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高考題目
高考歷史命題開始出現(xiàn)一種利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的情境式選擇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關于上海歷史高考題目的內(nèi)容,希望大家喜歡!
上海歷史高考題目
上海歷史高考題目答案
一、選擇題(共70分)
以下每小題2分,共58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的選項。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BDACBCABDB
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DAAADBACA
題號212223242526272829
答案CADBCBCDC
以下每小題3分,共12分,每—選項的分值可能力0、1、1、3分。選出最佳一項,多選不得分。
得分3分1分1分0分
30CADB
31BCDA
32DBCA
33DABC
二、非選擇題(共80分)
說明:下列答案按層次由高到低、依次遞減的原則進行排列和賦分。“答案1”為最高層次的答案,“其他答案”為不符合題意的答案。圓點符號后的內(nèi)容為參照性示例。
34.(1)
答案1:填寫正確的序號。(2分)
·判決一:②;判決二:①
其他答案。(0分)
34.(2)
答案l:給出判斷,并能從材料中提煉理由。(6分)
判決二合理。其一,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無關,法官嚴守“罪行不能繼承”的原則;其二,在乙未做自辯前,法官嚴守證據(jù)原則。視其無罪。這反映了講理性、重證據(jù)的法治精神。
判決二合理。判決一依據(jù)同態(tài)復仇將乙之子處死,不如判決二重視人的基本權利。此外,判決一在斷案時也不如判決二那樣重視證據(jù)。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依據(jù)理性的原則而不是習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
答案2:給出判斷,并就案情本身進行分析。(3分)
判決二合理。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無關,況且新房倒塌也不一定是乙的錯誤。
答案3:紿出判斷,但未結合具體材料陳述理由。(1分)
判決二合理。它反映了古羅馬人的法治精神。
其他答案:只作判斷而無理由或理由不符合題意。(0)
35.(1)
答案1:回答符合史實。(6分)
①世卿世祿制;②推舉制:③考試成績
其他答案。(0分)
35.(2)論據(jù)(4分)
答案1:能全面評述兩種選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舉制而言,推薦者若出于公心,舉賢不避親,也能選拔到優(yōu)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舉人與被推舉人之間結成特殊的施恩、報恩關系。就科舉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則上皆可參加考試,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但若考試內(nèi)容不恰當,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實學。
答案2:單方面評述兩種選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組織(2分)
答案l:敘述連貫成結構。(2分)
答案2;敘述較連貫。(1分)
其他答案:羅列論據(jù)。(0分)
36.史實(7分)
答案1:能圍繞與問題關聯(lián)性較強的核心知識進行回答。(7分)
從司馬遷到司馬光:社會背景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進一步加強,統(tǒng)治者對史學編纂的控制不斷強化;治史目的上,從探索天道和人事的關系轉(zhuǎn)向為帝王提供歷史經(jīng)驗。取材和體裁上,從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紀傳轉(zhuǎn)向以政治軍事為主的、以朝代興亡為主線的歷史編 年,治史立場日益轉(zhuǎn)向統(tǒng)治者。
從司馬光到梁啟超:社會背景上,20世紀初中國社會變革轉(zhuǎn)型。歷史學亦由傳統(tǒng)史學 向現(xiàn)代史學轉(zhuǎn)變;治史目的上,從為帝王提供歷史經(jīng)驗轉(zhuǎn)向為一般民眾提供借鑒;取材更強調(diào)多樣化,強調(diào)歷史進化觀,以全體國民為讀者對象。
答案2:僅運用邊緣性知識進行回答。(按與題意相符程度賦分)
·《史記》的具體內(nèi)容:《資治通鑒》的具體內(nèi)容:梁啟超“新史學”的具體內(nèi)容等。
·其他答案:(0分)
組織(3分)
答案l:敘述兩組變遷關系。(3分)
答案2:僅敘述一組變遷關系。(2分)
其他答案:按人物分別敘述,沒有體現(xiàn)變遷。(0分)
37.(1)
答案l:填寫了符合史實的3個國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寫了符合史實的2個國家。(2分)
答案3:填寫了符合史實的1個國家。(1分)
其他答案:填寫了3個以上的國家。(0分)
