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yǎng)生藥膳
夏季養(yǎng)生藥膳
炎炎夏日已經(jīng)來臨,如能選食養(yǎng)生藥膳,將對防暑降溫、祛病延年、強身健體、保健益壽大有裨益。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夏季養(yǎng)生藥膳,希望對你有用!
夏季養(yǎng)生藥膳
菊花粳米粥
【配方】菊花l5克,粳米l00克。
【做法】菊花、粳米洗凈,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后,轉(zhuǎn)用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散風熱,清肝火,降血壓。適于清解暑熱,對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腫毒等癥有一定作用。
【注意】每日早餐食用。
香薰糯米粥
【配方】香蕉3個、糯米l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糯米洗凈,放入開水鍋里,大火燒開;香蕉去皮,切丁,和冰糖一起放入鍋內(nèi),熬成粥即可。
【功效】清熱潤腸。
【注意】脾胃虛寒、便溏的人不宜多吃。
麥片粥
【配方】麥片20克,精鹽適量。
【做法】將鹽水煮開,加入麥片,再用小火將粥煮稠。進食前可加牛奶少許。
【功效】消渴解熱,益氣除煩。
菠菜米粥
【配方】大米50克,菠菜適量。
【做法】把大米洗凈,放入鍋內(nèi),煮米做粥。將菠菜擇洗干凈,切成小段,米熟時放入菠菜,煮爛即可。
【功效】養(yǎng)血活血,清熱潤便。
【注意】體虛便溏的人不宜多食。
棗仁粳米粥
【配方】酸棗仁3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酸棗仁搗碎,煮汁去渣,用汁煮洗凈的粳米做粥即可。
【功效】養(yǎng)心安神。
【注意】有火郁或滑泄者慎服。晚餐溫熱食用。
苦瓜粳米粥
【配方】苦瓜50克,粳米200克,冰糖50克,精鹽適量。
【做法】先將粳米浸泡、洗凈;再將苦瓜洗凈,切開,去瓤,切成小丁。把切成丁的苦瓜與粳米一同入鍋,加入適量開水并放入冰糖,精鹽少許,煮熬至米爛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瀉火解毒,消暑止渴。
【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
柏子仁粥
【配方】柏子仁15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
【做法】將柏子仁洗凈,稍搗后同洗凈的粳米同煮熬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蜂蜜,稍煮即可。
【功效】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
【注意】痰多或大便溏瀉者不宜。每日早、晚溫熱分2次吃。
獼猴桃面米粥
【配方】獼猴穢[1200克,西米l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把西米洗凈,泡軟后瀝干待用;再把獼猴桃去皮、核,然后切成小丁。將西米,獼猴桃肉丁和白糖放進水鍋內(nèi),用大火燒開后,轉(zhuǎn)成小火熬粥,待粥成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利水,活血化瘀。
【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服。
山楂湯
【配方】新鮮山楂l0枚,紅糖30克。
【做法】選取新鮮上等的山楂果l0枚,洗凈,用木槌打碎,放人砂鍋中,加適量水放入紅糖一同煎煮,煮至果爛即成。
【功效】化瘀、散結(jié)、止痛。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及高血壓等病癥,亦可用于消食減肥。
【注意】含糖,糖尿病人勿用。
