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起源于什么時候
七夕起源于什么時候
七夕節(jié)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國情人節(jié)”,你知道七夕起源的時間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起源的時間,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起源的時間
七夕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guān)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shù)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古人過七夕節(jié)的方法
古人過七夕節(jié)的方法1: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古人過七夕節(jié)的方法2: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yōu)榱思o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古人過七夕節(jié)的方法3:曬書曬衣
據(jù)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quán)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fù)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現(xiàn)代七夕過法
裝飾家里,買她愛吃的小零食
對于宅的情侶,情人節(jié)自是選擇在家過啦,可佯裝出門,讓朋友先把她騙出門,自己回家抓緊時間裝飾家里,盡量浪漫溫馨些,然后拿出事先買好的她愛吃的小零食,然后放著浪漫輕快的輕音樂,等待她回家接受驚喜吧。
送他一個手工制品
自己動手折個川崎玫瑰,或者是心形物品,也顯得很浪漫溫馨
觀看夜景
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每年相見的日期,在夜晚,靜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琴音奏樂的聲音,當然這只是個傳說。要是在七夕夜晚一起在碗面觀星賞月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男士記得多帶件衣服,起風的時候可以給女的披上,女士記得帶花露水,以防蚊蟲叮咬。
山頂放愛情宣言孔明燈
白天有其他的情侶節(jié)目后,在晚上就可以帶著她到?jīng)隹斓纳缴戏趴酌鳠簦舜藢懼鴲矍樾?,一同放飛孔明燈也是個不錯的情人節(jié)過法哦。
真心情話你儂我儂
如何讓這個七夕不虛度,使它成為真正讓戀人難忘的甜蜜時刻?在這里,小編提醒大家,最簡單的才最動人哦!想想看,還有什么比真摯動人的言語最叫人感動呢?拿起手中的電話吧!讓更多無法一起度過浪漫的苦命鴛鴦,在這天來一次“真情告白”,在牛郎織女的見證下給對方最動人的情話。
猜你喜歡:
3.七夕的由來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