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
中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這在春節(ji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春節(jié)民謠,是當年生活的寫照,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春節(jié)相關的民謠。僅供參考。
中國春節(jié)民謠的歷史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
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在有的地方有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一說法。因為,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一:
其實在古代,從臘八開始就有了年的征兆,俗語便說“臘八大如年”,可見臘八當時的重要性。北方有句民諺:“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意思是說臘八前后的兩天是一年中最冷的。
老北京也有關于“臘八”的民謠:
老婆老婆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當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都是春節(jié)老北京的美食,從臘八一直醞釀到除夕之夜包餃子,可謂年之悠長、食之豐美。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二
老北京還有“正不娶,臘不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等民謠。前一句意思是說,正月不能婚嫁,臘月不能訂婚,否則夫妻不能白頭到老。而后一句則有誤傳之訛:原來,清朝時人們總是把頭剃得裎亮,難免被認為是思及舊君的意思,“思舊”又與“死舅”諧音,所以后來百姓傳為“死舅舅”。
提起過年,東北人也有這樣一句順口溜: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
老頭要個新煙袋、
老太婆要副裹腳套。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東北人也很在意在過年的時候討個吉利,這個“討”主要就體現(xiàn)在有關“吃”的諧音上。吃罷團圓飯后,桌上擺的食品也都深有其意:主要有東北的特產(chǎn)柿子餅,意為“事事(柿)如意”;有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高(糕)”;有杏仁,意為“幸(杏)福人(仁)生”;有棗;意為“春來早(棗)”。
在安徽, “臘八”一過,春節(jié)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準備過年。臘八過后,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有很多人家把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的民謠。
從大年初一到初十,安徽百姓給人、畜和農(nóng)作物分別定下了“生日”。如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初九為“菜日”,初十為“麥日”。這其中以初七的“人日”最為隆重,在這一天里,人們絕對不能哭鬧,不能罵人,也不能互相爭利。也就有了“七不出,八不歸”的說法。說的就是大年初七不要出去拜年,而大年初八的時候如果你不在家中,最好不要選擇這天回家。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三:
山西太原的《過年謠》則略有不同:
二十三,灶王老爺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
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
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
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
二十八,糕兒饃饃兩笸籮;
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
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
太原還有一首《避債謠》也很有意思:
二十三,保證還;二十四,我發(fā)誓;
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
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
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見面,
初一碰見拱拱手。
在清代至民國的幾百年間,我國民間債務多以舊歷年為結(jié)算期限。從每年的臘八以后,各商家、單位、家庭都開始盤點各自的財務賬目。一過臘月二十三,便開始派人或親自登門向欠債人催逼債務,一次不行、兩次,第三天再催,直到除夕之夜是最后期限,所以除夕這一天索債也最為急迫。因為按照民間習俗,除夕的索欠活動最長只能到年夜飯時分,這時候,索債人必須停止討債,這就意味著欠債人又能拖欠到二月二以后了。因此債務人總是用各種辦法推托搪塞,如能拖到大年初一,對方就不能再來逼債了。這樣也就有了上面這首生動描述欠債者設法推托的歌謠。其實過年躲債,在電影《白毛女》中表現(xiàn)的更為形象、也更為人所知。
中國過去就曾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過年、過年,孩子高興大人愁。”因為貧窮,過去春節(jié)被普通人稱為“年關”,意思就是說過年像過關。富人過年圖個樂,窮人過年圖的是平安。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四:
在河南焦作,以前流傳著這樣的節(jié)前民謠:
二十三,祭灶關;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打酒割肉;
二十七,殺只雞;
二十八,殺只鴨;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兒貼門旗兒(春聯(lián));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五:
有的還在水缸上貼“清水長流”,在糧倉上貼“糧食滿倉”,在門口貼“出門見喜”等等。而從初一到十五,焦和民俗又是:不興動刀, 要蒸足饅頭(包括棗花、豆包、菜包)、炸夠丸子和蜜食(一種用白面、玉米面做成的炸食)以及麻葉(油炸食品)。