玉竹鵪鶉湯
【配方】玉竹30克,枸杞子15克,桂圓l0克,鵪鶉2只。
【做法】鵪鶉宰殺洗凈,切成塊。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燒開,將諸料投入煮湯,待鵪鶉肉熟即可食用。
【功效】強心益智,調(diào)補肝腎,滋養(yǎng)強壯。
【注意】外感初起的表證,體內(nèi)熱盛痰黏黃稠或胃脘脹滿者,不宜服。
綠豆防暑湯
【配方】綠豆適量。
【做法】將綠豆砸碎放人鍋中煮20分鐘,取汁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清涼防暑。
紅棗知母湯
【配方】紅棗20枚,知母l0克。
【做法】紅棗洗凈,與知母一同煎煮,棗爛即成。
【功效】滋陰降火。
【注意】脾虛便溏者不宜服。
八寶蓮子湯
【配方】熟蓮子50克,銀杏、熟栗子、橘餅、蘋果、香蕉、橘子、蜜棗各25克。
【做法】將原料都切成蓮子般大小的丁,鍋中放清水,加入上述主料和白糖,燒沸后用濕淀粉勾芡,待白果熟即可盛入湯碗內(nèi)食用了。
【功效】滋陰潤肺;養(yǎng)胃生津??诳嘌矢桑つw干燥等癥。
荷葉參湯
【配方】荷葉l0克,金銀花6克,黨參l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荷葉洗凈后,切絲;金銀花洗凈黨參切片。將荷葉、金銀花、黨參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中火煮20分鐘后,濾渣取汁,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清暑熱、生津止渴。適用于夏季暑熱所致高熱,中暑以及感冒發(fā)熱等癥。
瓜皮竹葉飲
【配方】絲瓜皮20克,鮮竹葉心10克,鮮扁豆花20朵,西瓜皮50克,鮮金銀花5克,鮮荷葉2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鮮荷葉、金銀花、扁豆花、絲瓜皮洗凈;西瓜皮洗凈,切成薄片。將上述藥物和白糖放入鍋內(nèi),加適量水,用大火燒沸后,轉(zhuǎn)小火煮15分鐘,濾渣取汁即成。
【功效】清熱解暑。適用于夏季暑熱時中暑,頭部脹痛等癥。
枸杞炒瘦肉
【配方】枸杞子30克,豬瘦肉500克,青筍l00克,精鹽、白糖、料酒、芝麻油、淀粉、醬油各適量。
【做法】豬瘦肉切成長絲,用淀粉勾芡;青筍切成同樣長的細絲;枸杞子洗凈。油鍋燒熱,將肉絲、筍絲同時下鍋翻炒,烹入料酒,放入白糖、醬油、精鹽、水炒勻,放入枸杞子,淋入芝麻油,翻炒勻即成。
【功效】滋肝補。腎,抗衰老,健身益壽。
五參燜老鴨
【配方】玉竹30克,沙參30克,老鴨l只,蔥、生姜、雞精、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老鴨宰殺洗凈后,放人鍋內(nèi),加入玉竹、沙參和適量水。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燜煮l小時以上,到鴨肉熟爛時,放入調(diào)料即成。
【功效】滋陰補肺。適用于夏季清火益胃,也可用于肺陰虛咳嗽、糖尿病、胃陰虛的慢性胃炎、大便秘結(jié)等癥。
【注意】胃有痰濕氣滯者不宜多食。
銀耳茉莉
【配方】銀耳20克,茉莉花30朵,清湯1500毫升,雞精、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銀耳泡發(fā)后,用開水煮熟;將茉莉花去蒂洗凈,扣在盤中。鍋內(nèi)放入清湯、料酒、精鹽、雞精,煮開后,撇去浮沫。將湯盛入碗中,放入煮熟的銀耳,再撒人茉莉花即成。
【功效】滋陰祛濕,養(yǎng)顏。
荷葉蒸鳳脯
【配方】鮮荷葉2張,火腿50克,雞N250克,蘑菇50克,精鹽、白糖、雞精、香油、雞油、料酒、胡椒粉、玉米粉、生姜、蔥各適量。
【做法】將雞肉、蘑菇、火腿、姜切薄片;蔥切成節(jié);荷葉洗凈,用開水燙一下,切成片;蘑菇用開水焯一下?lián)瞥?,用涼水沖涼;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nèi),加精鹽、雞精、白糖、胡椒粉、紹酒、芝麻油、雞油、玉米粉、姜片、蔥,攪拌調(diào)勻。然后分放在荷葉上,再放火腿1片,包成長方形肉包,放在盤內(nèi),上籠蒸l小時即成。
