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教育孩子學好數學
如何才能教育孩子學好數學
數學是學習中的重要科目,所以家長有必要教育孩子學好數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學好數學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學好數學的方法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不要凡事都要父母幫忙。例如: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養(yǎng)成自己主動學習的良好態(tài)度,習慣這種生活態(tài)度之后,再來談論如何喜歡數學。
第二,家長要教育孩子重視復習和預習。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的數學能力提高,不斷強迫孩子做各種試卷,這不是好的方法。真正培養(yǎng)孩子的數學能力的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復習和預習。
家庭學習分為預習和復習,隨著年級增高,預習越來越重要,但在低年級還是以復習為主。尤其是一、二年級,要充分練習學校學習的基礎知識。低年級的孩子如果在預習上下功夫,在學校學習時就會失去新鮮感,對于低年級的孩子還是希望他對老師講的課能全神貫注。如果在上課前就知道老師講的內容,恐怕就不會好好聽講了。復習所學過的知識也許缺乏新鮮感,但卻有對課程內容再確認吸收的功效。
第三,贊美是使孩子數學進步的秘訣。但贊揚要有順序,首先當孩子把考試卷拿回來時,先全部看一遍,然后從答對的內容著手,邊稱贊邊讓孩子說明做法,孩子受到贊揚會很愿意談論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聚焦在不會的題上,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哦!原來是計算錯誤。”“想法對,可式子列反了。”以這種語氣鼓勵孩子,以后孩子會注意減少錯誤的發(fā)生。
第五,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力。在小學二年級,每個班都會有10%以上的孩子計算能力差。這些孩子多半是活潑好動或思考不沉著、頑皮,不專心的孩子。如果家長一味地勉強孩子去做作業(yè),是受不到好的效果的。
怎樣培養(yǎng)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數感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無時不在。家長應試著和孩子一起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譬如:春天到了,家長帶孩子去公園踏青,一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一邊有意無意地用數學描述所見所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哇,這兒有這么多種不一樣的花,有紅色的、紫色的、粉紅色的……數一數,共有八種呢!”又如,剝毛豆時,抓起一把來和孩子一起猜有幾顆,比一比誰猜得準。像這樣讓孩子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數學,孩子就會逐漸擁有一雙數學的眼睛,學會用數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這就是數感,對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讓孩子親近數學,自然也就樂在其中了。
有位母親在教育她兒子的時候,始終堅持“有趣”和“提前一點點”這兩個原則,尤其在數學方面。在兒子還沒有上學時,母親就沒有按一年級至六年級的順序去講解數學,也從來不碰那些上學之后老師會教的東西。結果,兒子四歲時學會了百以內加減法以后,就在母親的引導下接觸雞兔同籠、魔方、植樹原理等數學知識,效果出奇地好!
二、與孩子一起在生活中運用數學
運用數學是指家長陪孩子一起玩數學小游戲、做數學材料等,從游戲與制作中激發(fā)孩子的興趣。例如,和孩子一起玩七巧板、搭積木、堆建筑玩具等。又如,學做筆筒、糊火柴盒等。這些都能培養(yǎng)孩子的空間觀念,幫助孩子在玩中探索數學知識,對以后代數的應用題和立體幾何的學習大有裨益。此外,還可以玩簡單棋盤游戲,通過孩子的數數、認數,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數學,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還能夠體會到概率問題。
如果你一本正經地說“來,孩子,咱們來算個應用題。”光這個“算題”可能就使孩子有一種壓力;如果你用輕松地口氣既不提到“題”,又像聊天一樣把題算好了,而且孩子興趣盎然,何樂而不為呢?例如,當你端上一盤水果時,就可以讓孩子練習減法了,每個人吃了一個,還剩幾個?像糖果、玩具等都可以作為道具。
如果孩子愛吃羊肉串,你就可以在烤攤面前不失時機地問孩子,羊肉串五毛一串,你今天想吃幾串啊?如果孩子回答六串,你就可以問,那媽媽需要給你多少錢呢?或者問孩子,如果媽媽給你八塊,你能買到幾串羊肉串呢?
