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
雖然人物史選修模塊在高考歷史考試中只有10分的分值,但是這10分對高考總成績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該怎么拿下這10分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僅供大家參考!
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一
1.(高考福建文綜41題C)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事實上,工業(yè)文明是疾病,因為它處處有弊端。
土布經濟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經濟。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關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業(yè)文明的基礎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鄉(xiāng)村基礎上……我設想的農村經濟,完全沒有剝削,剝削是暴力的本質
建立在非暴力基礎上的社會,只能由以村莊為單位的群體組成,在這樣的村莊里,尊嚴而和平地生存的條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錄》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國大黨領導人之一)尼赫魯在給甘地的信中寫道:“我認為你對西方文明作了極其不公正的評價,將它不足之處過于夸大了。” ——摘自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雖然生為一名印度人,并堅守著一些印度傳統(tǒng),但甘地的遺產卻仍然可以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對甘地的重新發(fā)現已經與大規(guī)模的和平主義運動,以及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的自然、環(huán)境……等問題聯(lián)系了起來。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與印度》
(1)據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經濟思想。(6分)
(2)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甘地的經濟思想。(9分)
【答案】
(1)提倡土布經濟;反對剝削,抵制西方工業(yè)文魄;保持印度的鄉(xiāng)村經濟;鼓勵人們互相幫助與合作。
(2)進步性:甘地的經濟思想址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朽利于抵抗英國的經濟侵略;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后來的世界和平主義運動、環(huán)境保護運動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局限性:對西方工業(yè)文明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建設印度社會的構想沒有順應時代的潮流。
2.(高考廣東單科32題)(9分)
在創(chuàng)立新土耳其后,凱末爾轉而致力于創(chuàng)造新土耳其人這一同樣艱巨的任務。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ldquo;新土耳其”的國家性質是什么?(2分)
?、苿P末爾為“創(chuàng)立新土耳其”和“創(chuàng)造新土耳其人”采取了哪些措施?(7分)
【答案】
?、刨Y產階級共和國。
⑵領導土耳其人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和自由;廢除哈里發(fā)制度;實行政教分離;頒布憲法和制定其他各項法律;大力發(fā)展經濟;大力發(fā)展文化和教育;廢除陳規(guī)陋習;提高婦女地位。
【點撥】
(1)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因而可知“新土耳其”的國家性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2)回憶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即可。
3.(高考天津文綜14題)(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國古代有作為的君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左圖為秦始皇二十六年詔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口口,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圖片中文字的字體,并根據圖片寫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
(2)秦始皇在這一詔書中頒布了什么經濟措施?有何意義?(2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輕的康熙帝指揮了一場平叛戰(zhàn)爭。他后來多次談起戰(zhàn)爭前后自己的變化,說:“前者凡事視之以為易;自逆賊變亂之后,覺事多難處,每遇事必慎重圖維,詳細商榷而后定。”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
(3)依據材料二,說明“平叛戰(zhàn)爭”所指事件及對康熙帝的影響。(4分)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2分)
材料三 政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決。秦始皇規(guī)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瀾《中國通史》
材料四 朕自臨御以來,一切機務必皆躬親,從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鉅細,朕必躬自斷制。
——《清圣祖實錄》康熙五十八年
(4)依據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處理政務的共同點。(4分)
【答案】
(1)小篆;皇帝。
(2)統(tǒng)一度量衡。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
(3)平定三藩之亂。形成了謹慎的執(zhí)政風格。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
(4)專權;勤政。