【功效】清熱解暑,適用于夏季常見的心煩疲乏等癥狀。
夏季藥膳粥食
薏苡仁粳米粥
【配方】薏苡仁50克,粳米200克。白糖適量。
做法 l.將薏苡仁、粳米洗凈,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2.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熬煮,等薏苡仁熟爛后,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健脾除濕。適用于暑濕偏盛、脾胃虛弱、水腫等癥。
【注意】每日早餐食用l次,宜長期食用。
荷葉粳米粥
【配方】鮮荷葉5 0克,白糖3 0克,粳米250克。
做法 l.將鮮荷葉、粳米洗凈。2.粳米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將荷葉蓋于粳米上。3.用大火燒沸后,改用小火煎熬。至粳米熟透,揭去荷葉,放入白糖,攪勻即成。
【功效】清暑利濕,升發(fā)清陽。可用于夏季中暑和泄瀉后補益身體。
夏季藥膳湯羹
【配方】海蜇100克,鮮荸薺200克。
做法 l.海蜇泡發(fā)洗凈,切碎;鮮荸薺洗凈去皮。2.把切碎的海蜇和荸薺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小火煮1小時即可。
【功效】養(yǎng)陰清熱,潤肺止咳。適用于陰虛內(nèi)熱的咳嗽、痰黃而黏稠、口燥咽干等癥。
薏苡仁冬瓜湯
【配方】薏苡仁100克,冬瓜500克。
做法 l.冬瓜洗凈去皮,切小塊,再用榨汁機榨取汁液。2.將薏苡仁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將冬瓜汁液倒入鍋內(nèi),放大火上燒沸后,轉(zhuǎn)用小火煎熬2小時即成。
【功效】清熱解暑,健脾利尿。適用于去痱、膀胱濕熱、小便短黃、小便不利等癥。
【注意】孕婦慎食。每日早、晚空腹各服1湯匙。
藥膳菜肴
生地黃罐蒸雞
【配方】生地黃100克,母雞l只,大棗l0枚。
做法 1.將母雞宰殺洗凈后,入沸水鍋內(nèi)略焯一下,撈出。2。將生地黃洗凈后,切成小塊,放入雞腹內(nèi)。再將雞與大棗都放入罐內(nèi),倒入米湯,封口后,用大火蒸2~3小時。取出后,依個人口味調(diào)味即成。
【功效】養(yǎng)陰益腎,適用于夏季氣陰不足的調(diào)補。有益于消除心脾虛弱、氣血不足、腎陰虧損、虛熱、盜汗等癥。
【注意】脾虛濕滯、腹?jié)M便溏者不宜多服。
參麥燉甲魚
【配方】黨參20克,浮小麥20克,茯苓l0克,甲魚l只,瘦火腿10E,雞蛋1個,蔥、生姜、精鹽、雞湯各適量。
做法 1.甲魚宰殺洗凈。鍋內(nèi)放入清水和甲魚,燒沸后,用小火燉半小時撈出,剔去甲骨,切成2厘米大小的塊放入碗內(nèi)。2.將火腿切成小片,蓋在魚肉上面,加入雞湯和精鹽、蔥、姜。3.將浮小麥、茯苓用紗布包后,放入湯中,黨參切成薄片,放在上面,蓋上蓋,蒸2~3小時。4.取出甲魚,去掉蔥、姜,瀝出原湯保留。舀l勺甲魚湯,燒開后撇去浮沫,打l個雞蛋在湯內(nèi),略煮后,澆在甲魚上面即成。
【功效】滋陰,益氣補虛。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果仁燒排骨
【配方】草果仁5克,薏苡仁50克,豬排骨500克,冰糖50克,生姜、蔥、花椒、料酒、鹵汁、雞精各適量。
做法 l.將草果仁、薏苡仁炒香后,搗碎,加水煎煮2次,濾取藥汁2 00 0毫升;將豬排骨洗凈,放入藥汁中,再加入生姜絲、蔥末、花椒,將排骨煮至七成熟,撈出排骨,涼涼。2.將鹵汁用大火燒沸,放入排骨,鹵至熟透取出。3.再取適量鹵汁,加冰糖、雞精、精鹽,用小火收成濃汁,加入料酒后,均勻涂在排骨外面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止痛,消食和胃。適用于脾虛濕重、骨節(jié)疼痛、食少便溏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