又如,在乘電梯的時候,你就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數字概念。假如你住在12樓,坐電梯時,每到一層你就可以說出層數,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從1數到12了,而下電梯的時候可以倒著數;出門看到汽車,可以讓孩子練習把看到的車牌號累加起來;把一副撲克牌的數字部分留下來,一張一張累加起來,再猜猜藏起來的那張牌是什么;等等。像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
三、要注意多鼓勵少批評
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即使孩子得了A,家長還是不滿意,“為什么別的孩子得了A呢?”而西方的家長卻總是給孩子自信,他們總是對孩子說“你是最棒的!”“你能行!”我們應該學習西方家長的開明做法,如果發(fā)現孩子做錯了題,一定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里,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從這個錯誤中吸取什么教訓,今后怎樣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fā)生,盡量不批評或少批評孩子。
大家還記得賞識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周弘先生嗎?他的女兒當初數學成績就特別差,做十道題,能對一道就不錯了。就是這樣一個雙耳失聰、數學成績又不理想的孩子,在周弘先生的鼓勵和教育下,終于成為中國第一位聾啞大學生。記得周弘先生是這樣鼓勵女兒學習數學的:(他給女兒出了十道非常簡單的數學題,結果,女兒只做對了一道)“婷婷真聰明!這么難的題,我們的婷婷竟然做對了一道,真是了不起!如果再努力一下,婷婷就會做對二道、三道,甚至全部都能做對……”在他的鼓勵和指導下,婷婷終于做對了所有的數學題,并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要善于激發(fā)孩子的學習潛能
種子的生命力是巨大的,即使上面壓著一個常人無法搬動的石頭,種子也可以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而且石頭越重,種子的力量就越大。因此,如想開發(fā)孩子學習數學的潛力,家長可以設置合適的困難,孩子通過不斷克服困難從而產生成就感。
有一位教師給學生留了四道數學題。一個學生三道題解答得很順利,但是第四道題很難,讓他一籌莫展。他冥思苦想,一直到凌晨才把它解答出來。這道題做了這么長的時間,他十分慚愧。第二天,當他把自己的作業(yè)交給老師時,老師大吃一驚:這個學生解答的第四道題竟是世界性的數學難題,是他無意間混在其他題目里一起抄到黑板上的。
有時候對困難看得太清楚了,或者過于穩(wěn)妥,恰恰是我們未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根本原因。在學習過程中,勇敢與敢于探索未知的品質是何等珍貴啊!
五、注重過程,淡化結果,努力為孩子減少消極壓力
過程評價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只注重一時的分數,而不考慮整個過程,容易將孩子逼進學習的死胡同里。高明的父母總是能將過程看得比結果重要。另外,要讓孩子樂于思考、探索,遇事有自己的方法,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這就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寬松的家庭氛圍和富有激勵性的親子互動。有這樣一個例子:
四歲半的女兒看到圖書上有一道題“200+5=?”,就自言自語地說等于107。細心的外婆聽到了就問:“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孩子得意地說:“2+5=7,200+5肯定是個過了100的大數,所以是107呀!”看著孩子自信十足的樣子,爸爸慶幸自己沒有說“你錯了!”相反,爸爸表揚說,“真聰明,沒有學過的加法也會自己動腦筋加了。”
通過這一例子不難看到,孩子能自由思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和家長對孩子想法的尊重密不可分的,是和家長重思考能力而不拘泥于計算結果是否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獲得了自信、勇氣和思考的快樂,也發(fā)展了數學思維。
孩子學不好數學的原因
1.數學知識鏈條斷橋的結果
即在學習過程中某個知識點沒有弄懂,導致知識銜接不上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新的環(huán)境會有新鮮感,隨著對新環(huán)境的熟悉和學習壓力的增加,這種新鮮感也就慢慢淡化了。如果此時在學習數學時,某個知識點沒有理解或掌握,做題有困難,就會導致孩子對數學學習產生了厭倦或恐懼心理。家長越是給他補課,他就會越發(fā)著急,越發(fā)擔心自己學不好。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不妨先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在知識上存在哪些漏洞?孩子有厭學傾向嗎?我們不妨選一些難度非常小、孩子一看就能做對的題目讓他做。當發(fā)現孩子做對時,及時表揚孩子:“你真聰明,又做對了一道題,看看下面的會不會做……”如此鼓勵,孩子的信心就會慢慢地樹立起來,對數學的膽怯心理也就會慢慢消失。
2.家長不會賞識鼓勵孩子
在很多父母的觀念里,孩子出現錯誤是不能被允許的。他們經常會在孩子學習新知識時,密切注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發(fā)現有錯,立即十分著急地加以糾正,甚至訓斥、打罵孩子,非要讓孩子做到分毫不差才行。孩子正值學習階段,錯誤在所難免。如果我們只是采取批評、挑剔的態(tài)度來矯正他們的錯誤,無形間將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為,甚至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一次,蘭蘭高興地告訴媽媽,她的數學測驗考了個B。媽媽看了她的試卷,然后非常生氣地說:“你看這道題,怎么能做錯了呢,白白丟了5分;再看看這道,你太粗心了,又白白丟了5分。你真夠笨的啊!”媽媽的話像一盆冷水澆在了蘭蘭頭上,本來喜悅的心情蕩然無存,蘭蘭沒有說什么,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間。在后來的一次測驗中,蘭蘭只考了C,迎接她的自然又是媽媽的一頓訓斥。從此蘭蘭對數學徹底失去了興趣,學習成績每況愈下。
像蘭蘭媽媽這樣的家長并不在少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讓他們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有失誤和缺陷,就暴跳如雷、大加訓斥,而忽略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不會賞識鼓勵孩子。
3.孩子缺乏心靈上的關懷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結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質生活條件差,而是怕丟面子、失面子。從生命科學的角度看,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如果孩子在學?;蚣彝ブ幸驅W習成績不好而受到歧視或打擊,就會給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德國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他在念書時,認為自己完全缺乏數學才能,毫無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考試經常不及格。后來偶爾發(fā)生的一件事,讓他的潛能迸發(fā)出來。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連老師也不會做的數學難題,這次成功改變了他對數學的態(tài)度,找到了數學天才的感覺,結果他成了學校里的數學尖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