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冬至習俗之冬至吃什么
冬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jié)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021冬至習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冬至吃什么
1、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相傳醫(yī)圣張仲景他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鄉(xiāng)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2、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3、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南方地區(qū)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冬節(jié)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jié)。
5、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6、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qū)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7、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chǎn),也是福建人的傳統(tǒng)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8、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山東各地冬至習俗
山東民間有關冬至日的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各樣。冬至節(jié)到來之際,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qū)要吃水餃或者餛飩,有的還要喝酒。據(jù)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因為“餃兒”諧音“膠耳”。山東一些地區(qū)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
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谷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后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山東有些地區(qū),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即“湯圓”,以象征團圓。餑餑和蒸窩頭其實是團圓子的演變。
古代濟南、濟陽等地,官府在冬至之際,慶賀如同春節(jié),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卡。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御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游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jù)說孟子死于冬至日,鄉(xiāng)人非常悲痛,于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
臨沂民間認為,冬至是為_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制衣服,焚于墓前,而后添土。莒縣則祀祖于祠堂,儀式十分隆重。
嶗山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jié),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人冬”。
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娘家。慶云、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曲阜的婦女在節(jié)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贈送舅姑。鄒城開始筑地窖、織席和紡線。
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則來年大吉。即墨民間根據(jù)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眱贾菔卸列揿菰钜云砬箝L壽。
老北京冬至習俗
北京元代后皇宮在冬至日有向官吏賜送新歷書之俗,編印歷書(俗稱皇歷)之俗一直延續(xù)至今。北京民間自冬月起在街市上常有新歷書出售,皇歷曾是舊京百姓家常用的百科全書。明清時宮廷王府及民間冬至時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之俗。明清歷代皇帝都要率眾大臣出前門去天壇的“圜丘”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祀典要在壇的北面設圓形藍緞幄帳,供奉“皇天上帝”的神位和皇帝列祖列宗牌位,由皇帝率大臣在中和樂(明代)、清平樂(清代)等古樂演奏的九曲樂章中進行“迎帝神”、“奠玉帛”等九道禮序的祭天典儀,以祈求皇天庇護保佑和國泰民安。
古人認為冬至后白晝長了陽氣回升,是個吉日,故古人極重視此節(jié)并大事慶賀。冬至本是24節(jié)氣之一,但因其是最早測定出的節(jié)氣,周朝時的歷法即以冬至日為歲除,次日是周歷的大年初一。杜甫曾有“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效天禮數(shù)隆,鸞旗象輦出深宮”等詠誦冬至節(jié)的詩句,描寫了封建帝王和官吏們在冬至節(jié)到郊外舉行祭祀盛典情景。
漢代時曾把冬至列為“冬節(jié)”,官府要放假七天,南宋時也有放假三天之俗。周密的《武林舊事》載:“朝廷大朝會,慶祝排當,并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云,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謂之像過年。”故古代冬至又有冬節(jié)、賀冬、亞歲、如正之稱。
冬至節(jié)與眾多節(jié)令一樣,在老北京的民間也傳承著很多習俗。自漢代至清代冬至日有敬送尊長履襪的節(jié)禮,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有云:“亞歲迎祥、履長納慶”。冬至日影長之至(長日),古人用竹竿立在地上在正午時觀其影最長時刻即測定為冬至,長至,由此產(chǎn)生以履襪獻給師長、長輩,讓其在此日穿上新鞋襪足踐最長的日影,即可迎來長壽之福,故冬至又有“履長節(jié)”之稱。
民間冬學在冬至日這天要舉行拜師活動,在城鄉(xiāng)老師的家中像過大節(jié)一樣,在庭房高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圣先師孔子”,學生先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禮,然后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要在老師家中搶著做些家務活,老師則要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
當數(shù)九寒天之時,一些文人雅士還喜歡相約九人于每逢數(shù)九之日聚宴擺“九九件”,即席間要擺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寓意。而舊京缺衣少食的窮苦人在寒冷的嚴冬時則是另一番情景,民國時北京曾流傳著一首民謠:“數(shù)九天兒,肚內空空沒錢買吃食兒……唉,又飛了雪花兒,冷得抱著肩兒,老天爺呀竟和咱窮人鬧著玩兒?!泵裰{道出了窮苦百姓在嚴冬中的凄慘生活景象。
另外,冬至日還有“觀兆測年”之俗,農諺有“冬至三九則冰堅”、“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風,寒冷年豐”、“冬節(jié)在月頭,卜寒在年兜;冬節(jié)在中央,無雪亦無霜;冬至在月尾,卜寒正二月”等,農家觀知天象可預卜來年的好光景。那些喜愛學習武術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這天拜師開始學藝,老北京時稱為“看冬”之俗。
明清時期冬至有“肥冬瘦年”之說,四九城內外每逢冬至日祭祀祠堂之風盛行。自古以來北京城內傳承著吃餛飩、餃子、吃火鍋、吃狗肉、吃豆腐、吃年糕、吃湯圓、赤豆粥等食俗,舊京時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俗語,古今冬至日北京百姓家最愛食的就是餛飩,舊京時百姓家像過“除夕夜”那樣在冬至日前夜晚全家包制多種餡的餛飩,并準備節(jié)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似除夕守歲,故稱為“冬至夜”。
舊京街市上最著名制售餛飩的則有“致美齋”、“餛飩侯”,其餛飩皮薄如蟬翼,其透明度可見到肉餡之色,多種細餡,獨特的湯料,包得精致,包得講究,老字號的美味餛飩很受名人、墨客、名伶、百姓們的喜愛。清人楊靜亭曾寫有竹枝詞贊譽過京味兒餛飩:“包得餛飩味勝長,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物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長?!?/p>
2021冬至習俗之冬至吃什么相關文章:
2021冬至習俗之冬至吃什么
上一篇:冬至日是幾月幾日2021
下一篇:立冬和冬至的區(qū)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