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春節(jié),又稱中國新年,是全球最大的節(jié)日之一。它承載著中國人民對過去的尊重,對未來的向往,對家人的思念,對朋友的祝福。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春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有哪些,歡迎閱讀!
春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
傳統(tǒng)習俗
買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tǒng)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nóng)耕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祭灶
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chuàng)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zhí)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lián)、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tǒng)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tǒng)稱為“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tǒng)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并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⑴貼春聯(lián):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
⑵貼年畫: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⑶窗花與“?!弊郑涸诿耖g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C耖g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后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余)、蠔豉(寓意好市)、發(fā)菜(寓意發(fā)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由于地理氣候方面原因,春節(jié)期間北方還處于萬物閉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區(qū)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沒辦法種植作物,資源匱乏,可選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區(qū),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綠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極大的優(yōu)勢,所以在飲食的選擇上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資源充沛分布廣所以各類漁獲充足食材多樣;所以在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上,南方的飲食會豐富多樣一些。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xiàn)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并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jù)說如此照過之后,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fā)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zhèn)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fā)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勺匪莸淖钤鐗簹q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傳統(tǒng)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圣駕巡游、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xiāng)、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jié)日里,又或諸神圣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后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xiāng)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
游神在潮汕地區(qū)又稱為“游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jié)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zhèn)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qū)又稱為“游老爺”、“游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qū)又稱為“菩薩行鄉(xiāng)”,眾人抬神像巡游,繞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xiāng)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shù)村聯(lián)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游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皻q”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tǒng)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jié)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并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mào)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nèi)容。
拜年
春節(jié)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jié)傳統(tǒng)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fā)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lián)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yōu)》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后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fā)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燒炮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生旺火
新年正月十五元宵,在院子里點燃火把,火堆,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fā)寶柴”。現(xiàn)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禾桿堆或炮紙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征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民間習俗
傳統(tǒng)節(jié)日儀式與習俗活動,是節(jié)日元素的重要內(nèi)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文化底蘊。歲節(jié)`(年節(jié))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在歷史發(fā)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這些活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奉祀神靈,以應天時;崇宗敬祖,維護親情;驅邪祛惡,以求平安;休閑娛樂,放松心情。百節(jié)年為首,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它不僅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在春節(jié)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春節(jié)期間的慶?;顒訕O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節(jié)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jié)民俗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春節(jié)各種民俗儀式中經(jīng)??吹郊郎竦膬?nèi)容。
春節(jié)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jié)雖定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但春節(jié)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天。從年尾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彩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jié)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jié)日,也是人們抒發(fā)對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歡節(jié)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jié)也是敦親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是人類在遠古生存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期望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信仰活動。
春節(jié)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jié)日。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滿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為新春佳節(jié)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過后,春節(jié)才算真正結束。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jié)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jié)。春節(jié)反映了自然時空的新舊交換,具有除舊布新、祈福納祥、感念先恩、闔家團圓的美好寓意。
節(jié)期活動
忙年(小年)
