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下屬溝通案例
如何與下屬溝通案例
時間是你的工具,溝通渠道與溝通方式亦是你的工具,合理利用及分配你的工具,你就是人生時間管理的藝術大師。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與下屬溝通案例,供你閱讀參考。
與下屬溝通案例01
案例涉及人員:
主管:財務部陳經理
下屬:財務部員工小馬和銷售部員工小李
案例情景:
財務部陳經理結算了一下上個月部門的招待費,發(fā)現有一千多塊沒有用完。按照慣例他會用這筆錢請手下員工吃一頓,于是他走到休息室叫員工小馬,通知其他人晚上吃飯。
快到休息室時,陳經理聽到休息室里有人在交談,他從門縫看過去,原來是小馬和銷售部員工小李兩人在里面。
“呃”小李對小馬說,“你們部陳經理對你們很關心嘛,我看見他經常用招待費請你們吃飯。”
“得了吧”小馬不屑的說到,“他就這么點本事來籠絡人心,遇到我們真正需要他關心、幫助的事情,他沒一件辦成的。你拿上次公司辦培訓班的事來說吧,誰都知道如果能上這個培訓班,工作能力會得到很大提高,升職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我們部幾個人都很想去,但陳經理卻一點都沒察覺到,也沒積極為我們爭取,結果讓別的部門搶了先。我真的懷疑他有沒有真正關心過我們。”
“別不高興了,”小李說,“走,吃飯去吧。”
陳經理只好滿腹委屈地躲進自己的辦公室。
案例分析:
1、誰犯了錯誤:
陳經理作為中層經理,手中掌握的資源有限,不可能經常給員工加薪和升職,利用手中現有的一點權力進行“小恩小惠”。這樣來博得下屬的好感,融洽人際關系,為工作增添“潤滑劑”,所以陳經理如果從工作角度出發(fā),對下屬實行“小恩小惠”是正常的,沒有任何“小恩小惠”才反常。但是在這個案例中陳科長的“小恩小惠”得到了下屬的抱怨,為什么呢?是因為他使用的方式不對,員工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培訓的機會沒有爭取到,所以對員工來說,“小恩小惠”就變了滋味,沒有了效果,所謂的雙因素理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保健因素沒有到位之前,激勵要素是沒有用處的。這是錯誤一。
公司的招待費用省下來,按道理是要上繳回公司的,陳經理沒有權力用來請員工吃飯的,更何況他是財務部經理,掌管公司的財政大權,把招待費節(jié)省下來請員工吃飯,以后怎么“克扣”其他部門的費用?消息傳出去,部門的威信就會降低。這是錯誤二。
以后陳經理主持會議時說:“我們公司最近的開支比較大,公司的利潤已經很低了,競爭也很激烈,按照目前的降價速度,我估計三個月以后我們將沒有利潤。所以我建議銷售部要努力控制銷售費用,尤其是廣告費和招待費。”
話是說得冠冕堂皇,但如果銷售部那位不給面子就摻了,他可以這樣反駁:“是呀,我們也在一直考慮控制費用的問題,但市場競爭這么激烈,我擔心萬一廣告費降低,我們會面臨更嚴重的生存危機,等到客戶和消費者把我們忘記了,就是花目前三倍的費用恐怕也無可挽回了。至于我們的招待費嘛,客戶來公司參觀,我們總不能不招待,更不能太寒酸,也要體現我們公司的實力和形象。當然了陳經理提到的控制費用的觀點很好,未雨綢繆,我建議還是從我們內部開始,內部部門并不直接和客戶打交道,不必要的費用要盡量壓縮。我聽說有些部門,節(jié)省下一些招待費,不是上繳,而是作為部門內部的吃喝費,這個風氣可不好,所以我建議從這個上面做文章,可能更恰當。”
銷售部經理是怎么知道陳經理的把柄的?當然是小李告訴的嘍。老板要是仔細追查的話,陳經理死定了!通報批評是免不了的,否則沒辦法擺平銷售部經理。陳經理就認倒霉吧,誰讓自己的把柄被別人抓住呢?
那這個事就不可以做嗎?實際工作中很多人在做,而且做得很好,老板也是默許的。一般來說開明的老板會認為,只要是在預算內的錢,你能節(jié)省下來,就是你的本事。再說招待費的數目也不是很大,你沒有裝到自己的口袋中,沒用發(fā)票來沖帳,也沒有和自己的朋友吃飯,而是用來招待同事,主觀上還是為了工作,可見你的心里還是有公司的。所以一般來說老板不會管,而是默許,但這個事是可以做,不可以說,更不能讓別的部門的人知道。其實其他經理也都怎么做,心照不宣也就可以了,沒有人主動把這個當事兒。。
小馬作為基層員工也太不給自己上司面子了,怎么可以當著“外人”,隨便議論自己領導的不是呢?尤其是“死對頭”銷售部的人?這就把自己部門的形象降低了,別人會想:“你在這個爛經理手下工作,可見也不是什么好鳥。”小馬也沒任何好處,只是嘴皮子上快活了。對于培訓機會,我認為不是因為陳經理沒有為小馬爭取,而是因為小馬自己沒有爭取,經理每天的工作很多,你不強調培訓機會的重要性,而是等待他作出爭取的動作,他哪里有時間考慮這個問題?對小馬是大問題,可是或許在經理那里是小問題。即使有時間考慮,你不爭取,他會認為你對培訓的需求不是很強烈,怎么會爭取?即使會爭取,面對其他部門的競爭,沒有你強烈的爭取作為后盾,他怎么能堅持?經理也是平凡人,他沒有自己團隊作為后盾,信心也會受到打擊。所以上次的培訓機會不是因為陳經理,而是因為小馬,而沒有爭取到,小馬埋怨陳經理是錯誤的。
2、到底應該怎么做?
