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傳統(tǒng)是什么
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你知道七夕的傳統(tǒng)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的傳統(tǒng),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的傳統(tǒng)習俗
七夕的重頭戲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fā)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已形成,只不過是后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jié)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爆曬,過了一段時間后,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jié)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xiàn)的針影,如果成為云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xiàn)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婦女,采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jù)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除此之外,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shè)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織女乞巧。
據(jù)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后,她的“巧思益進”。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jié)網(wǎng),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wǎng)結(jié)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jù)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的走進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婦女問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菭斁褪强沸?,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jù)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cè)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fā)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实酆軡M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佛教傳入中國后,漢人從佛經(jīng)中吸收這個神名,用來為玩偶命名。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
磨喝樂的大小、姿態(tài)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shù)千錢。
東京城里所賣的磨喝樂,以來自蘇州的最為精巧,號稱天下第一。用來進貢宮里的磨喝樂,其可愛精致自不在話下,奢侈一點的,甚至以金銀鑄造而成。其實,磨喝樂應(yīng)是婦女乞子時所供的吉祥之物,但從磨喝樂的生平中,我們找不出任何與七夕或求子有關(guān)的事跡。盡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樂的手中經(jīng)常拿著一枝荷葉,因此在七夕時,許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飾鮮麗,手持荷葉,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戲。
除了磨喝樂以外,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幾天,市面上還會推出各式應(yīng)節(jié)的特殊產(chǎn)品。例如以蠟鑄成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作成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又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在擺一寫小茅屋、花木在上面,作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開之際,有人便動腦筋,折下未開的荷花,作成假的雙頭蓮,造形可愛,頗受時人歡迎。
這許多應(yīng)節(jié)植物成的各色花樣,充分顯現(xiàn)了一個盛夏節(jié)日的活潑朝氣。而夏季特有的炎熱陽光,又促成了另一項七夕的習俗——曬書、曬衣。現(xiàn)代的科學報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線,的確具有殺菌的效果。歷史上關(guān)于文人曬書、曬衣的習俗有過幾則有趣的小故事。
據(jù)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quán)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監(jiān)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世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fù)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風流天子唐玄宗也非常重視七夕,他在宮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樓,樓高百尺,可容納數(shù)十人。又在樓上陳設(shè)各色瓜果酒晡祭祀牛郎、織女。宮中的妃嬪們則各賜以九孔針、五色線,在月下穿針,先穿過者為得巧,同時還有音樂演奏,歡樂達旦,引得大家爭相仿效。
七夕情人節(jié)傳統(tǒng)食物
品嘗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吃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她們還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吃七寶羹
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看來,熱情好客的泉州人,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了,共慶“七娘媽生”。至于供品以“七”為數(shù),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的思維模式有關(guān),即“數(shù)七”為陽數(shù)之一,是吉樣之數(shù)。如泉州民俗以正月初七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樣做羹,名七寶羹。七月初七為“重七”,亦是吉日,把織女演化為七娘媽,可能也與“數(shù)七”有關(guān)。
泉州人還把七娘媽奉為護佑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女神,因此在“七夕”還表現(xiàn)出一種關(guān)心下一代的節(jié)日氛圍。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娘媽為“契母”(即干媽),稱“新契”,至16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此外,泉州七夕尚有“乞巧”民俗,與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稱“乞巧節(jié)”。、
七夕情人節(jié)巧果傳統(tǒng)做法
原料:面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勻的面團。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fā)一小時,醒發(fā)好的面團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面團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4、最后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fā)一刻鐘,烤箱185度預(yù)熱,十分鐘就好。
5、然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涼后即可食用。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