【點撥】本題考查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秦始皇和康熙帝兩個人物,意在考查考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知識遷移能力。第(1)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字體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第(2)問秦始皇采取了統(tǒng)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第(3)問,事件指平定三番之亂,這使康熙養(yǎng)成了謹慎的執(zhí)政風格,三番之亂的平定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第(4)問,依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兩位帝王專權與勤政的執(zhí)政風格。
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二
1.(海南高考29題)據材料回答問題(8分)
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圓柱形紅色禮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國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凱末爾擔任總統(tǒng),選擇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現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凱末爾下令,禁止戴傳統(tǒng)的土耳其禮拜帽,改戴歐式禮帽。但這一禁令受到廣泛抵制,隨后政府規(guī)定戴土耳其禮拜帽有罪。此舉引起強烈不滿,在一些地方甚至引發(fā)公開抗議和騷亂,但均被凱末爾鎮(zhèn)壓,有些人被處以絞刑。經過凱末爾政府一段時期的強力推行,終于有不少人開始戴歐式禮帽,從而告別傳統(tǒng)的土耳其禮拜帽。 ——摘編自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服飾變化與社會變革的關系。(2分)
(2)分析凱末爾政府禁戴禮拜帽與辛亥革命后中國剪辮運動的異同。(6分)
【答案】
(1)服飾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革,有助于社會變革;社會變革帶動服飾變化(2分)
(2)同:發(fā)生于社會大變革時期;辮子和禮拜帽都被視為舊時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強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會變革。(4分)
異:前者側重于改變傳統(tǒng)習俗以利于學習西方;后者主要針對國內民族壓迫(2分)。
【點撥】本題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飾變化體現社會的變革和社會的進步。第(1)問注意服飾變化與社會變革的相互關系,不是只說一個方面,并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異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間的可比點,這是做題的關鍵,可經從時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2.(高考福建文綜41題C)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有幸在總統(tǒng)的位置上盡全力組織并管理政府后,現在已經到了應當退休回歸私人生活的時候。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為國運所必需。因為行政首長的定期更替,是我們國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請允許我離開政府,就像我以前離開軍隊一樣,讓那些支持我國的利益、推進社會和諧和秩序與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讓上帝繼續(xù)保佑我們的祖國。 ——華盛頓致麥迪遜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遂向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tǒng),并推薦說:“清帝退位,南北統(tǒng)一,袁君之力實多”。
——《中國革命紀錄》
今日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唯娥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些事。 ——《孫中山全集》
(1)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華盛頓和孫中山辭職的原因。(6分)
(2)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你對他們的辭職以及辭職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動作何評價?(9分)
【答案】
(1)華盛頓:推行行政首長定期更替;回歸私人生活。孫中山: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標已經實現,重心要轉向解決民生問題。
(2)對他們辭職的評價:
華盛頓:不貪戀權位,在防止獨裁、促進國家民主建設起了表率作用。
孫中山:
觀點一:以大局為重,不貪戀權位,光明磊落。
觀點二:對袁世凱的政治面目認識不清,給民主共和造成損失,體現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觀點三:因內外形勢所近,他只能選擇辭職,不必苛求。
對孫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動的評價:捍衛(wèi)民主共和,推動民主革命
【點撥】
(1)從材料一中的“退休回歸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長的定期更替,是我們國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歸納華盛頓辭職的原因;從材料中的“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清帝退位,南北統(tǒng)一,袁君之力實多”“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些事”等信息歸納孫中山辭職的原因。
(2)評價歷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評價,并且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3.(高考山東文綜29題)(35分)我國西南地區(qū)自古就與內地聯(lián)系密切。如今,這一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迅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略)
材料二 滇緬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戰(zhàn)生命線,由漢、彝、白、傣、回等十個民族共同修筑而成。當時,許多青少年學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為滇緬公路付出了巨大犧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獻出生命。
