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是怎么回事
心痛是怎么回事
導語:心痛一般指的是左胸部疼痛的現(xiàn)象,心臟乃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器官,因此不能忽視心臟發(fā)生的一點點問題。接下來讓我們徹底地了解心痛預防心痛。
心痛概述
心痛是指膻中部位及左胸部疼痛的癥狀,為心臟本身病損所致。有胸痹心痛、厥(真)心痛之分,其持續(xù)時間、發(fā)作程度和預后有所區(qū)別。一般而言,胸痹心痛持續(xù)肘間較短,發(fā)作程度較輕,預后尚好。而厥心痛持續(xù)時間長,程度重,預后差,??梢鹦穆墒С?,蹶脫等嚴重后果,甚而導致死亡。
心痛的病因
心痛主要病機為血瘀凝滯,心脈痹阻,心失所養(yǎng)?!端貑?middot;痹論》:“脈痹者,血凝泣而不流”,“心痹者,脈不通”,郎指心脈痹阻引起心痛。心痛發(fā)作時,常表現(xiàn)為寒凝,氣滯、痰濁、瘀血等實證,且相互兼夾??梢騽谝莶还?jié)、飲食不當,情緒不暢所致。緩解期則主要表現(xiàn)為心之氣、血、陰、陽虧虛,而又兼及脾、腎,其本質即臟氣虛衰。一般而言,心痛大多先實而后致虛,但亦有先虛而后致實,常呈現(xiàn)本虛、標實同見者。
心痛的診斷
在臨床上,心痛有悶痛,刺痛。絞痛等性質不同。悶痛可由氣滯、痰濁而致,如隱隱發(fā)悶則為氣陰兩虛。刺痛固定不移者,常由瘀血痹阻引起。絞痛則可因寒凝或陽虛所致。心痛尤其需要辨別其輕重、順逆。根據心痛發(fā)作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和部位固定與否,及其病程長短,??膳袛嗥浒Y之輕重緩急。若發(fā)展至真心痛,多為重癥。辨別真心痛的順、逆,關鍵在于防止厥、脫的變化。其中,神識的萎頓、模糊,喘促的發(fā)生,汗出增多,心痛劇烈而持續(xù)不解,四肢逆冷,脈舌變化常是判斷真心痛預后的重要指征。
1,心血瘀阻證
【主癥】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暴怒或勞累后加重,胸悶,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2,氣滯心胸證
【主癥】心胸滿悶,隱痛陣作痛無定處,脘脹噯氣,時欲太息,或得噯氣、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3,痰濁閉阻證
【主癥】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大誘發(fā)或加重,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
4,寒凝心脈證
【主癥】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fā)病或加重,心悸,胸悶氣短,手足不溫,冷汗出,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5,氣陰兩虛證
【主癥】心胸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動則加重,伴倦怠乏力,聲低氣微,面色觥白,易于汗出,舌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脈細緩或結代。
6,心腎陰虛證
【主癥】心痛憋悶時作,虛煩不眠,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干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結代。
7,心腎陽虛證
