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什么
《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夏至期間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rèn)識?,F(xiàn)在,學(xué)習(xí)啦小編來告訴你夏至是什么?
一、夏至的相關(guān)知識
夏至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qū)的最高氣溫可達40攝氏度左右。
二、夏至的飲食推薦
關(guān)于夏至的飲食習(xí)俗,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西北地區(qū)如陜西,此日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zhǔn)芟x害。在南方,此日稱人以驗肥瘦。農(nóng)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以外,還有些地方有夏至吃狗肉的習(xí)慣,甚至于喝涼茶,吃荔枝也不少見。
夏至期間,應(yīng)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盡量避免發(fā)火,飲食也宜以清淡為主。下面推薦兩款夏至食譜。
荷葉茯苓粥:荷葉1張,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此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jīng)衰弱者亦有療效。
夏至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qū)的最高氣溫可達40攝氏度左右。
今天是夏至(6月21日),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在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yǎng)。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容易中暑、生病。
因此,舊時在這時多驅(qū)鬼以求安,同時也講究中午歇晌,講究吃補食。此外,還要特別注意防暑。古人對于夏季的養(yǎng)生也是很有講究的。嵇康《養(yǎng)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rèn)為夏季炎熱,“更宜調(diào)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yǎng)生法中的精神調(diào)養(yǎng)。
起居調(diào)養(yǎng),以順應(yīng)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yīng)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fù)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fēng)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fēng),有空調(diào)的房間,室內(nèi)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轉(zhuǎn)節(jié)氣知識民民插圖)
兔肉健脾湯: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兔肉洗凈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繼續(xù)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可健脾益氣。
三、夏至日期的計算
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shù)后2位,D=0.2422,L=閏年數(shù),21世紀(jì)C=21.37,20世紀(jì)=22.20。
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四、各地區(qū)夏至習(xí)俗
山東夏至習(xí)俗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jié)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抖Y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guān)夏至節(jié)氣的明顯現(xiàn)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說明一年的這一時節(jié)鹿角開始脫落,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y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養(yǎng)生要順應(yīng)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涼面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nóng)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冥_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面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xí)慣吃面條、豆湯和面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里避暑。
臨沂地區(qū)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xí)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jù)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種秋菜的季節(jié),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
夏至的相關(guān)文章:
1.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什么
上一篇:夏至飲食習(xí)俗——夏至狗肉
下一篇:夏至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