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qū)в谓榻B詞
盧溝橋?qū)в谓榻B詞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盧溝橋?qū)в谓榻B詞,希望能幫到大家!
盧溝橋?qū)в谓榻B詞
盧溝橋至京城三十余里,在交通不太發(fā)達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罷餞別酒,啟程上路,來到盧溝河畔已是夕陽西下之時了。客人們不得不找地投宿準備來日早行。于是此處逐漸發(fā)展為京城西南的第一個歇宿點。我們從元代《盧溝伐木圖》上看到當時盧溝河畔茶肆酒館、招商旅店之繁華及策馬驅(qū)車、步行擔擔、風塵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留宿的客人,一覺醒來,已雞鳴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覺是曉月當空,東方露出魚肚白色,天空殘月倒掛,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此時方可真正體會到“盧溝曉月”之意。金朝禮部尚書翰林學士趙秉文的一首盧溝詩:“河分橋柱如瓜蔓,路人都門似犬牙,落日盧溝橋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
元代,陳孚《盧溝曉月》詩:“長橋彎彎抵海鯨,河水不濺永崢嶸;遠雞數(shù)
聲燈火杳,殘蟾猶映長庚月。道上征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鬃濕;忽驚沙際影搖金,白鷗飛下黃蘆立。”
明代,張元芳的《盧溝曉月》詩很有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殘;天沒長河宮樹曉,月明芒草戌樓寒。參差闕角雙龍迫,迤邐盧溝匹馬看,萬戶雞鳴茅舍冷,遙瞻北極在云端”。鄒緝題己紱《北京八景圖》稱:“盧溝本桑乾河,曰渾河,亦曰小黃河……去都三十里,有石橋跨于河,廣二百余步,其上兩旁皆石欄,雕刻石獅,形狀奇巧。成于明昌三年,橋之路,西通關(guān)峽,南達江淮,兩旁多旅舍。以其密而京都,行人使客,往來絡(luò)繹,疏星曉月,曙景蒼然,亦一奇也,故曰盧溝曉月”。鄒緝還有《盧溝曉月》詩;“河橋殘月曉蒼蒼,照見盧溝野水黃。樹入平郊分淡靄,天空斷岸露微光。北趨禁闕神京近,南去征車客路長。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盡五更霜。”
清代,乾隆曾到過盧溝橋,并寫有《過盧溝橋》詩:“薄霧輕霜湊凜秋,行旌復此渡盧溝。感深風木睽逾歲,望切鼎湖巍易州。曉月蒼涼誰逸句,渾流縈帶自滄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見芃芃滿綠疇。”乾隆十六年(1751年),過盧溝橋又作詩:“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鉤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夾鏡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并題“盧溝曉月”,立碑于橋頭。
在橋的東、西兩端各有一通石碑,該文記述了康熙、乾隆時修橋的經(jīng)過。乾隆寫的那通碑,記述的更詳細有趣。是年,發(fā)現(xiàn)橋有損壞,乾隆命修繕,當拆開橋的一面一看,發(fā)現(xiàn)橋拱結(jié)構(gòu)“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莫比”。“實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舊之堅固也。”結(jié)果僅修繕了橋面、欄板和石獅。對此,乾隆感慨道:“朕因是思之,渾河巨浪,勢不可擋,是橋經(jīng)數(shù)百年而弗動,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觀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細如是亟也。” 今天,雄偉壯觀的石橋,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盧溝曉月石碑,經(jīng)過修葺,供中外游客觀賞。由于在永定河上游修建官廳水庫攔蓄洪水,避免了河水泛濫成災。昔日的波光濤影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