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冬至的起源及進補食譜
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2021冬至的起源及進補食譜,歡迎閱讀!
冬至的進補食譜
1、羊肉燉蘿卜
做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nèi)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五六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lián)Q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2、麻油拌菠菜
做料: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做法:菠菜洗凈,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脈開胸,下氣調(diào)中,止渴潤燥。
3、炒雙菇
原料:水發(fā)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淀粉、味精、鹽、黃酒、姜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凈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后,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xù)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后,放味精、鹽,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4、天麻燉烏雞
原料:烏雞1只(約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藥洗凈,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把烏雞放人砂鍋內(nèi),加入姜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后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分鐘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烏雞舒經(jīng)活血、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神經(jīng)衰弱的頭昏、頭痛、失眠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fēng)止痛,又能滋養(yǎng)鎮(zhèn)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
5、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豬蹄筋10g,雞肉50g,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紹酒30g,生姜10g,蔥10g,食鹽5g,清湯適量。
做法:將牛膝洗凈浸潤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nèi)ネ鈱咏钅?,洗?火腿洗凈后,切成絲;蘑菇水發(fā)后,切成絲;生姜、蔥洗凈后,切成姜片、蔥段;將發(fā)脹后的蹄筋切成節(jié),雞肉剁成2cm的方塊。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nèi),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diào)合勻后,撒在周圍;姜片、蔥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diào)好湯味,灌人蒸碗中,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后,立即出籠,揀去姜片、蔥節(jié),調(diào)味后即成。
功效:祛風(fēng)濕,補肝腎,強筋骨。
6、地膚子蒸魚
原料:海魚500g,地膚子10g,橘子2個,海帶絲、精鹽、醬油、味精、水淀粉各適量。
做法:將海魚洗凈后,斜劃數(shù)刀,用少許精鹽涂抹好;地膚子加適量水小火煎煮30分鐘,用紗布濾取藥液,再加水煎煮20分鐘,濾取藥液,然后將兩次濾取的藥液一起倒人鍋內(nèi),加人海帶絲、精鹽、醬油、桔子皮絲再用少許水淀粉勾芡,煮至湯粘稠;將腌好的魚放人蒸碗中,加上蔥、濃湯、姜絲蒸熟即成。
功效:增強性功能,防治早衰。
7、天麻蒸鯉魚
原料:天麻30g,川芎、茯苓各10g,鮮鯉魚1條(1500g),清湯、調(diào)料各適量。
做法:將鮮鯉魚去鱗、鰓和內(nèi)臟,洗凈;將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再將天麻放人泡過川芎、茯苓等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將天麻片放人魚頭和魚腹部內(nèi),置盤中,然后放人蔥、生姜,加入適當清水后,上籠蒸約30分鐘,蒸好后,揀去蔥和生姜;另用水淀粉、清湯、白糖、食鹽、味精、胡椒粉、香油燒開,勾芡,澆在天麻魚上即成。
功效:降壓去濕,祛風(fēng)強腎。適于高血壓患者。
8、山藥魚片
原料:魚肉片400-600g,山藥20-30g,青蘿卜200g,蔥絲、姜絲、胡椒粉、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山藥去皮洗凈壓成細末;魚肉片放人碗中加適量淀粉、精鹽,打入1-2個雞蛋,拌勻后腌約20分鐘,投入熱油中炸熟;鍋中留少許油,燒熱后加入蔥絲、姜絲,拌炒片刻,加適量水,燒開后加入山藥末、炸熟的魚片、青蘿卜絲、精鹽,用小火燉約20分鐘,加胡椒粉和味精調(diào)味即成。
功效:防治性功能衰退。
冬至的起源
冬至節(jié),來由于節(jié)氣特點“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此后形成節(jié)日習(xí)俗。相傳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冬至是上古時期根據(jù)天象物候確定陽氣漸漸開始回升而定出的節(jié)氣。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
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jié)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遁d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xí)r”,冬至節(jié),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據(jù)現(xiàn)存文獻記載,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據(jù)說,唐宋時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jié)日。
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xí)俗。故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冬至,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認為,冬至節(jié)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xí)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guān)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在現(xiàn)存文字記述中的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最早在漢代。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農(nóng)歷十一月,所以說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從現(xiàn)存文獻上考究,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是冬天結(jié)束嗎
冬至不代表冬天的結(jié)束,冬至是冬天越來越冷的開始。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而我國古代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在冬至日這一天歷史悠久,所以風(fēng)俗比較多,其中有一項非常隆重的風(fēng)俗,那就是祭天。古代,許多自然現(xiàn)象人們無法解釋,于是就它們看作是天神在操縱。原始信仰認為夏霜、冬雪、風(fēng)霾、流星、彗星、日食、月食、水旱、紅雨、地震等異常現(xiàn)象,全都是天神所為,也是天神對人世的懲罰。
于是他們就想要用祭祀天神的方法來擺脫這種災(zāi)害。因為自然現(xiàn)象的不同,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就有了不同的天神的出現(xiàn),人們不只是將天神定位為玉皇大帝,他們祭拜所有與天象形成有關(guān)的神靈。特別是皇帝,君王自認為是天神的傳人后,祭祀天神就作為一種重要儀式舉行,這也顯示了君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而進行的活動。
因此歷代王朝都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把它列為國家的宗教祭祀活動之一。因為祭祀活動的場面宏大,所以一般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祀”。
2021冬至的起源及進補食譜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