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秋節(jié)起源及習俗大全
中秋節(jié)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中秋之夜,賞明月,讓人們自覺地去體驗、感受圓月、月下境界與各種風物之美,一起來看看2022年中秋節(jié)起源及習俗大全,歡迎查閱!
中秋節(jié)起源介紹
中秋之時,正值農業(yè)豐收季節(jié)。收新谷、酬神農、慶豐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
遠古人民感謝土地賜給人們衣食,所以每逢中秋,農民將稻谷堆成圓圓的谷堆上面用燒過的稻草灰寫上“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話,祈盼來年豐收。
有的地方中午祭神祭祖,晚上過中秋。臺灣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豬三牲以及潤餅,祭謝土地神。有的地方還祭潮神和觀潮水,以求航運平安。
在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底店鎮(zhèn)偏遠地區(qū)老住戶的家里,家家的房屋側墻上都設有土地神的神位,神位面對著家里的大門,當地人把土地神也叫“土地爺”。每逢重要的節(jié)日這里都有一種祭拜土地神的遺俗,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正是秋季收獲的季節(jié),各家為了拜謝土地神的庇護,在土地神位前擺上桌案,桌上放著蘋果和月餅等貢品,由家里的男主人燒香祭拜土地爺,拜土地爺有男拜女不拜的習俗,這種活動被稱為“秋報”。
中秋節(jié)習俗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抖Y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什么是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jié)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jié)是中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但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中秋節(jié)什么時候開始吃月餅
中秋節(jié)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并非自古有之。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相傳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tǒng)治的節(jié)日。
月餅寓意團圓,應該是明朝開始的。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jié)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jié)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鞍嗽率逶聝簣A,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jié)日的禮品。
中秋為什么要吃月餅
最初的月餅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最傳統(tǒng)的月餅是圓形的,寓意著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愿。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jié)日的禮品,演變成現在每年一度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核,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月餅在我國早就已經有了很悠久的歷史。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爺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
中秋的節(jié)日傳說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時期幾乎與春節(jié)同樣重要。中秋節(jié)有很多傳說,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有幾個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傳說在遠古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人間民不聊生。這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年輕人出現了,他登上昆侖山的頂峰,張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個太陽,大地于是變得涼爽,草木開始生長,牲畜也開始繁衍,百姓們不再飽受炎熱之苦。后羿為百姓立了大功勞,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慕名前來投師學藝,有一個名叫蓬蒙的心術不正的人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遇見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為感激后羿為百姓作出的貢獻,賜給后羿兩顆藥丸,并告訴他服用以后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愿獨自成仙,便將王母所賜仙藥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將藥放進了百寶箱,豈料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眾打獵時,稱病在家,持劍闖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誓死不給,危急之下拿出仙藥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后,身體變得極其輕盈,慢慢地飄向了天空。后羿預感到嫦娥有危險,于是在打獵途中匆匆趕回家。趕到的時候,嫦娥已經飄出了窗口,后羿只來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睜睜地看著嫦娥飛向空中,飛離了他和故土,飛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剛好是農歷的八月十五,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后羿都遙遙望著月亮,回憶與嫦娥生活的點點滴滴。百姓們?yōu)殒隙鸨Wo仙藥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擺上瓜果遙拜嫦娥,漸漸形成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擁立為王。當上了王的后羿開始花天酒地,任意殺戮,不顧人民死活,還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藥,想長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長生以后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藥,飛上了月宮。人們感念嫦娥之恩,就在農歷八月十五這天設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個版本,是說后羿射下九個太陽成為英雄之后,依然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賜的要成為長生不老仙人的仙藥。嫦娥不甘于這樣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門打獵的時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藥,飛到了天上,變成一只癩蛤蟆,終日在月宮搗藥。
三種傳說以第一種流傳最為廣泛,最為大眾所接受。
二是吳剛的故事。相傳月宮中除了嫦娥,還有一個男人的影子,此人名叫吳剛。吳剛不學無術卻妄想成仙,天帝便罰他去砍月宮的桂樹,許諾他什么時候將桂樹砍倒,什么時候就能成仙。月宮中的桂樹高達五百丈,每砍一斧,裂口都可以自行愈合。吳剛日復一日在月宮砍樹,成仙的日子卻遙遙無期。
三是玉兔的傳說。相傳有三位神仙下凡,裝成三個快要餓死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乞討食物,狐貍和猴子都給了老人們食物,只有兔子什么也沒有,為了讓三個老人有一口吃的,兔子毅然躍入火中,將自己燒熟,給三位老人充饑。三位神仙大受感動,便把兔子送到月宮,一邊陪伴嫦娥,一邊搗制長生不老藥,民間將月宮中的這只兔子稱為“玉兔”。在《西游記》中,還有一段作者編撰的玉兔因不甘寂寞私自下凡擄掠唐僧,最終被嫦娥仙子帶回天庭責罰的故事。
四是月餅的傳說。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拜月的必備食品。話說唐高祖時期,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回朝。將軍凱旋當日正好是八月十五,百姓們歡迎戰(zhàn)士歸來的同時也在進行中秋節(jié)的慶祝。吐蕃商人為表示友好,向唐高祖獻月餅祝捷,高祖將月餅分給了他的臣子,和眾大臣分享勝利的喜悅。此后,吃月餅成為中秋節(jié)的風俗,月餅有了慶祝和分享之意。但還有一種民間傳說是,中秋吃月餅的風俗起于元末,朱元璋率人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起義,用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餅中,傳遞起義的信息。后來,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成了明朝的第一個皇帝,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從此流傳開來。
2022年中秋節(jié)起源及習俗大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