在豫東則有民謠:
二十六,蒸饅頭;
二十七,洗一洗;
二十八,貼年畫,
二十九,門上瞅;
年三十,吃餃子。
年來到,年來到,
閨女要花兒要炮,
老婆要個煊(xuan)棉襖,
老頭要個新氈帽。
看來,過年大家都要圖個吉利,要年新禮物。這禮物不論貴賤,一年到尾總該有個“新”來圖來年吉利。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六:
而《正月十六請閨女》則更有童謠的情趣與年節(jié)的歡樂氣氛:
木锨板,挖膠泥,
正月十六請閨女,
殺公雞,宰母雞。
公雞說:我的脖子長,殺我不如殺那只羊;
羊說:我四條金腿往前走,殺我不如殺那只狗;
狗說: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殺我不如殺那只鱉;
鱉說:我往河里縮一縮(音chu),殺我不如殺那只豬;
豬說: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殺我不如殺恁舅”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七:
在南方,有關年的民謠則大都與飲食有關。例如:
蘇州就“白荸薺,掘元寶;青橄欖,喝元寶。”講的就是蘇州人吃年夜飯時喜歡在飯內(nèi)放進幾個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初一、初二親友來往時,泡茶時要置入兩三枚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圖個好彩頭。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八:
在廣東,客家年夜飯桌上也有好幾樣東西是必備的,同樣是圖個吉利與好彩頭:“魚——年年有余”,“蓮藕——節(jié)節(jié)高”,“雞——鳳呈祥”,“芋頭——年年如意”,“青菜——年年輕輕。”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九:
有關灶神,廣東祭灶也是分了階層的,這在“官三、民四、旦家(水上居民)五”中可以看出:官宦人家在臘月二十三謝灶,一般平民百姓二十四日謝灶,而水上居民要到二十五才能謝灶。因為有了水,廣東過年也就有了與春節(jié)龍舟風俗規(guī)定有關的民謠:
初一龍船起,初二龍船忍,
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龍船比,
初七初八黃竹歧,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
有關財神,則因為初五一般為城鎮(zhèn)店鋪的復市之日,也就是過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一些店鋪就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愿氣氛中打開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lián),開始正式營業(yè)。所以有了“冬唔飽,年唔飽,大年初五得餐飽”的民謠。這天老板一般會給伙計分發(fā)紅包,請伙計吃飯,以圖新年大旺。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十:
還有一句“聽老人話,當過卜張新年卦”是說老人言比新年卜卦更實用。以勸戒年輕人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十一:
廣東梅州地區(qū)客家人一般從陰歷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祭灶開始入年界。“送灶君”一舉,也表示“入年界”的開始。入年界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氣,不再“窮酸”、“倒霉”,期望來年有個好光景。而“年三十”,則被客家人稱為“年三十前”,民謠道:
初一就話初一頭,
初二又話新年頭,
初三又講窮鬼日,
初四就話嬲一日,
初五又話神下天,
初六又話結(jié)團圓,
七不去,八不歸。
九九十十看打獅,
十一十二龍燈出,
索性半月正來歸。
而在開始過年的活動也有客家人俗語: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敘。
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
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
耕個耕,讀個讀。
我國春節(jié)相關民謠十二:
在福建漳州城里關于春節(jié)風俗的民謠《正月歌》有很多種版本,比較完整的有: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夠飽,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開,初六拍囡仔尻穿(又作“舀肥”、“舀飯”或“行得無腳目”),
初七平宵,初八摸(又作“初七摸,初八浪蕩空”;“初八哮枵”),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十二“轉(zhuǎn)去拜”,
十三人點燈,十四“結(jié)燈棚”,
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燈棚,
十七人相找,十八打瞌睡,
十九買物配,二十做功課。
從這首歌謠可以看出,舊時正月十六拆掉花燈棚后漳州人還互相串門、休息、購物,到正月二十才開始工作(做功課)?,F(xiàn)在節(jié)日活動一般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客家的習俗是休息到正月二十。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這在春節(ji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春節(jié)對小孩子是歡愉的,對于成年人亦是如此。昔日流傳的《北平俗曲》,則表現(xiàn)了成年人在春節(jié)中的“節(jié)目”。俗曲云:“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jié)把燈觀,月正圓,庵觀寺院,抖了抖衣裳,花盒子處處瞅,爆竹陣陣喧,惹的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夜半歸回轉(zhuǎn)家園,彈唱又歌舞,擲骰子又搖攤,天呀兒喲!金神仙逛一趟白云觀。”
這首俗曲來自《百本張鈔本牌子曲》牌子曲是由單弦伴唱的,是曲藝人的一種。當然,這種牌子曲是藝人演唱,因此合轍壓韻,需要一些演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