【主癥】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更甚,自汗,面色咣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溫,四肢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而遲。
心痛的治療
【證治方藥】
(一)心血瘀阻
1,臨床表現(xiàn):心胸疼痛較為劇烈,如刺如絞,痛處固定,人夜為甚,甚而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可伴胸悶,日久不愈,止、發(fā)無常,可因情緒緊張、勞累過度引起,面包晦黯,唇甲青紫。舌質黯、紫有瘀點(斑),或舌下絡脈青紫,脈弦、澀、沉,或有結代。
2,病因病機:血凝不流,心脈瘀阻,心失所養(yǎng),脈絡不通,故為心痛。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4,方劑: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藥物:當歸l0~15g。桃仁10g,紅花6~10g,赤芍10~15g,川芎6~10g,柴胡l0g,枳殼6~10g,桔梗6g,牛膝15g,甘草6~10g,降香6~10g,郁金10g。
方義:當歸、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殼、降香、郁金理氣止痛,桔梗性升、牛膝性降,以調暢氣機升降。原方有地黃,嫌其陰柔呆滯,故去之。
加減:瘀血甚而疼痛尉者,可加蒲黃、五靈脂、丹參、乳香、沒藥等,即合活絡效靈丹(《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失笑散(《局方》)。著再不效,則用三七粉、生水蛭粉調沖,以增強其活血化瘀能力,若胸悶、疼痛并重,為氣滯血瘀,可加檀香、沉香等以理氣止痛:如伴形寒肢冷,四肢不溫,加桂枝、肉桂、細辛、吳萸,即合當歸四逆湯(《傷寒論》),用以溫陽通脈。
5,變通法:上述證候如伴見氣短乏力,自汗,脈細、虛、澀,為氣虛血瘀證候,當益氣活血,可用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加保元湯(《博愛心鑒》)。藥用黃芪、人參、肉桂、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芍藥、甘草,其中可重用黃芪、人參。如見猝然心痛發(fā)作,可含化復方丹參滴丸、速效救心丸,急則治其標。
(二)寒凝心脈
1,臨床表現(xiàn):心痛如絞,發(fā)作急驟,胸悶氣促,喘息氣促不得臥,因氣候驟冷或受寒而發(fā)作、加重,四肢不溫,面色蒼白。甚而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心悸短氣,面唇指甲青紫,冷汗出。舌談黯或青紫,舌苔薄膩或白潤,脈沉遲或沉緊。
2,病因病機:心陽不振,復感于寒,陰寒凝滯,心脈收引而痹阻不通。
3,治法:溫陽散寒,通脈止痛。
4,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合當歸四逆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枳實10g,薤內10~15g,細辛3~10g,桂枝10~15g,白芍10~15g,當歸l0~15g,炙甘草10g。瓜蔞15~30g。
方義:桂枝、細辛溫陽散寒,瓜蔞、薤白宣痹通脈,當燈、白芍、甘草和血緩急,枳宴、白芍理氣活血。
加減:如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心痛甚者,陽氣不足、阻寒內盛,可加淡附子、黨參以溫陽益氣,散寒止痛。胸悶顯著,喘逆盛者,加厚樸、杏仁、檀香以降逆理氣、寬胸平喘。若痛引肩背者,加片姜黃恬血理氣通脈。脈象遲弱,心律顯著減緩者,桂枝用量增大至15g以上,并加入淡附子溫振心陽、強心通脈。
