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習俗活動之劃旱船介紹
元宵節(jié)習俗活動之劃旱船介紹
旱船是漢族民間表演藝術(shù)形式之一,逢年過節(jié)或慶祝等,陜西、山西、河北境內(nèi)各地都廣為流行,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漢族民間舞蹈。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元宵節(jié)習俗活動之劃旱船,歡迎大家閱讀。
元宵節(jié)習俗活動之劃旱船簡介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于船中一樣,手里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diào),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于我國很多地區(qū)。
元宵節(jié)習俗活動之劃旱船表演形式
旱船是由若干個旱船組織成一支表演隊伍,前面有一個老翁拿槳(劃船的工具)劃行領(lǐng)航,前行后退地表演。旱船隊的表演者是碎步隨領(lǐng)航人前進。
領(lǐng)航人拿著漿,亮著劃船姿態(tài),弓步前行,他在左行右行和轉(zhuǎn)彎時 還要作些亮相動作表演。船隊的表演路線全靠他指揮來行進。
制作旱船是用細竹竿綁成船型的架子,旱船的大小不等,隨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間用竹竿綁個“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艙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順著船艙的四角豎4根竹竿,
為船艙的4個柱子,然后在上面綁制船艙的頂部。船艙的頂有平頂?shù)?,三角形頂?shù)?較復(fù)雜的歇山頂式的瓦棱4出水的古建筑造型。船的 骨架綁好后,用彩綢布圍好各個部位。
船頂用紅和黃的彩綢布裹好,船板用土黃色布繃面,船幫周圍用綠色彩綢布圍起,船艙內(nèi)用一根紅布條拴在倉的兩邊沿,演出 時’表演者將紅布條架在肩膀上,撐起旱船,兩手握住 船倉的兩邊,表演時擺動旱船行進。
坐船姑娘(即表演者)的服飾是古典民間服飾,頭 部將發(fā)盤起大搶頭插花即可,劃船老翁是頭戴氈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裝,臉部淡彩掛白色長髯口(戲劇里用的胡子)。
旱船的表演步伐簡單,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采 用: “水溜溜”、“繞八字”、“蛇脫皮”、“跑圓場”、 “二龍出水”、“雙進門”等10余種。它的音樂伴奏,隨 大隊的表演隊伍,一般是鑼鼓樂隊伴奏。
元宵節(jié)習俗活動之劃旱船相關(guān)典故
劃旱船是漢族民間舞蹈的一種形式。
在東鞏,旱船也稱采蓮船。采蓮船多用竹、木或麻稈扎結(jié)而成,外面用彩布蒙住,船頭、船尾、船幫上多飾以花朵,有的還在船甲板上置一鏡片,以反光來映襯坐船人的美貌。
東鞏的采蓮船表演有單船舞,也有雙船舞,邊歌邊舞,雅趣十足。表演時,將船系在表演者(也稱坐船人,一般由容貌美麗的小姑娘扮成仙女)腰間,兩手提著船的兩邊船舷,走著碎步,晃晃悠悠,猶如坐在船上;另一人扮作艄公,手拿船漿,在船的周圍邊走邊劃,如同行船于水上;船的后面或側(cè)面還跟著一個媒婆打扮的人,不時地護著坐船的小姐,生怕遭到別人的嬉戲和騷擾。由于表演細膩、活潑,常逗得觀看的群眾捧腹大笑。
民間故事形式采蓮船在東鞏流傳甚廣,還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傳說為修洛陽橋,玉皇大帝派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員下凡到洛陽督辦修橋事宜,修到一半時所帶銀兩已經(jīng)全部花光,不僅沒有了工錢支付工匠,而且連自己的盤纏、飯錢都成了很大的問題。于是玉皇大帝根據(jù)奏請,派王母娘娘去找魯班造一只大船。
魯班得到授意,跑到月宮里砍了一棵梭欏樹,造了一條非常精美雅致的蓮花船,由王母娘娘坐在船的中央下凡到人間去給人們賀新春,人們都想一睹王母娘娘羞花閉月之貌,紛紛向船上拋撒金銀首飾和銀兩,待船上裝滿了銀兩,便滿載著高興而去,用這些銀兩修好了洛陽橋。
后來,民間百姓為紀念天宮造福百姓,每年新春賀歲時便以玩采蓮船的形式來表演。
流傳在東鞏地區(qū)的采蓮船表演以即興演唱為主,唱詞多以祝?;蚱钬敒橹?。配以民間吹奏、打擊樂,使場面歡快活潑,唱腔主要有東鞏花鼓戲的陶腔和打腔,陶腔腔調(diào)圓潤、舒緩悠揚,打腔則以高亢、激昂、語速較快見長。目前能表演的形式有鯉魚跳龍門、二龍戲珠、八仙過海、彩船偎沙等。
東鞏鎮(zhèn)采蓮船民間文藝活動暜遍,尤以王家畈村、鐵家埡村、上泉坪村、蓮花池村的采蓮船扎制精美,玩法花妙而著稱。王家畈村采蓮船表演多次在全縣榮獲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