銷售給買方的所有活動,包括策劃、研究和銷售的協(xié)調。”
釋義無需以嚴肅的面孔出現;許多演說者都會針對特定范圍內的某一點,用風趣精煉的語言進行概括。這是安布羅斯·比爾斯給“自我主義”下的定義:“一個人更關注自己而非別人。”有時自己詮釋詞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且令人難忘)。
4. 示例。示例指的是證實或闡明了你歸納出來的一般法則的事件或物體,通常都很簡短。作為一種論據,示例無處不在,常常會用于介紹引人注目的事實和統(tǒng)計數字。當一位經理努力證明在他的部門無需裁減人員就能降低成本時,他會用例子來說服其聽眾(即實際節(jié)約的錢數應凌駕于程序上的變動之上)。
如果經常用例子來證明或修飾觀點的話,你還可以將其用于正面觀點的形成。舉個例子,正如XYZ制造公司所示,如果你不裁減人員,結果將是這樣的:士氣將會提高,員工工作得更加努力,而且利潤也會上升。
5. 說明。說明比舉例更加詳細,一般會逐點詳述。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要表明你不裁員的姿態(tài),你可以一步步分析說明如果通過更好的招聘機制、公司能夠達到削減成本的目的,隨后向聽眾解釋該招聘機制。
6. 趣聞軼事和個人經歷。為了證明某個觀點,有些故事或經歷的提出只是進行補充說明而非必需。許多發(fā)言者用趣聞軼事和個人的經歷(通常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來打破樹立在講臺上下的堅冰,和聽眾建立融洽的友善關系,或者進一步印證論點。引用的軼事必須是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并能確實對聽眾造成影響。
7. 權威著作。當你必須引述某個可靠的人們公認的論據來源來支持觀點時,請引用權威著作。
8. 名人名言。這是很多演說者的最愛,此時你可以引經據典,而且足以讓你自由發(fā)揮,談笑風生。由于許多名言都已經歷經歲月的洗禮,簡練、深奧,回味無窮,演說者可以馬上將這些特質帶入自己的發(fā)言。我最喜歡的名言是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斯說的“謙遜是一項被高估的美德”。引用的名言(或者引用的名人)不一定要很有名,只要和主題相關、能幫你證明觀點即可。
9. 證言。和演說者的觀點的聯系通常比名人名言更直接,證言是已經確定的證據--即旁人的話語能夠支持你的觀點。在我《提問的威力:如何運用問題來引導、繼續(xù)和激發(fā)變革》的發(fā)言里,我引用了邁克·布隆博格的話,擁有正確信息和成功之間的關聯緊密而不可分離。數年前我就聽到他講了這句話,現在成為紐約市長以后,他的話就更加可信了。
10. 類比。所謂類比指的是就相似之物分析其相似點和緊密之處,在技術型演示中用得最多。暢銷書作者理查德·斯?jié)刹┦空劶搬t(yī)藥時,寫下了這樣的短語,“外科醫(yī)生撫摸著患者的心臟,就像手里攥著一只小鳥。”最好的類比總是會使得聽眾驚奇--從而也令人難忘。
11. 重申。由于出色的演說者總是要精簡文字,刪改講稿,重申就可以幫你發(fā)現和表達冗長的觀點的精髓之處。在用自己的話語闡明論點時(當然這也正是人們要求你發(fā)言的首要原因),重復申明可以使得你在保持數據的權威性的同時,也不會喪失自己的立場。
12. 史實。大部分演示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說服的功能。了解聽眾是否具備必需的背景知識,從而確保能夠理解你的演示的含義。不能假設你所說的話題是大眾掌握的常識。精明的演說者會通過這種方式展示他們的背景材料,同時也支持了自己的論點。
準備享受你的成功
演說者通常還可以利用幽默、修辭、向聽眾表示贊揚或挑戰(zhàn)等論證方式。無論是單獨或作為例證、類比或其他因素的一部分使用,這些贏得聽眾注意力的方式都會引起講臺下的驚呼。觀眾因此坐下來專心傾聽你的發(fā)言,同時也使得你了解了口才學最為重要的規(guī)則:永莫令人生厭。
一位出色的演講者每隔三四分鐘便會插入一些生動的內容,從而保持聽眾高度的參與感并重新獲得其關注。一場演講一般由一系列的高潮和低谷組成:高潮期是發(fā)言人加入論證材料的地方;而低谷則是組成高峰期的新材料之間的自然過渡。
大部分講話者的開頭都非常雄壯有力,等到結尾時則是猛然俯沖,此時提出了最后一個要點,聽眾也都很興奮。但是中間部分卻被忽略了。
最有效的演說往往會沿著一條有趣的路途前行,用序言、過渡和結論引導聽眾經歷每個關口。論證材料很充分但不會多到降慢速度、阻斷旅程的程度。前進的步伐非常穩(wěn)健,直到最后提出一個令人難忘的結尾。
這個世界隨處可見能夠為你所用的論證材料。看看周圍,記下打動心靈的東西,同時記住通過例證來豐富你的論點的血肉和靈魂。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以備記錄發(fā)生在周圍的事情。將其作為一個持續(xù)性的習慣;這樣你總會找到好點子的。
講故事的時候,我們的嗓音自然而然地就會顯得生氣勃勃。一旦你積聚了足夠多的資料,下一步就是運用你的嗓音,充分發(fā)揮高低音的韻律之美。嗓音是一門可以吸引聽眾注意力的工具,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詳細探討其優(yōu)勢。
專家計劃:激發(fā)聽眾的興趣和積極參與
1. 你要向20位員工傳達如何進行定位的信息。在開頭里至少包含一個類比和一次親身體驗。
2. 建立一個文檔,專門存儲名人名言、故事和所有的論證資料。
3. 重寫一個第一次約會或最尷尬的時刻的故事。
4. 用一周的時間通讀報紙(《今日美國》是不錯的選擇),找出在演示中或談話時能引用的一則軼事。
5. 準備在下一次的聚會上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6. 讀讀訃告。我在閱讀達拉斯牛仔的前教練湯姆·蘭德利的訃告時,發(fā)現了一個關于他的絕妙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