5,變通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無休止。劇痛不已,肢冷形寒,宜用烏頭赤石脂丸(《金蜃要略》)溫陽逐寒,藥用烏頭、附子、干姜、川椒、細辛等。亦可急于蘇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溫通、敬寒通脈。
(三)痰濁閉阻
1,臨床表現(xiàn):胸部憋悶窒塞,氣短,咳吐痰涎,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納呆泛惡。舌體胖、邊有齒印,舌苔白滑或厚膩,脈滑。
2,病因病機:痰濁凝滯久踞,胸陽痹阻不展,心脈不通則痛。
3,治法:宣痹通陽,化痰泄?jié)帷?/p>
4,方劑:瓜蔞薤白半夏湯(《盒匱要略》)合溫膽湯(《千金要方》)加減。
藥物:瓜蔞15~30g,薤白10g,法半夏10~15g,陳皮6~l0g,茯苓15g,竹茹10~15g,枳實6~10g,甘草6g。
方義:瓜萎、蓮白、枳實宣痹通陽,半夏、陳皮、竹茹、茯苓、甘草化痰泄?jié)帷?/p>
加減:寒加桂枝,細辛溫陽散寒,熱加黃連、膽南星清熱化痰。胸部窒塞憋悶甚者加石菖蒲,郁金理氣寬胸,泄?jié)峄怠H艏鎶A瘀血者,加丹參、檀香、砂仁,理氣活血。腹脹加萊菔子、厚樸理氣消脹,心悸不寧加琥珀、丹參安神寧心。
5,變通法:若痰熱閉阻,胸部痞塞,氣短憋悶,納呆脘痞,泛惡欲吐,口苦而粘膩不爽,時而煩熱口渴,但不欲飲,咳痰白稠或黃濁,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宜用小陷胸湯(《傷寒論》)合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加減清熱化痰,藥用半夏,黃連、瓜萎、陳皮、茯苓、竹茹、枳實、菖蒲、郁金等。若胃脘部痛,胸悶氣短,納差,嘔惡,舌苔白,脈沉滑。痰阻中焦,可用香砂六君子湯(《時方歌括》)加減,所謂心胃同治。若既有痰濁閉阻之實證,又有心氣不足之虛證,胸悶時痛,心悸氣短,乏力汗出。脈虛舌淡苔潤,可用十味溫膽湯(經驗方),即溫膽湯加人參、麥冬、棗仁、五味子,化痰泄?jié)?,養(yǎng)心益氣。本證常有痰瘀互阻表現(xiàn),故于化痰泄?jié)岬耐瑫r,宜適當參入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桃仁、當歸、紅花、赤芍、益母草等,其配伍比例、用量大小,應根據疫濁、瘀血兩者的輕重,有所側重。
(四)氣滯郁結
1,臨床表現(xiàn):心胸隱痛陣陣,時而滿悶不舒,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fā)或加重,喜嘆息,脘痞、腹脹,憂慮多思。舌苔薄,脈沉弦。
2,病因病機:情志抑郁,氣機郁滯,心脈失和,而心胸穩(wěn)痛或滿悶不舒。
3,治法:理氣解郁,活血通絡。
4,方劑: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柴胡10g,枳殼6~10g,香附10~15g,陳皮6~10g,白芍10g,川芎6~10g,郁金10g,甘草6g。
方義:柴胡、枳殼疏肝理氣,香附、郁金、陳皮理氣解郁,川芎、白芍活血通絡,甘草和中。
加減:胸悶心痛明顯,夾瘀血者,加丹參、檀香、砂仁。即合丹參飲(《醫(yī)宗金鑒》)理氣活血,兼夾痰多苔膩者,加半夏、蒼術化痰燥濕:若口苦心煩,加山梔、丹皮清熱瀉火。
5,變通法:肝郁脾虛,胸悶心痛,兩脅不舒,納呆腹脹,食少者,可用逍遙散(《局方》)疏肝健脾,理氣解部。有口苦心煩時,酌加丹皮、山梔,即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
(五)氣陰兩虛
1,臨床表現(xiàn):心胸隱痛,時而發(fā)作,胸悶氣短,心悸怔忡,倦怠乏力,動則喘息,聲息低微。若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脈虛細為心氣不足:面部時有烘熱,手足心熱,舌紅,脈細數(shù)為心陰不足。
