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的發(fā)聲技巧
中國民族聲樂從廣義上講,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戲曲、曲藝和民間民歌的演唱三大類民族演唱藝術,也包括現(xiàn)代民歌、現(xiàn)代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眾多,風格不一;狹義的民族聲樂藝術,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我們常說的“民族唱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民族聲樂的發(fā)聲技巧,歡迎借鑒參考。
1、氣息的運用
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美好動聽的音色都必須由氣息來支持??傮w來說,民族唱法用氣時要講究“深”“通”“活”的原則,“深”指的是在呼吸時一定要吸到腰腹一帶,能夠保持在這一區(qū)域形成一種對抗力。
氣息吸的不深,很容易出現(xiàn)氣息支持不上,聲音“漂”而“白”。“通”指的是在保證氣息吸的足夠深的前提下,放松胸、肩、頸等一切非發(fā)聲的器官,使吸得深的氣息在呼出時,不至于堵塞氣流和音波。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在講學時提到“大馬路小汽車”中的“大馬路”,“小汽車”才能夠暢通的行駛。“活”指的是在具體的歌唱過程中,用氣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表達作品的。
2、共鳴腔體的把握
在民族聲樂的發(fā)聲方法中,又有其獨特的共鳴腔體,共鳴腔體把握的好可以使聲音變得音色明快、鏗鏘有力,在演唱中共鳴的腔體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腔體是頭腔、口腔和胸腔。
頭腔。頭腔的共鳴是發(fā)音中的高音喇叭,它能使音色變的明快,富有金屬聲。頭腔和口腔離的比較近,不但可以對字和語言進行快速加工,而且可以補充口腔共鳴的不足,從而美化音色使語言和聲音統(tǒng)一起來,為演唱的“字正腔圓”創(chuàng)造條件。
口腔。口腔在演唱中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在身體這件樂器中,只有口腔中的聲帶是真正發(fā)聲的,身體中除了聲帶之外,其它地方不會真正出聲。所以我們在演唱中,一定要讓我們的喉先出聲,從而帶動其他腔體共同協(xié)作,這樣才能發(fā)出十分順暢、自然的聲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喉主動”。
胸腔。胸腔在我們的演唱中扮演的是一個低音喇叭的角色。胸腔共鳴可以使聲音變得渾厚有力,具有穿透性。胸腔的共鳴正像是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得我們演唱的音色不論高音還是低音都是那么統(tǒng)一。缺少了胸腔共鳴,聲音就會發(fā)虛,不夠堅實。
總之,在演唱的過程中,喉起主動地作用,然后結合胸腔、頭腔,互相配合,緊密協(xié)作,使歌唱表現(xiàn)更為生動,民族聲樂的發(fā)聲方法中氣息和共鳴腔體恰到好處的結合,體現(xiàn)了民族聲樂發(fā)聲的科學性。
3、咬字要注意力度的把握
歌唱是用語言來打動人的。有了優(yōu)美的聲音遠遠不夠,還要有清晰精準的語言,才能夠較好的表現(xiàn)歌曲作品的思想。如果語言表達不清,聽眾不明真意得不到共鳴,就失去了歌唱語言所特有的藝術風采與魅力。
在民族聲樂藝術演唱的語言中,必須要了解掌握我國漢語的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要素。
要表達好中國民族聲樂的語言首先是字頭要咬準且要適度用力。歌唱發(fā)聲的字頭就是我們常說的聲母,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學生雖然聲音很漂亮,但他表意不清。原因就是對聲母的發(fā)音部位咬的不夠準確。歌唱的咬字與說話的咬字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在歌唱中聲母發(fā)音要清晰、準確、且適當用力,咬字應加強聲母準確部位的著力點,要比說話用力更集中、更夸張一些。
清朝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齒牙唇處著力,則其因音必不真”,明確的說明了咬字一定要有準確的著力點,才有清晰真實的字音??偟膩碚f,在發(fā)聲用力的同時,根據(jù)所表情緒的不同、作品風格的不同,咬字的力度應有變化,抒情性強的作品咬字應舒緩一些;熱情奔放的歡歌,咬字應鏗鏘有力,要富有彈性。另外,不同的一首歌曲中,根據(jù)所表達的內容與情緒變化,咬字的力度也應有變化。
相關文章:
5.民族唱法練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