(1)據圖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區(qū)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這些措施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5分)
(2)據圖1l和材料二,說明抗戰(zhàn)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我國公路分布的變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戰(zhàn)中主要作用。在滇緬公路修建中,各族人表現出怎樣的精神?(6分)
【答案】
(1)措施:設郡縣;修馳道。
意義:加強了對西南地區(qū)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
(應從“加強了對西南地區(qū)的管理”和“促進國家統(tǒng)一”兩個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變化:抗戰(zhàn)前集中在東部地區(qū),抗戰(zhàn)爆發(fā)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區(qū)。
主要作用:保證了抗戰(zhàn)時期物資的運輸。
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點撥】第(1)問根據教材知識和圖10秦朝疆域圖可以作答,較為簡單。由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加強對西南地區(qū)的管轄,設置了象郡、桂林、南海三郡,修五尺道進行管理西南地區(qū)。第(2)問通過圖11分析,抗戰(zhàn)爆發(fā)后,西南地區(qū)成為抗戰(zhàn)的大后方,西南地區(qū)的公路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大規(guī)模修建;西南地區(qū)新建公路為抗戰(zhàn)時期的物資運輸奠定了基礎;在修建滇緬公路過程中,各族人民付出巨大犧牲,說明我們各族人民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4.(高考海南單科32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8分)
材料一 拿破侖在1808年正式創(chuàng)立帝國貴族制度,據統(tǒng)計,在帝國貴族中,舊貴族出身的占22.5%,資產階級出身的占58%,其他階級出身的占19.5%。進出宮廷的公卿、侍臣、宮女與舊貴族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幾代的貴族……在拿破侖任命的中,出身貴族的到1814年達到43%。
——摘編自《從高盧到戴高樂》
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拿破侖說:“只要我還活著,我將是全法國的主人……今天像在奧斯特立茨戰(zhàn)場上一樣,我是主人…….但是我認為在拉法耶特的時候(指法國大革命前期)和我這個時期有一個區(qū)別:當時人民是主宰,而現在我是主宰” ——摘編自《拿破侖與帝國》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侖統(tǒng)治的特征。(3分)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拿破侖統(tǒng)治與法國大革命之間關系的角度評價拿破侖。(5分)
【答案】
(1)統(tǒng)治集團以資產階級為支柱,吸收了其他階級的成員(包容性,妥協(xié)性);實行個人獨裁(3分)
(2)順應歷史潮流,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破壞了人民主權原則,強壓民主運動,與封建勢力妥協(xié)(5分)
【點撥】
(1)注意從材料中讀取信息,抓住關鍵詞。(2)對人物評價要注意一分為二,積極方面在順應時勢,發(fā)展資本主義;消極方面,個人獨裁,一定程度上破壞民主。
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三
1.(高考福建文綜41題C)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拿破侖是《拿破侖法典》的熱忱宣傳者;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國革命的行政的和社會的原則輸送出去。遠達伊利里亞(亞得里亞海東海岸地區(qū))和波蘭……拿破侖并沒有預見到:掃除舊制度的垃圾只會促使?jié)摲拿褡逯髁x的種子勃然萌發(fā)。 ——C.W.克勞利《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侖法典》在有些國家里被接受為母法,并通過其子法現今正在那里發(fā)生效力。
(1)材料一中“法國革命的行政的和社會的原則”主要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族主義和種子勃然萌發(fā)”的原因。(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綜述之。(7分)
【答案】
(1)依法行政;倡導人民主權和自由平等。
拿破侖后期的對外戰(zhàn)爭具有侵略性質,激發(fā)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民族意識。
(2)《拿破侖法典》繼承發(fā)揚了羅馬法;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廢除了封建特權,為發(fā)展資本主義奠定了法律基礎;成為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制定民法的藍本。
【點撥】第一問根據所學知識,“法國革命的行政的和社會的原則”深受啟蒙思想影響,在拿破侖時代,行政原則要根據《拿破侖法典》而出,所以行政原則可以歸納為依法行政。社會原則可以根據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主張來歸納,即倡導人民主權和自由平等。根據所學知識不難分析,“民族主義和種子勃然萌發(fā)”的原因是拿破侖后期的對外戰(zhàn)爭具有侵略性質,激發(fā)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民族意識。第二問主要考察《拿破侖法典》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史實,不難分析出:《拿破侖法典》繼承發(fā)揚了羅馬法;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廢除了封建特權,為發(fā)展資本主義奠定了法律基礎;成為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制定民法的藍本。
(1)此題考查的是對法國大革命的核心思想及拿破侖對外戰(zhàn)爭的性質的理解。根據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第一問法國大革命的行政和社會原則應該是貫徹啟蒙思想的主旨:依法行政;倡導人民主權和自由平等。第二問應該結合拿破侖后期的對外戰(zhàn)爭的性質:具有侵略性質,激發(fā)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民族意識加以歸納即可。