2,病因病機:心氣不足。心陰虧耗,心脈失養(yǎng)。
3,治法:益氣養(yǎng)陰,和血通脈。
4,方劑: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保元湯(《博愛心鑒》)加減。
藥物:黨參15g(或用西洋參6~10g另煎),麥門冬l0~15g,五味子10g,黃芪15g,肉桂3g(或用桂枝10g代之),甘草6~10g,丹參15~30g,當歸10~15g。
方義:黃芪,肉桂,黨參,甘草益心氣、通心脈,為保元湯;黨參(或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益心陰,斂心氣,為生脈散。丹參、當歸和血通脈。
加減:若見烘熱、口干、手足心熱者,去肉桂溫熱,加生地、玉竹以養(yǎng)陰清熱。若見心動悸、脈結代,加重桂枝用15g以上。增生地15g,滋弱和血,溫陽通脈,寓炙甘草湯(《傷寒論》)之義。若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頭暈目眩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川芎、遠志、茯神,養(yǎng)心血,安心神,寓養(yǎng)心湯(《證治準繩》)之義。若胸悶嘆息,情志不舒,加檀香、砂仁,合丹參理氣活血,即為丹參飲(《醫(yī)宗金鑒》)。
5,變通法:若心脾兩虛,心悸氣短,納少便溏,舌淡脈虛,可用歸脾湯(《濟生方》)為主,益脾氣,養(yǎng)心血。
(六)心腎陰虛
1,臨床表現(xiàn):心胸隱痛。憋悶不舒,時而灼熱,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心悸怔忡,虛煩汗出,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耳鳴,口咽干燥,大便干。舌紅少苔,脈虛細數(shù)時有歇止。
2,病因病機:腎水不足,心火上炎,虛熱內生,心脈失養(yǎng)。
3,治法:滋腎養(yǎng)心,和血通脈。
4,方劑: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合炙甘草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黨參10~15g(或西洋參6~10g煎代之),丹參15g,玄參10~15g,生地15g,茯神15~30g,酸棗仁15g,柏子仁10~15g,阿膠10g(烊沖),當歸10~15g,白芍10~15g,麥冬15g,五味子6~10g,炙甘草l0g。
方義:生地、玄參、麥冬滋腎養(yǎng)陰,黨參、茯神、五味子、炙甘草益氣補心,棗仁、柏子仁養(yǎng)血安神,丹參、白芍、阿腔、當歸和心血、通心脈。
加減:頭暈目??杉优懽?、旱蓮草養(yǎng)血定眩。心煩失眠加黃連、黃芩,清心除煩,合白芍、阿膠、甘草,即黃連阿膠湯(《傷寒論》)義,用以交通心腎。若心動悸脈有歇止,早搏者加苦參,為經驗方藥。若見高血壓,肝陽上亢者可加石決明、鉤藤、天麻,平肝潛陽有降血壓作用。
5,變通法:可用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前者養(yǎng)心陰,后者滋腎陰,方藥平和純正,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
(七)心腎陽虛
1,臨床表現(xiàn):心胸部劇烈疼痛,持續(xù)不已,四肢不溫甚而厥冷,汗出淋漓,喘息不得臥,煩躁不安,或有神識模糊、不省人事,尿少水腫。舌質淡黯、青紫,脈微細欲絕或促、結、代。
2,病因病機:心腎陽虛,陰寒內盛,陽氣欲脫,心脈閉阻。是為真心痛之厥脫重證。
3,治法:回陽固脫。