37.(2)
答案1:能結合護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護照上所填游歷地區(qū)很廣,也沒有確定的有效期,等于讓外國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國,為其侵略活動提供方便;護照上要求地方官“隨時照料”的措辭十分含混。
·給外國人敲詐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實;護照上要求地方官對外國人“賓禮相待”,卻只字未提外國人進入內(nèi)地應遵守的法律和義務,如果外國人尋釁滋事,地方官難以裁辦。
答案2:未結合護照中的信息進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傳教,為其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作好準備,進一步加深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0分)
38.標題部分(3分)
①
答案1:從材料中提取了兩方面的信息,概括確切。(3分)
·一次保守與激進的革命
·一場未完成的革命
答案2:從材料中提取了單方面的信息或語意含糊。(1分)
·一場偉大的革命
其他答案:未結合材料概括主題(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
觀點部分(4分)
?、?/p>
答案l:提煉出與史實一致的觀點。(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禮儀取代傳統(tǒng)陋習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0分)
?、?/p>
答案l:提煉出與史實一致的觀點。(2分)
·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zhì)
·新政權沒有解決原有的社會問題
其他答案。(0分)
史實部分(4分)
?、?/p>
答案l:舉出與觀點一致的史實(2分)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創(chuàng)立民國
其他答案。(0分)
?、?/p>
答案l:舉出與觀點一致的史實。(2分)
·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
·北洋軍閥掌控中央政權
其他答案。(0分)
39.(1)
答案1.能發(fā)現(xiàn)兩次工業(yè)革命的不同特征。(2分)
·從兩次工業(yè)革命之同的比較來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推動力更大。
答案2:僅描述曲線的變化情況。(1分)
·英國的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逐漸提高
其他答案。(0分)
39. (2)
答案1:能在數(shù)據(jù)之間建立起兩組關聯(lián),并描述其特征。(6分)
·19世紀30年代前中印產(chǎn)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額高于英國,到20世紀初已落后于英國
·20世紀初英美產(chǎn)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額超過中印,美國在20世紀初超越英國
答案2:能在數(shù)據(jù)之間建立起一組關聯(lián),并描述其特征。(3分)
·20世紀初英國產(chǎn)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額超過中印,美國在20世紀初超越英國
答案3:分別描述各國產(chǎn)品的份額變化情況。(1分)
·英美產(chǎn)品在世界產(chǎn)量中的份額不斷上升,中國的份額不斷下降
其他答案。(0分)
39.(3)
答案1:從材料中找到兩個變化。(4分)
·工廠規(guī)模逐漸擴大;產(chǎn)品對外銷路逐漸暢通。
·絲車數(shù)量從100部增至900部;從兜售到采辦。
答案2:從材料中找到一個變化。(2分)
·工廠規(guī)模逐漸擴大
其他答案。(0分)
39.(4)(15分)
答案l:能對材料進行抽象提煉,并結合材料進行論述。(13—15分)
材料與史實:運用充分;運用較充分。
抽象視角,如工業(yè)革命與現(xiàn)代世界體系的形成。
論述:論述充分;論述較充分。
敘述:敘述完整流暢形成結構。
答案2:能在多個線索或材料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并對此作出解釋。(8—12分)
材料與史實:運用充分;運用較充分。
視角:從兩個以上角度展開分析,如工業(yè)革命的雙重后果。
論述:論述充分;論述不夠充分。
敘述:敘述形成結構;敘述連貫流暢。
答案3:使用多個線索或材料,進行單一維度的解釋。(3—7分)
材料與史實:運用較多材料;運用較少材料。
視角:提煉出一個視角。如,工業(yè)革命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敘述:敘述完整流暢;僅能列舉。
答案4:找到一個線索或材料即得出結論。(1—2分)
其他答案:沒有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與問題無關或同義反復。(0分)
猜你感興趣:
1.上海歷史高考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