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有哪些傳統(tǒng)習俗
農(nóng)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迎接重陽節(jié)的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吃重陽糕、登高眺遠、觀賞菊花、遍插茱萸等。
重陽節(jié)有哪些傳統(tǒng)習俗
1.曬秋
重陽節(jié)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qū)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nóng)俗現(xiàn)象,在山區(qū)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nóng)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nóng)俗現(xiàn)象。這種村民晾曬農(nóng)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放紙鳶
“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鳶,線愛長”。紙鳶就是我們所說的風箏,廣東、福建等地一直保留著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民間過重陽節(jié)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征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3.登高
(1)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4.吃重陽糕
(1)據(jù)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陽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tǒng)。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演變,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
6.賞菊
重陽日,歷來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jié)。農(nóng)歷九月俗稱菊月,節(jié)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7.飲菊花酒
(1)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jié)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并用來釀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2)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后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采菊釀酒的事例。
8.佩茱萸
(1)重陽節(jié)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jié)”。茱萸是重陽節(jié)的重要標志。重陽節(jié)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2)《本草綱目》說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qū)毒。而古人則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9.吃羊肉面
重陽節(jié)要吃羊肉面?!把颉迸c“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10.歸寧父母
舊時,重陽節(jié)也叫“女兒節(jié)”,凡有女兒已經(jīng)出嫁的人家都會準備名酒和糕點,在九月初九天明時,迎接女兒回娘家,這便是“歸寧父母”。
重陽節(jié)中國各地風俗
陜北
重陽節(jié)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jié),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nèi)齼蓛傻刈叱黾议T,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云:“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jié)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yōu)質(zhì)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后置于蒸籠于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4)土家族
對重陽節(jié),黔東北土家族較為重視,須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說。
(5)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鄉(xiāng)村,每年九月重陽節(jié),老人們都會相約到一塊,泡制著一定摻上了收獲在七月間的金銀花的茶。那是特別的飲品,盡管那些茶與那些金銀花都是滇西山間隨處可采的東西,卻被端到了重陽節(jié)的餐桌上,成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飲,問題不在于金銀花茶的藥用,而是有一個植根于滇西山鄉(xiāng)的傳說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來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點點思想的草罷了,那么短暫的一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失誤和缺點,而金銀花在當?shù)厝藗兯枷肜锞褪墙獬д`的靈丹妙藥,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瓊漿玉液。
(6)山西
九月九日,山西的農(nóng)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nóng)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jié)。
(7)北京
北京人在重陽節(jié)時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意思是"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8)惠州
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tǒng)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9)臺灣
臺灣重陽節(jié)慶,配合九月吹起的無雨北風,有放風箏的競賽習俗,如臺灣俗語所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競賽中,當敗者的風箏落地,成為眾人搶奪的獵物時,那就是「風吹(風箏)斷落土,搶到溶糊糊」。
(10)香港
除了遵循重陽節(jié)的一些普遍習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jié),但重陽節(jié)過后大閘蟹的品質(zhì)會更佳,重陽節(jié)為吃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重陽節(jié)有哪些養(yǎng)生食物
菊花酒
在重陽節(jié),人們飲象征吉樣、祛災免禍的菊花酒。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以后就很盛行。由于菊花有散熱祛風、降火解毒的作用,所以菊花酒被譽為“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藥酒。
九月,正是菊花盛開時令,又有“菊月”之稱。吃菊花飲菊花酒,同重陽節(jié)一樣,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寓意。時至今日,每逢重陽節(jié)到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人們親朋邀集,結伴呼從,登高賞菊,宴飲大賀吉樣,盡情歡樂。
吃牛肉
全國各地重陽節(jié)也有吃牛肉的習俗。作為溫性食品老年人在秋季食用正當時。營養(yǎng)師告訴大家,新鮮的牛羊肉為溫性食品,在秋季食用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滿足人們“貼秋膘”過寒冬的愿望。
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jié)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
重陽節(jié)的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