(2)此題考查的是對拿破侖法典的積極影響的理解。根據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可以從繼承性:《拿破侖法典》繼承發(fā)揚了羅馬法;革命性: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廢除了封建特權;理論基礎:為發(fā)展資本主義奠定了法律基礎;成為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制定民法的藍本加以概括。
2.(江蘇高考25題B)[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0分)
甘地始終是一個謎:他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印度民族獨立事業(yè),卻多次支持英帝國主義的不義戰(zhàn)爭;他受過西方現代教育,卻詛咒西方現代文明;在一些人看來,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來,他無異于“群眾性民族解放運動的叛徒”。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對于英國把印度拖入帝國主義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印度民族主義力量絕大部分持支持態(tài)度,希望在英國困難時候給予幫助,以換取它允諾戰(zhàn)后給予印度自治。”…形勢的演變把甘地進一步推向前進,……他得出結論說,英國當局行動如此“不謹慎、不道德、不正義”,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節(jié)《印度史》
材料二我們在經濟和工業(yè)生活中嚴重地背離了經濟自給自足。假如我們不曾引進外國的產品,那么今天,印度將滿地流淌著牛奶和蜂蜜。……西方民眾正在唯物(物質)主義這個魔鬼和怪物的鐵蹄下呻吟。他們道德的發(fā)展已經落后。今天,他們用英鎊、先令和便士來衡量他們的進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經濟學協(xié)會”上的演說
材料三甘地還把紡車當做印度擺脫對英國紡織業(yè)依賴的工具。他認為,印度可以放棄大多數進口產品。……因此對甘地而言,恰爾卡(紡車)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勞《甘地傳》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甘地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什么根本性變化?促成這一根本性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據材料二、三,甘地為什么要“詛咒西方文明”?(3分)
(3)人們對甘地毀譽不一,為何有人稱甘地為“群眾性民族解放運動的叛徒”?解開甘地之謎的關鍵之處何在?(3分)
【答案】
(1)變化:從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國殖民當局的暴行;甘地對英國殖民當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諸多弊端(物質進步而道德淪喪);英國的侵略使印度變成它的商品市場;破壞了印度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眾運動突破非暴力界限時,中止不合作運動并譴責使用暴力的群眾。要把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
【點撥】此題難度較大。一方面考生要準確理解材料,提取、概括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要具備調動知識、闡述、論證事物的能力。第⑴和⑶問要求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態(tài)度轉變的原因和如何正確評價甘地。第⑵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
3.(高考江蘇歷史25題B)【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0分)
材料一 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藪(聚集),可資中國之潤。……數年以來,沿邊江、浙、閩、粵,多設水陸官兵,布置錢糧,動費倍增,皆為殘孽未靖之故。如臺灣一平,……地方益廣,歲賦可增,民生得寧,邊疆永安,誠一時之勞,萬世之逸也。 ——[清]施瑯《靖海紀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則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復割棄。……況臺灣地方,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東南之藩籬。此地若棄,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若歸天朝,使海外諸國,既懾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編》
材料三 茲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稅差役。……分兵駐守,……至數年后,閩粵之人倍至,荒林田疇復墾。樵蘇采捕,載運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聽民便。各宜樂業(yè),人民安生。
——[清]施瑯《靖海紀事》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復臺灣的戰(zhàn)略意圖。(4分)
(2)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述康熙收復臺灣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答案】
(1)政治:維護國家統(tǒng)一;威懾海外諸國。
經濟: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軍事:保證沿海諸省安全。
(2)措施: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駐軍;免除稅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貿易繁榮;社會安定。
【點撥】
(1)此題考查的是對清朝康熙收復臺灣的目的的理解。政治上維護國家統(tǒng)一;經濟上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軍事上保護沿海安全,穩(wěn)定社會秩序。
(2)此題考查的是對康熙收復臺灣后的措施和作用的理解。措施: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作答;作用:從政治上——社會秩序,經濟上——貿易繁榮,人口、耕地增加。
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
上一篇:歷史人物評說高考題總結
下一篇:歷史人物評說高考試題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