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清明節(jié)吃什么
浙江人清明節(jié)吃什么
同樣的節(jié)日,不同的民族風情過出了不一樣風格的節(jié)日。同樣的食材,在不同地區(qū)做出了不一樣的食物,各有各的特色。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浙江人民在清明節(jié)吃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浙江清明節(jié)食物:大眾的一抹綠色飲食情懷
一場春雨一場暖,幾場春雨過后,嚴寒的冬季便已不動聲色地離去。立春、雨水、驚蟄、春分再到清明,春風吹綠的江南,在季節(jié)變化中各地都在悄悄醞釀著當季的食物,也在這一季溫暖中拼命展示著最美的景致。
其實,一到清明,浙江的各個角落,家家戶戶都會在準備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葉,做成象征著清明的清明果。人們采摘清明草后洗凈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碧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顯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清明果軟糯的表皮下,還包藏著豐富的餡料,豆腐干、韭菜、豬肉榨菜、咸菜、豆沙都可以成為清明果的搭檔,這些不同的味道也讓清明有了不一樣的情緒。
清明果的形象也變化多端,有包成團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更精致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好看又美味。
桐鄉(xiāng)清明節(jié)食物:斷不了的獨特麥芽塌餅情結
在桐鄉(xiāng),最有低地域特征和情懷的清明食品是一種被叫做麥芽塌餅的糯米餅。春季,佛耳草開始生長,老人們便也開始忙活著一步步踐行制作麥芽塌餅的各道工序。
大麥浸水發(fā)芽,曬干后磨成粉;村間田埂上的佛耳草采割后洗凈曬干,與米粉捏成面團,放入赤豆沙或黃豆沙這兩種餡料,再加上豬板油丁和核桃肉,餅的外層再撒上芝麻,用猛火蒸煮。蒸熟待餅涼后,在平底鍋上煎至金黃色,最后刷上麥芽做的糖水,這便真正是清香撲鼻、黛青光亮的麥芽塌餅了。
在桐鄉(xiāng)人的記憶中,麥芽塌餅的味道或許正是清明的味道,不管是漂泊在何方,記憶中的那抹甜甜糯糯的滋味總會適時傳來,就像清明給先人掃墓那樣,成為一種習慣。
諸暨清明節(jié)食物:粘糯米青團便是溫暖大白的變身
這里是於越文化的發(fā)祥地,承載著錢塘名區(qū)的繁盛,在這塊西施浣紗之地,空氣中似乎都殘留著隱隱的少女香氣。作為西施故里,總覺諸暨更多了幾分香艷。這里的經濟很發(fā)達,但同時傳統(tǒng)文化仍以不可改變的姿態(tài)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跟隨清明的腳步一同來的,還有諸暨人舌尖那無可替代的美味需求。裹著一層香糯糯米的青團,是所有諸暨人都熟悉的味覺享受。將糯米粉與米粉混合,并將艾草糊加入粉中,然后一遍倒熱水一邊加邊攪拌,面粉成塊狀后,用手揉成一個個顏色青翠的光滑面團,面團內加入餡料,并且在準備好的糯米中滾上一圈,沾染上滿滿的糯米,最后將團子放在粽葉上蒸熟。
糯米的甜香刺激著嗅覺,咬一口Q糯的口感里還帶著濃郁鄉(xiāng)間淳樸氣息的艾草清香,口腔里的美妙滋味,開始啟動大腦深處的味覺記憶,成為清明節(jié)必不可少的體驗。
為先人掃完墓,享受過粘糯米青團像的軟糯可口,唇齒間殘留的香味久久未散。這時若再在西施故里走上一圈,想象西施曾經在河邊浣紗的美好;去往五泄景區(qū)感受瀑布一瀉而下的壯觀,尋找山山水水間那抹春天獨樹的氣息;在斗巖風景區(qū)一賞隱藏在云霧繚繞之下的山體,那春天真該是很好。
習俗、飲食總會被以最完好的姿態(tài)記錄下來,在歷史的洪流中形成一方的口味,也形成一方的與習俗息息相關的性格。
嵊州清明節(jié)食物:樸素又驚艷的艾草麻糍味道
一直被嵊州炒年糕的味道征服,說是炒年糕,其實是加了湯水的。韌滑的年糕與新鮮的蔬菜、鮮嫩的豆腐、入味的咸菜相遇,糖汁濃稠入味,絲絲雞蛋絲被均勻地撒在年糕上,一碗炒年糕便散發(fā)出了無限的誘惑。
在夾帶著微甜溫暖氣息的春風里,人們將艾草、糯米粉、松花粉以及白糖混合均勻揉搓合成團,并在灶頭上蒸上一蒸。接下去將熱乎乎的青團放入石臼里,掄起木質搗錘不斷地拍打青團,每打一次便翻動一下青團,直到敲打無數(shù)次之后青團的彈性更好、樣子也更加軟糯才會停下。
正是因為是耗費的無限體力,以及在青團上的用心,才使這樣一種普通簡單的美食也令人念念不忘,牽扯著本地人的鄉(xiāng)愁,也牽扯著外鄉(xiāng)人挑剔的味蕾,更牽扯著嵊州組組代代流傳下來的飲食習慣。
永嘉清明節(jié)食物:藏在“綿菜餅”里的綿綿深情
綿菜的學名叫曲鼠草,在清明時節(jié)才會自己生長。綿菜采摘洗凈后搗碎放入米粉中,加入適量的水,在攪拌中讓綿菜會均勻融入。接下來再將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咸菜(或者蘿卜絲)攪拌在一起做成香濃的餡料。
綿菜餅包好后下面再放上一張柚子葉,這不僅能避免粘鍋,還會讓“綿菜餅”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做好后放在蒸籠里蒸上25分鐘,便能聞到四溢的香氣撲鼻而來。
清明掃墓時,永嘉人都會帶上綿菜餅和其他一些祭祀食品去進獻先祖,懷念親人。一路還能感受春風拂面的涼意,以及周圍大好的春色。在古樸的自然山水之間,懷念的愁緒被醞釀成此后前進的動力,以及家庭、宗族更加團結的力量,這正是溫州人愛拼又講求“根”的性格。
月的永嘉,楠溪江上的碧波映射著陽光,飛瀑下迷蒙的霧氣送來春日的氣息,山峰朗潤翠綠;麗水街的燈光照耀出歷史深處的繁華,古時的灌溉工程展示著先人的智慧,民宿安逸古樸;古村落里的時光愈加淡然綿長,咿咿呀呀的永昆樂曲聲回蕩在大山深處……
湖州清明節(jié)食物:螺螄與粽子一場不算意外的相愛
如果說嘉興粽子是城市的標簽,那湖州的粽子更多包裹的是家庭的味道。
湖州的清明,家家戶戶都會裹好粽子。粽子即是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在這里有句俗語流傳了數(shù)年:“清明粽子穩(wěn)牢牢。”說的就是粽子的實用性。在浙北一帶,掃墓一般都被稱作上墳,每年清明去給先人奉上祭品祭拜后,還要清除墳上的雜草,再重新堆上一塊新土,以示敬重。
清明前后,螺螄開始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湖州的農家清明也有吃螺螄的習慣,這天還會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做“挑青”。家家戶戶吃過后,還會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jù)說屋瓦上發(fā)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養(yǎng)蠶,蠶桑文化也影響著湖州習俗的形成。
古老的飲食文化在一年年的傳承中被完好地保存在每一代人的記憶里,對那些逝去的先人、長輩后輩總會以這種方式加以紀念,也以這種方式表達敬意與思念??傉f清明是冷清的節(jié),在這里這卻又是充滿情意溫暖的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