4,方劑:參附湯(《校注婦人良方》)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別直參10~15g(另煎兌服),淡附于l0~15g(先煎),桂枝10~15g,甘草10~15g,煅龍骨15g,煅牡蠣15g。
方義:人參補元氣,附子溫心陽,桂枝、甘草通心脈,龍骨、牡蠣固脫斂汗。
加減:上方亦可加入大劑山萸肉補腎固脫,是從陰引陽者。
5,變通法:真心痛所致厥脫,亦可用四逆加人參湯(《傷寒論》)回陽救逆。在臨床上,可用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中西醫(yī)結合搶救治療。待搶救成功后,若見心悸、水腫、喘息,為心陽虛衰,水氣沖逆之證,可用真武湯(《傷寒論》)加人參、蘇木,溫陽平沖、益氣活血。
【醫(yī)家經驗】
(一)陳可冀治療自發(fā)型心絞痛經驗
自發(fā)型心絞痛(包括變異型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痙攣,局部血流供應減少所致的心絞痛。與勞力型心絞痛相比,其疼痛一般持續(xù)時間較長、程度較重,不易為硝酸甘油緩解,胸痛發(fā)作與心肌耗氧量增加無明顯關系。與中醫(yī)的厥心痛、卒心痛等病較為相似。
自發(fā)型心絞痛多表現(xiàn)為陽虛寒凝之證,如胸痛劇烈,常在夜間或感受寒邪時發(fā)作,平素畏寒肢冷、體乏無力、胸悶氣短,舌質紫黯、脈沉弦或弦緊等。雖多以心陽虛、血脈凝滯為主,但其本則多源于元陽虧虛。可用溫陽益氣散寒、活血通脈止痛法,尤其注重溫補心腎之陽。臨證處方,即使無腎陽虛癥狀,亦多加溫補腎陽之品。用甘溫辛潤藥如淫羊藿、補骨脂、山茱萸、菟絲子、巴戟天等,配伍黃芪、桂枝、薤白等益氣溫陽。不主張用姜、附等辛熱之品,以防辛爆耗散傷陰。常用保元湯加減,藥用:人參6~10g(先煎兌入),生黃芪30g,桂枝8~10g,白芍30g,川芎10g,生甘草5g,淫羊藿15g。菟絲子15g。若癥見畏寒肢冷、腰酸腿軟、小便清長、舌淡胖、脈沉遲者,屬腎陽虧虛為主,可加熟地黃、附子等以陰中求陽,附子用量為熟地黃的1/3~1/4.若兼脘腹脹滿、便溏、納呆,屬脾陽不足為主者??杉痈山?、砂仁,香附以溫運中州、理氣化滯,運中州加香附,意在理肝氣,調氣血,使氣血調暢,濕濁易化。若以胸悶為主、感寒誘發(fā)者,多為心陽不宣、氣血凝滯,加瓜蔞,重用薤白、桂枝以通陽宣痹。心絞痛發(fā)作頻繁、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者,則用上方沖眼復方血竭散(血蝎、沉香、琥珀、冰片、三七、延胡索)治療,以補虛理氣、活血定痛。胃不和者,去血竭、琥珀:若為寒凝血脈、疼痛劇烈、唇甲灰黯或青紫、脈弦緊者,則加重附子、桂枝用量,同時配伍芳香溫散之品,待凝寒散、結滯祛,再用甘溫補益之法,緩圖治本。
自發(fā)性心絞痛常和情志抑郁有關,此型心絞痛癥狀有時并不典型。但發(fā)作卻較頻繁,常伴見胸悶、善太息,兩脅不舒等癥,疼痛多在清晨5~7時或情緒波功時發(fā)作。卯時為肝所主,肝木當旺、陽氣升發(fā)之時,若肝氣郁結,疏泄、條達、宣散功能失常,陽氣升發(fā)無力,不能溫養(yǎng)筋脈,可致心脈攣急作痛。治當疏肝解郁、升陽解痙。常用疏肝解郁湯加減,藥用:柴胡12g,郁金lzg,香附10g,川楝子6g,陳皮12g,延胡索10g,荷葉10g。丹參12~15g,川芎l0g,白芍15g。治療肝氣郁證,多取李東垣風藥升陌之法,于疏肝之中伍用風藥如荷葉、柴胡、葛根、防風、升麻等。若有脘腹脹浦、食欲不振、乏力便溏者,為肝郁脾虛,可在上方基礎上加香砂六君子湯補氣運脾:兼有濕阻者,可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濁。
