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立節(jié)食品
七夕節(jié)立節(jié)食品
民間有很多七夕節(jié)日的美食,你知道七夕節(jié)立節(jié)食品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節(jié)立節(jié)食品,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jié)立節(jié)食品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fēng)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fēng)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fēng)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瓜果當(dāng)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yuǎn)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yù)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古代七夕節(jié)食俗
乞巧果
民間稱之“巧果”。用面粉和搪揉作各種形狀,多為“S”形,講究一些的,掐成華結(jié)狀和飛禽(如鳥、鶴之類)的形狀。放入油鍋內(nèi)油炸至金黃色撈出(趁熱時撒上芝麻,總稱巧果。待冷卻后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制作精巧,形態(tài)逼真,往往是姑娘、婦女比手巧的一種方式。因此,巧果必須由婦女親手制作,后發(fā)展形成商品生產(chǎn),到“七夕節(jié)”這天,各搪食店有“巧果”應(yīng)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膩。
乞巧酒
乞巧酒是祭拜牛郎織女雙星時用的。乞巧祭拜活動在晚上進行。其晚,傾城姑娘、媳婦,不論貧富,皆穿新衣。富貴之家于高樓花榭安排宴會,以賞看雙星。晚實畢,姑娘、媳婦們在庭院中擺上香燭,陳設(shè)果品、香酒、巧果等吃食,焚香秉燭,對天祈禱,向織女乞巧,希望心靈手巧的織女能將聰明才智賜給自己,因此祈禱跪拜時,神情非常虔誠專注:“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韶,巧果堆盤卿負(fù)腹,年年乞巧析雙星。”這首清代的詩歌,便是當(dāng)時乞巧的真實寫照。跪拜后,姑娘、媳婦便進行比巧活動。比巧的方法,一般是在月下比穿針,看誰穿得快,姑娘們用七根不同顏色的彩線,七根繡花針,對著月亮穿針引線,誰穿得快,穿得準(zhǔn),誰就最巧。有些地方的比巧,是比姑娘們的手工制作,各家姑娘把桌子放在自家大門口,擺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種巧物,有繡花的裙、掛、被、枕、手帕和香囊等物,琳榔滿目,任人觀賞,任人品評,哪個桌上巧物看的人多,贊賞聲不絕,哪個姑娘針線手藝就巧。有趣的是,比巧括動,往往也是年輕男、女相親的活動。哪家姑娘手巧,男青年暗中看定后,就察告父母,托媒人上女方家提親。因此,舊時的比巧活動對姑娘來說確是至關(guān)重要的大事。
乞巧活動氣氛活躍,十分有趣;從晚間直至凌晨方散。
特別是帝京的府、縣官宦人家的小姐、太太們,還邊吃巧果、果品、飲酒,邊作詩吟對,從文化層次上來比巧,談笑歡樂,熱鬧非常,深夜不止,真是:“帝京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穿針線。”
卜巧麥
舊時婦女在七月七日這天,還進行卜巧活動,卜巧是預(yù)卜自己是不是巧,能巧到什么程度?這一活動,一般在白天進行。各地略有差異。
南方卜巧一般隔日取井水,需露宿庭院一夜,于此日在曝日下,投小針浮于水面,漸漸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xì)如絨,粗如椎,確定卜女之巧與拙。
北方卜巧,也有用水投針,還有用麥粒卜巧的。隔日取種麥于小瓦器內(nèi),放至庭院宿一夜,民間稱五生盆。到七夕這天,擺一大方桌于庭內(nèi),設(shè)香燭、果酒等,卜巧女先脆拜,祈禱,后在小瓦器中抓一把種麥撒于桌上,視其形確定卜女巧與拙。不管是用水投針,還是撒麥粒,每個女子在放針、撤麥粒時都異常虔誠,暗暗祈求織女保佑自己。精明能千的姑娘將針輕輕放于水面,針就浮起,盆底出現(xiàn)美麗的太陽射針的影子。笨手粗心的,放針不平,針就下沉水底。同樣,撒麥粒,心靈手巧的姑娘一把麥粒在手掌可掌握不同粉力點而撤出美麗、復(fù)雜的圖案,而笨手粗心的姑娘一把麥?;蛴昧Τ罚蜉p輕撒,不是撒不出成一堆,就是散得滿案不成圖案。卜巧時,往往勝者拍手欣笑歡樂,敗者沉默不語,悄悄走開。
七月七日,婦女們向織女乞巧的風(fēng)俗形成以后,幾千年來,上至宮廷,下至民家,一直傳承到清代末年。由于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接觸西洋文化,開始向封建文化沖擊,特別是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的辛亥革命和后來爆發(fā)的“五四”運動,婦女解放運動興起,把過去那種寄希望于幻想乞求的做法變?yōu)閷嶋H的改革行為,婦女們紛紛起來為爭取女權(quán)而斗爭,乞巧、卜巧的風(fēng)俗才逐漸走向消亡。解放后,中國婦女和男人一樣致力于祖國建設(shè)大業(yè),婚姻自主和政治地位都有了法律保障,因此舊時的析拜織女的乞巧活動,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而每至七月七日這天,人們用水投針或吃巧果,以及人們津津有味地向孩子們講述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只是作為一種娛樂享受,對美好傳說故事的緬懷而已。
贈蜜餞
七夕節(jié)姑娘們互相贈送各自制作的蜜餞吃食。早在數(shù)月前的春夏季姑娘們便購買時鮮果品,蜜潰制作,待七夕節(jié)拿出互相饋贈。常見的有白糖楊梅、糖漬青梅、杏片、蜜棗等。
互相饋贈蜜餞也是比巧的內(nèi)容之一,看誰家姑娘的手藝高,制作的蜜餞味美色佳。其次,蜜餞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饋贈蜜餞也有互相祝愿的寓意。舊時的茶食糖果店,也在這天推出時令蜜餞吃食,并以牛郎織女鵲橋仙故事賦予蜜餞新名稱,以招徠生意。
七夕情人節(jié)巧果做法
原料:特制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做法:
1.水調(diào)面團調(diào)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jǐn)嚢?,然后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xù)攪拌成水調(diào)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于松弛狀態(tài)。面團調(diào)制時加水量要恰當(dāng),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鐘左右)??墒止こ尚?,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搟面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后搟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nèi),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nèi)。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yù)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zhì),影響制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面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并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后,迅速瀝去多余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nèi)密封。
猜你喜歡:
1.立冬吃什么水果好
2.立冬種什么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