分析了上面 兩個人的錯誤以后,其實辦法也出來了。
作為陳經理以前沒有為手下爭取培訓的機會,這已經是覆水難收了,只好等待下一次機會來補救。
面對下屬的誤解也不要逃避,今天“滿腹委屈地躲進自己的辦公室”,明天呢?難道要“滿腹委屈”地去上班嗎?這樣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決定要請他們吃飯,就要假裝沒有聽到,而是走進去邊說邊招手:“小馬,現在有空嗎?我有事情找你。”
小李看到這樣,就會知趣,為了掩飾他剛才和小馬聊“八卦”的事實,可能會說:
“小馬,我們對帳的事,明天我找你,最近被煩死了,不打擾了。”
于是小李起身走了,陳經理和小馬回到他的辦公室,安排吃飯的事。
按照常理,這樣的事應該有一個陳經理的“鐵桿”來搞定,而不是一個經常多嘴的小馬,并且雙方已經有很大的默契,電話上兩分鐘就說定了,不用去休息室找。現在他們回到陳經理的辦公室,陳經理最好不要直接談去哪里吃飯,而是可以說:
“最近工作怎么樣?有沒有什么事需要我?guī)兔?”
小馬一定感到很突然,不知道經理找他的真實目的是什么,所以會說的很圓滑。“沒有什么特別的,一切正常。”
“哦。過幾個月公司有個管理培訓,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其實陳經理也不確定,但三個月之內都沒有培訓也太說不過去了。陳經理也可以單獨申請培訓機會,要是老板不批準,辭職算了,沒趣。)
小馬臉上頓時發(fā)出光來,抬頭注視著陳經理的眼睛,急切地說:“培訓是好事情呀,上次的培訓,我們部門沒人參加,我們還后悔呢,沒有抓住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次有機會您一定要幫我們爭取呀。”
陳經理點點頭,關注地看著小馬說:“上次的培訓我還以為我們不喜歡呢,也沒有人催我,你也不提醒一下。既然喜歡就要努力爭取嘛。不爭取就得不到,我們公司就是這樣的。再說我每天的事情很多,可能照顧不了那么多,你們也多原諒。下次培訓我一定幫你爭取。”
小馬感激地看著經理說:“那就多謝您了,我明白了,多謝照顧。”
陳經理身體向后一靠,放松地說:“培訓回來可要給我們上課的,不能光你學了就算了,要教我們的,哈哈。怎么樣,你通知一下其他的同事,今天晚上我請客,就當是我賠罪。”
小馬感激地說:“多謝經理了,你又要破費了,我這就去通知。”等到小馬一轉身,往外走,快要出門了,陳經理說:“小馬,等一下。”小馬回頭說:“還有什么事,經理。”這時陳經理嚴肅地說:“以后注意點,別讓其它部門的人知道我們經常有活動,否則影響不好。”
這樣處理下來,關于上次培訓的誤解得到了解決,提醒了小馬注意保護部門內部的小秘密,吃飯的由頭也找到了,何樂而不為呢?
與下屬溝通案例02
問題一:既然交代的工作已經做完,三號領導為何還一直生氣?
三號生氣的原因主要是兩點:
1、三號要明確的答復,行不行給句話,這樣才能據此采取下一步行動。不給答復,這件事就一直沒有結果,太難受。
2、即使你自己做完了工作,領導布置工作,下屬竟然置若罔聞,太不給面子。
因此,雖然工作已經按照要求完成,六號下屬誤以為三號領導不會責怪自己,但他們不理三號領導造成的“態(tài)度上的傷害”是需要彌補的!
問題二:謹慎而忠誠的六號下屬為何當時沒理三號領導?
六號下屬的主要錯誤在于他們以為只要給三號結果就夠了,低估了三號領導對“面子”的在意,以為“反正我都按照你的要求做了,理不理你不重要”,這是一個大忌!不過,我們回到六號下屬這里,六號下屬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當時事情確實很多很忙,六號下屬已然處于壓力狀態(tài)(6下3),不過六號畢竟不是三號,六號處于壓力狀態(tài)到三號也僅僅是“直奔目標”,對于三號的“面子”部分他們是顧不上的;
2、三號領導布置任務常常有“臨時性”的成分,會打破六號的計劃,特別在六號很忙壓力很大的時候布置,六號會內心不滿但又不能表示,不理不回復也是一種不滿的委婉表達(一位六號的HR表示“三號喜歡時不時給我布置一個任務很火,特別是我在忙的時候,我就是不理她,不回復她,但是事情還是照做,她也會非常不高興,我心里也不高興呢”);
3、六號有可能對工作分配的公平性問題有長期不滿而但一直壓抑(他們的忍耐能力很厲害),他們經常覺得自己被“剝削”,而如果三號領導沒有充分關注到六號下屬的辛苦、過度負責的部分,而是不顧忙閑地一而再布置任務,六號下屬的壓抑的委屈也會導致他們不愿意理睬。
問題三:事已至此,六號下屬應該怎么做才能挽回三號領導的心?
對于三號領導,需要事后誠懇解釋加真心贊揚,如果當時三號領導布置工作的時候周圍有人,必須要當著那幾個人面把三號領導的面子找回來,即當著他們的面道歉。
此外,道歉時要注意表達方式,別讓旁人覺得三號領導很專橫??梢越忉屨f:“當時一門心思把事情盡快完成,而且對能否完成沒把握,所以沒給領導及時反饋,但事后想想,不反饋會影響領導對全局工作的安排,是不恰當的,所以自己錯了,希望領導原諒。”
如何與下屬溝通案例相關文章:
3.經典溝通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