自發(fā)性心絞痛反復發(fā)作,有陰虛見癥者并不少見。其陰虛失榮責之在腎、肝、心三臟。陰血虧虛,一則心失濡養(yǎng)而癰,二則陰虛生內熱,消爍津液,血脈艱澀而痛:三則筋脈失榮攣縮而痛。臨床常表現(xiàn)為心煩不眠,五心煩熱,潮熱自汗或盜汗,舌紅少苔或無苔,或舌有裂紋。心絞痛多在上午發(fā)作,或起床穿衣、洗漱時發(fā)作,常伴耳鳴目澀、頭暈健忘、腰酸腿軟等癥狀。治療當滋腎養(yǎng)肝,柔肝解痙,活血舒脈。常用一貫煎加減,藥用:生地黃15g,沙參20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麥冬12g,當歸15g,白芍30g,炒川楝子6g,丹參20g,桂枝6g,生甘草6g,若癥見心悸、怔忡、心煩少寐屬心陰虛為主者,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因情緒激動而誘發(fā),兼見肝氣部結癥狀者,加柴胡、郁金、防風疏肝解郁、活血定痛:冠狀動脈痙攣反復發(fā)作者,加龜甲、炙鱉甲、地龍、秦艽滋陰息風解痙:兼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桑葉、菊花平肝潛陽:瘀血癥狀明顯者,加赤芍、桃仁、紅花通脈止痛。
活血化瘀法在自發(fā)型心絞痛的應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活血化瘀藥多辛香走竄,易傷陰耗血。邪實阻滯如寒凝、痰阻、氣滯等可致血脈不利,陰血虧虛,血脈失榮亦可致血行瘀滯。故臨床應用括血藥治療心絞痛時,常佐生地黃、當歸、白芍等,以防辛香走竄傷陰。②理氣活血與益氣活血有所不同。益氣活血時,益氣藥量應大,活血藥量應小,以取氣行血行之效:理氣活血時,活血藥量常應大于理氣藥劑量,以調理氣機于輕靈之中。③疼痛反復發(fā)作,瘀血征象明最,多有瘀血、頑血阻滯血脈,投以水蛭粉、桃仁、紅花、鬼箭羽、土鱉蟲等逐瘀散血藥味,使血脈暢通。但不用三棱、莪術等破血耗氣之品。④久病不愈、冠狀動脈痙攣為主者,伍用通絡息風藥如全蝎、地龍、白芍等,以活血通絡解痙,緩解冠狀動脈痙攣。[徐鳳芹,陳可冀治療白發(fā)性心絞痛經驗。中醫(yī)雜志,2001,42(1):16~17]
(二)陳耀堂治療經驗
心絞痛多發(fā)生在胸前部,胸部為陽氣升發(fā)之處,若心陽不振、濁陰凝聚于胸,以致血行不暢、心血痹阻,不通則痛,治宜溫通心陽,宣痹通絡,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及枳實薤白桂枝湯加堿。有一通用方:全瓜萎15g,薤白頭8g,枳實9g,桂枝9g,半夏9g,桔梗4,5g,附片1,5~30g,丹參30g。方中附子為必用藥,但需根據病情,靈活掌握用藥劑量。一般無明顯陽虛肢冷者,附子用3g左右,作為溫通血脈之用。即使有肝陽上亢者,也用少量以助它藥之力,并加生地15g、生石決明30g以監(jiān)制之,但桂枝可去:有陽虛者則附子用量加重,尤對脈遲肢冷者(相當于今之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癥)則用量更大,常用15g以上,但需先煎1小時以減其毒性反應,心絞痛病人多肥胖,故方中也常加川貝、膽南星以化瘴:有血瘀見癥,如舌質青紫、脈澀者,則加重活血化瘀之品,常用失笑散(15g包煎)、桃仁、紅花之類。在緩解期,長服首烏片,并取《金匱》瓜蔞薤白白酒湯之方意,用首烏、杞子、全瓜蔞、紅花浸酒長服,視酒量每日服6~9g,也有預防發(fā)作之功。發(fā)作急驟,用一般藥物少效者,用珍珠粉0.3g、參三七粉1,5g、川貝粉3g,作為一日量,分二次服,連服一月也有效,不主張用香竄之藥,因其其能取效于一時,于病無補。(陳澤霖,等,名醫(yī)特色經驗精華,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杜,1987,146)
(三)祝諶予治療經驗