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tǒng)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十二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區(qū)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十二月廿四過小年的傳統(tǒng)。小年是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
傳統(tǒng)習俗:祭灶、蒸花饃、買年紅、吃灶糖、掃塵。
年廿八
年廿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廿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nóng)歷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貼年紅,迎接新年。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fā)”。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lián)、窗花和各種春節(jié)張貼之物。
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團年飯,年夜飯后有派發(fā)壓歲錢和守歲的習俗。
傳統(tǒng)習俗:置天地桌、祭祖、燒炮、吃年夜飯、接神、踩祟、接財神。
正月初一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于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墩紩分姓f,正月初一是“雞日”。
傳統(tǒng)習俗:開門炮仗、拜歲、祈年、拜年、占歲、聚財。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后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一般備發(fā)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啬锛业呐畠罕仨殧y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稌分姓f,正月初二是“狗日”。
傳統(tǒng)習俗:拜神,開年飯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為熛怒之神,是上古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故此,“小年朝”例應祀祖祭神。“赤口”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fā)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傳統(tǒng)習俗:燒門神紙。
正月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墩紩分?,傳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yǎng)得很好,養(yǎng)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傳統(tǒng)習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余。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傳說正月初五是“牛日”。
傳統(tǒng)習俗:祭財神(南方)、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
傳統(tǒng)習俗:送窮,啟市。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墩紩氛f,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從漢朝的文獻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的文字記載,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
傳統(tǒng)習俗:熏天、吃七寶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fā)開工利是,是廣東老板過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年初八前走親訪友拜年基本完畢,從年初八起民間便陸續(xù)開展敬神、游神、擺宗、舞獅、舞龍、飄色、游燈、做醮、標炮、做大戲以及各種文藝表演活動。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谷豐收。
傳統(tǒng)習俗:順星、游神、做齋頭、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在我國南方的東南沿海一帶,尤其是閩南地區(qū),有一個特別盛行且隆重的民間習俗,這就是“拜天公”。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所以用“九”來代表天。許多地區(qū)的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祀儀式。以三牲、水果拜祭玉皇大帝的生日,求天公賜福,希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有好收成。在各地祭拜天公習俗中,以福建閩南地區(qū)最為隆重。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qū)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認為“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nèi)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p>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燒炮、燒煙花、采青、鬧元宵等。元宵節(jié)的節(jié)俗非常有特色,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元宵節(jié)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每到正月,自貢燈會就成為南方最上相、最具有想象力的“跨年活動”。這一習俗起源于唐宋時期,當時的人們?nèi)紵?、賞燈,是過年時重要的節(jié)俗。
民族特色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jié)叫做“白節(jié)”,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
朝鮮族
朝鮮族受漢文化影響也有過春節(jié)的習俗。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tǒng)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后,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藏族
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qū),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jié)的傳統(tǒng)。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還有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tǒng)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的春節(jié)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jié)日的氣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jié)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賀歲民俗
在上古觀象授時的時代,農(nóng)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有些節(jié)氣也就是節(jié)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春回大地的歲節(jié)更是百節(jié)之首,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節(jié)俗文化。春節(jié)歷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與星象、歷法、天氣、祭祀文化等有關。
在秦漢以前,南北各地風俗時歷不同,一些地方歲首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歷正月朔日,而是干支歷廿四節(jié)氣的立春。作為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古人相當重視春回大地、萬物更生的立春歲首,立春歲首對于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先秦時期中國一些地方傳承著在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祈歲納福、驅邪攘災、除舊布新等為主題的節(jié)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jié)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后世歲首節(jié)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漢代是中國統(tǒng)一后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南北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jié)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后在文獻上漸出現(xiàn)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边^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
魏晉時,出現(xiàn)了除夕守歲習俗的文字記載。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fā)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除夕、春節(jié)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稏|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p>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jīng)盛行?!度f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p>
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xù)至元宵佳節(jié)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歷。禮儀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禮節(jié)全部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jié),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有哪些
