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燈謎
七夕節(jié)燈謎
七夕節(jié)起源于漢代,你知道七夕節(jié)燈謎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節(jié)燈謎,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jié)燈謎
謎語題目:婦女曝水于日下,繡針投之看工拙(打一七夕習俗)
謎語解析:該習俗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通常是用面盆準備鴛鴦水,然后在七夕節(jié)的那天中午將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謎語答案:投針驗巧
謎語題目:金簪劃銀河,隔岸對相望。不忍兩分離,喜鵲把忙幫。(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喜鵲不忍兩分離,搭起鵲橋來相助。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慶生也不遲(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在這天夜里人們往往會在天井里擺上“拜魁星”香案,希望“魁星點斗,金榜題名”.老牛慶生也是七夕的習俗之一,是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蘭夜一過喜鵲散(打一成語)
謎語解析:蘭夜是指七夕節(jié)的夜晚,當牛郎織女在銀河會完面后喜鵲也會散去,那時鵲橋也就沒有了。
謎語答案:過河拆橋
謎語題目:葡萄架下聽情話,喜鵲禿頂把橋搭(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傳說七夕節(jié)的夜晚在葡萄架下能能聽到牛郎織女的脈脈情話,他們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銀河會面訴衷腸,蘭夜過后寄相思(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牛郎織女在銀河會面說了無數(shù)的心里話,蘭夜是指七夕節(jié)的夜晚,蘭夜過后牛郎織女又要分別,只能通過思念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投針驗巧得天工,種生求子宜子祥(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種生求子是七夕節(jié)中舊時的習俗,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一種。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二人相見淚沾襟,愿在鵲橋度此生。(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互訴衷腸連淚水都打濕了衣服,不忍踏上回去的路希望時間永遠停留在鵲橋的這一刻。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對月穿針求姻緣,喜鵲搭橋不空閑。(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在七夕節(jié)的夜晚姑娘對著天上的明月穿針是為了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而喜鵲趕著要去為牛郎織女搭建相見的鵲橋沒有空閑。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鵲橋相會度良宵,奈何一別又一年。(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相傳,在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無奈時間太短,要想再相見還需等一年。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謎語題目:姑娘月下擺瓜果,祈求收獲好姻緣。(打一節(jié)日)
謎語解析:七夕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謎語答案:七夕節(jié)
七夕的習俗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yōu)榱思o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據(jù)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quán)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tài)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shù)千錢。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