冠心病心前區(qū)痛常表現(xiàn)在胃脘部,因此容易誤診為胃病。但從中醫(yī)辨證來看,冠心病出現(xiàn)胸悶、氣短、胃脘部疼痛(噯氣后自感舒暢,疼痛亦可緩解)、納食差、有時嘔惡、苔白、脈沉滑者,可辨為痰阻巾焦,氣機不調,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瓜萎、薤白,時現(xiàn)心絞痛者再加菖蒲、郁金。若見心慌、氣短、心區(qū)刺痛、悶滿、口唇舌質均黯或見瘀點,脈見弦細,則辨為心氣不足,心血虧損,自制處方。葛根。紅花、丹參、川芎、當歸、赤芍、菊花、羌活、黨參、麥冬、五味子(葛根、菊花能擴張血管,羌活通絡止痛最良)。若見胸悶、心區(qū)疼痛、脈律不整、舌質淡黯、脈弦或結,則辨為心陽不足,心陰虧損,方用炙甘草湯加味(根據癥狀或加麥冬:五味子。或加瓜萎、薤白)。若見咳喘氣短、四末厥冷,且見浮腫,舌質淡黯,脈沉細,則辨為心腎陽虛,水濕上泛。以真武湯為主方酌加葶藶大棗湯,或加瓜萎、薤白,心區(qū)痛者加菖蒲、郁金。在臨床診治冠心病(均經西醫(yī)確診)所見證型不外以上幾種,凡見有血瘀癥象均加丹參、赤芍,川芎、當歸諸活血藥。通過辨證施治,則療效滿意,單一用藥則不如辨證為佳。(陳澤春,等,名醫(yī)特色經驗精華,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杜,1987,147)
(四)治療經驗
治療冠心病是根據《金匱要略》胸痹的方法為主,因《金匱》病證的描述較接近,而上焦陽虛尤近于本病。于是臨床上采用瓜蔞薤白湯為主,方用全瓜萎15g。薤白9g,姜半夏9g,加掛枝、丹參、吳萸、細辛;或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藥物為枳實9g、川樸9g、薤白9g、桂枝6g、瓜萎15g。上述二方是一般胸痹痛常用方。其疼痛較劇者加檀香9g、降香9g、乳香9g、沉香末1,5g、郁金9g,或加麝香少許?!锻馀_》細辛散也常用,藥物為細辛5g、甘草9g、枳實9g、生姜3片、瓜萎15g、生地9g、白術9g、桂枝9g、茯苓9g。根據患者表現(xiàn)的證候,于前方中加用其他藥物,陽虛肢冷、脈弱、汗出者加附子9g、肉桂3g、干姜6g、龍骨15g、牡蠣30g:陰虛舌光、口干、尿赤、脈徽者,加生地15g、麥冬9g、石斛9g、五味子9g、天花粉15g等:氣虛氣短懶言、肢倦體乏者,加黨參30g、白參9g、黃芪30g,或加野山參3~5g:氣陰兩虛者則補氣養(yǎng)陰同用,成方炙甘草湯常加減用之,原方為炙甘草12g。生姜5g,白參9g,生地9g,麥冬9g,阿腔9g,麻仁9g,大棗五枚,加瓜萎15g、薤白9g、黃酒一盅入煎:便秘者加望江南30g,或麻仁丸9g。冠狀動脈硬化繼發(fā)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如《金匱》所說胸痛、背痛徹心,出現(xiàn)心悸,氣急、脈搏徽弱、紫紺等,用瓜萎薤白加重活血化瘀藥。(陳澤霖,等,名醫(yī)特色經驗精華,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87,150)
【簡易方藥】
1,當歸15g,川芎、丹皮、蘇木、紅花、玄參、桂枝、桃仁、赤芍、山甲各9g,番降香、面草各3g,炒麥芽6g,每日l劑,水煎,人童便及酒、韭汁飲之。用于血瘀引起的心絞痛。
2,黃芪30g,當歸6g,川芎、地龍、紅花、桃仁各3g,赤芍4,5g,每日l劑,水煎服。用于氣虛血瘀引起的心絞痛。
3,茵陳、雞血藤30g,蒼術、莪術各15g,每日l劑,水煎服。陽虛加附子15g,陰虛加玄參15g。用于心絞痛。
4,雙和散:黨參90g,茯神30g,遠志15g,石菖蒲60g,丹參30g,香附60g,麩炒沒藥15g,琥珀15g,血竭15g,雞血藤15g,分別研細和勻。每服3g。日3次。
5,益心湯;黨參l0~15g。黃芪15~30g,葛根l0g,川芎6~l0g。丹參15~30g,赤芍10~15g,菖蒲10g,決明子10g。每日1劑,水煎服。另以血竭粉、參三七粉、紅參粉等分,沖服治心絞痛。如久痛絡虛、結聚為痹,加鹿角片溫經絡而通血痹,治心絞痛胸痛徹背者,多能應手而教。絡脈虛滯,證見脈澀,舌紫,胸痞、氣促,投水蛭粉吞服,每服1,5g,一日2次。偏寒者加肉桂0.9g同服。