1、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2、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lián),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tǒng)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懷念故人。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后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余)、蠔豉(寓意好市)、發(fā)菜(寓意發(fā)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6、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jié)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敝钡浇裉?,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shù)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準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
7、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jié)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并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边@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缎筒┕艌D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并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zhèn)魅?!币驗椤皻q”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為“壓歲錢”。因為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
8、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彼纬渭彝醢彩倪@首詩也提到了春節(jié)燃放爆竹,可見春節(jié)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了。在春節(jié)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相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廟會
一提起逛廟會,就會想起北京春節(jié)的廟會,廠甸廟會、白云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蜂擁而至,處處交通堵塞,鬧市區(qū)實行交通管制。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jié)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于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部分地區(qū),每年的廟會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只有娛樂性的仿祭祀活動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場、商場等都成了廟會的舉辦場所。廟會也就漸漸地演化成為集娛樂和短期的集市交易為一體的民間活動。
11、舞龍
舞龍又稱“龍舞”“龍燈舞”“舞龍燈”等。龍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能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隆福消災。早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的活動。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龍或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舞龍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一個動作都有名號,諸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穿越龍橋”“打草驚蛇”“銀龍翻江”“金龍倒海”“海底撈月”。如果兩隊舞龍相遇,一定大擺龍門陣,爭奪高下。有的地方,敗北者一方要為勝者一方奏鑼鼓、放鞭炮。云南、貴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龍,同時家家戶戶堂屋神桌上擺糯米糍粑和酒肉,點燃香紙蠟燭,敬奉“金角老龍”,含有歡慶豐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12、舞獅
舞獅子活動在河南豫西一帶稱作耍獅子。耍獅子活動比較經(jīng)典的動作有:獅子蹦上高桌、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跟頭。廣東海豐盛行春節(jié)“聽鼓手、看舞獅、聽唱曲”。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客仔獅、外江獅四種,唱區(qū)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種。鼓手就是嗩吶,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銅鈸,一人打小鼓。一般從除夕下午就開始到商鋪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熱鬧。舞獅子的隊伍挨家挨戶舞弄,到了人家門前,說聲“恭喜”之后就開始吹奏起來,直到主人掏出紅包,帶隊的拿到紅包才離去,緊接著到下一家去舞獅。
13、踩高蹺
踩高蹺娛樂活動歷史悠久。表演者雙腳綁扎木制1~3尺高的蹺棍,扮演成各種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動作。踩高蹺,北京稱作高蹺或高蹺會,陜西、甘肅、河南等黃河流域稱作“扎高腳”。踩高蹺有文蹺、武蹺兩種活動之分。文蹺以邊走邊唱為主,夾雜有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高難度動作。
春節(jié)的來歷: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時間不一樣。夏代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十月為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歷,才明確規(guī)定一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歷新年)。
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tǒng)一,司馬遷建議創(chuàng)立了太初歷,把春節(jié)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經(jīng)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春節(jié)的習俗
1、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每逢春節(jié)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lián)的又叫春聯(lián)。2、剪窗花。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jié)期間都貼窗花?,F(xiàn)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jié)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
3、放爆竹。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fā)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
4、逛廟會。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風俗。
5、辦年貨。年貨是過年前買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購過程則稱為辦年貨,例如貴價的鮑參翅肚用來煮一頓好的飯菜,來慰勞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慶祝新年的來臨。
春節(jié)的禁忌不包括
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打發(fā)(大發(fā),發(fā)財之意)”等來彌補。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時。
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潮汕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忌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汕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后,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后祭拜井神。
初一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財氣就外流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舉行封井祭神,那里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蓋井禁取水一俗已經(jīng)徒有形式而已。
另外,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jié)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wèi)生出發(fā),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tǒng)禁忌習俗不怎么講究了。
不過民間依然有例,指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里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你知道哪些春節(jié)的禁忌
一、五大禁忌
1、禁忌正月剃頭
大家應該都聽過“正月剃頭死舅舅”這樣的話,不過原話好像是“正月剃頭思舊”,只是誤傳罷了。雖然這是某種迷信說法并且對舅舅還很不友好,但是大過年的,為了闔家歡樂,也為了能順利拿到舅舅的紅包,還是建議大家最好不要剃頭,實在不得已要剃,最好不要讓舅舅知曉。
2、禁忌打罵孩子
小孩淘氣是很常見的事情,并且有時候說話會沒有分寸,容易得罪人,但還是建議過年期間不要打罵孩子。童言無忌,小孩子說出不吉利的話雖然不符合眼下過年的氣氛,但跟他們好好說,還是能聽進去話的。若是下手沒輕重,打傷了就不好了。
3、禁忌吃魚頭魚尾
相信大家記憶里都會有這樣的場面,小時候吃年夜飯不懂事去扒拉魚頭魚尾,下一秒爸媽的筷子就趕忙來制止,告訴你只能吃魚的身體。因為這樣是年年有余的好寓意,把魚頭魚尾留到來年,代表著來年還有不僅吃穿用度不拮據(jù),還能有剩余。
4、禁忌打掃
年初的那幾天是不能打掃的,因為這樣會把家里的財運給掃出門。所以一般建議在除夕就要把家里打掃干凈,之后幾天最好就別碰掃帚了。也不要倒垃圾或者把臟水往家門外潑,這也是財氣的一部分。
5、禁止上門討債
這種行為大家認為會導致不管是上門要債的那方,還是欠債的那方這一年的運勢都不會好。不過還是建議欠債的人及時還錢,尤其是那些拖欠員工工資的老板。過年了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若不是走投無路,大家肯定都不愿意大過年的鬧得不愉快。誰都想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過新年。
二、五件應做之事
1、走親訪友
剛好今年疫情管控也放開了,大家可以帶著禮品去親戚好友家拜訪了。聊聊工作,聊聊近況,吐槽一下一些奇葩的人和事,這也能減輕一下心理壓力。多陪老人說說話,打打麻將什么的,他們還是很喜歡家里熱鬧的。
2、給親友發(fā)祝福短信
一句簡單的祝?;蛟S算不上什么,但是也代表了自己的心意??梢园l(fā)給朋友,親人,領導,恩師,或許這對于維系人際關系,甚至你未來的工作都會有幫助。
3、給壓歲錢
小時候收到紅包總是格外開心的,畢竟錢誰不喜歡?,F(xiàn)在我們這代人也漸漸長大了,到了我們給晚輩發(fā)紅包的時候了。也不要忘了自己的父母,不管錢多錢少都是心意,相信他們肯定會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