【針灸治療】
(一)毫針法
取穴:內關、膻中、心俞、厥陰俞,氣滯血瘀加膈俞或至陽,寒凝心脈加灸柙闕或關元,痰濁閉阻加豐隆或中脘,心腎陰虛加神門:太溪,肝氣郁滯加太沖、外關,陽氣虛衰加灸神闕、美元。
方法:除注明者外,均以毫針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療程: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耳針法
取穴:心、神門、交感、皮質下、內分泌。
方法:毫針強刺激,留針60分鐘,其間行針3~4次。
療程:每日l次,10次為1療程。
(三)穴位按摩法
取穴:左側靈墟、屋翳、天池、至陽、心俞、厥陰俞、內關。
方法:用手掌按摩,先按背部,再按胸部和內關,用力輕柔緩和,并上下顫動,每穴每分鐘接摩150次,按至局部發(fā)熱為止。
療程: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穴位外敷法
1,取穴:①心俞,足三里:②膻中,三陰交:③內關,脾俞:④心俞,涌泉:⑤膻中,腎俞:⑥內關,膈俞。
方法:丹參、川蕁各2份,細辛、桂枝、檀香、青木香、血竭、乳香,降香、赤芍各l份-麝香0.1份。上荮除麝香外研細末,再加入麝香,以生姜汁訶成糊狀,做成2分硬幣大小的敷片(生姜汁需在治療前半小時榨取)。每次敷貼l~2組穴位。
療程:隔日1次,12次為l療程。
2,取穴:胸或背部疼痛處(阿是穴),心前區(qū)。
方法:牛心、牛膽各1個。麻油1750g,太子參、麥冬、天冬、血竭、柳枝、桑枝、桃枝、冬青各30g,五味子,黃芪、丹參、桃仁、紅花、川芎、生龍牡、牛角粉、天花粉、萆薛仁、生草烏、生南星、槐枝、透骨草、徐長卿、蒼耳子各60g,降香、木鱉仁、穿山甲、皂刺、膽星、川連,巴豆仁,生蒲黃、九節(jié)菖蒲各30g,五靈脂15g,細辛、蓽菝、良姜各2lg。(《理瀹駢文》)將上藥共煎熬焦黃后,去渣熬油,至滴水成珠時加人陶丹600g,攪拌成膏。稍涼后加入下列藥物,冰片、檀香、寒水石、密佗僧各30g,參三七、明礬各2lg,芒硝、朱砂、赤石脂各l5g,牛腔(加水蒸化)90g(均研成細末)。攪勻后,分別攤為直徑7cm的膏藥。治療時將膏藥溫熨化開,然后貼干胸或背部疼痛處(阿是穴),如疼痛部位不固定,則直接貼于心前區(qū),1次可貼1~4張,痛重可多貼,痛輕可少貼。
療程:隔日1次,12次為1療程。
【其他治法】
1,中成藥
(1)速效救心丸:活血理氣止痛,增加冠脈血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qū)疼痛,每日3次,每次4~6粒。急性發(fā)作時每次10~15粒。
(2)蘇合香丸:芳香開竅,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屬于寒凝氣滯證。每服1~4丸,疼痛時用。
(3)蘇冰滴丸:蘇合香、冰片等組成。芳香開竅,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于寒凝氣滯證。每服2~4丸,每日3次。
(4)冠心蘇合丸:由蘇合香、冰片、朱砂、木香、檀香組成。芳香開竅,理氣止痛。用于胸痹心痛,氣滯寒凝等,也可用于真心痛。
(5)心痛滴劑:心痛突然發(fā)作者,可用心痛滴劑,每次2滴,滴入舌下,可連續(xù)滴入,待痛止或痛輕為止。(心痛滴劑藥物組成:蘇合香、冰片、細辛、米殼、檀香。后三味藥用酒精提純,去除酒精,合前二味藥研細加適量甘油備用。)亦可配用復方丹參片、冠心蘇合丸、蘇冰滴丸等。
2,膏藥療法
心痛明顯者,可用心痛膏藥貼心前區(qū),10天1帖,3帖為1療程。
(心痛膏藥組成:丹參、紅花、掛枝、瓜蔞、蒲黃、五靈脂、川芎、葛根、乳香、沒藥、細辛、血竭、如法炮制膏藥,每帖重10克。)
3,氣功療法
每日做2至4次內養(yǎng)功(坐功或臥功)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