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間故事
四川民間故事
自古以來,巴中是兵家必爭,群雄逐鹿之地。所以關(guān)于四川的民間故事也自然不會少。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準(zhǔn)備的四川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四川民間故事篇一
張飛從川東北方向入蜀,進入巴州境地。巴州守將嚴(yán)顏調(diào)兵遣將,將四座城門、九個寨子把守行嚴(yán)嚴(yán)實實,使張飛沒有一點辦法接近州地。當(dāng)時,王平給張飛獻了個計策,退兵60里在三星場一帶扎營。這里的老百姓早就聽說張飛是個火爆性子,動不動就要殺人,于是躲的躲、藏的藏,周圍十幾里都無人煙,張飛想找人打聽個什么,卻人影子都找不到。這時,王平又獻了第二個計策,到10里以外去買了一頭豬,讓張飛殺了賣給肉。殺豬賣肉,張飛是個老行家??墒撬苗偔h(huán)把肉掛起,卻沒人來買。后來,虧了王平東打聽、西打聽,打聽到這里的老百姓都藏在一個崖洞里,沒人敢出來買賣東西。張飛和王平又把肉背到那個崖洞下面,對崖洞里叫喊:"賣肉啊!賣肉啊!"老百姓聽見了,東一個、西一個出洞買肉,見張飛和王平是兩個多和氣的"刀兒匠",也不懼怕他們了。張飛見老百姓來的多了,就一邊賣肉一邊和老百姓擺龍門陣。終于從老百姓口中打聽出一條進入州城的道路。隨后,張飛從這要小路抄到巴河對岸的紅崖子。后來,老百姓把張飛在洞下面賣過肉的崖洞叫"張飛洞",在上面修了一座廟叫"張爺廟"。
四川民間故事篇二
孫思藐生于西魏大統(tǒng)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壽達一百四十一歲。他一生經(jīng)歷了十四個皇帝。孫思邈在一百零九歲至一百三十九歲期間,如此高齡,竟完成了至今在海內(nèi)外千古流芳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各為三十卷的醫(yī)學(xué)名著。孫思藐通百家,既善言老莊,又精通醫(yī)學(xué)、推步,拿今天的說法,既精通社會科學(xué),又精通自然科學(xué),是一個能運用邊緣科學(xué)和交叉科學(xué)的專家。在醫(yī)學(xué)界、化學(xué)界、宗教界、氣象學(xué)界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為北周、隋、唐三個朝代的名醫(yī),他被唐太宗御筆稱為“威威堂堂,百代之師”,并敕封為“藥王”。
藥王孫思藐曾在巴中地區(qū)長期采藥,隱居于通江風(fēng)景秀麗的龍溪。龍溪與宕水相匯有一深潭,名叫龍?zhí)?。四面峻嶺環(huán)抱,泉水飛瀉而下,巨大的龍?zhí)叮叹G凝重,深不可測。孫思藐隱居龍溪,常到藥石坡及周圍山中采藥。既采植物藥,也采礦物藥。采得藥后就在龍?zhí)独锵此?,在龍?zhí)哆厯v藥。這里曾建有孫氏園和孫氏亭,龍?zhí)队直蝗藗兎Q為孫氏池。
至今在巴中南龕山的摩巖造像旁,還有藥王孫思藐的塑像,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體現(xiàn)了巴中人民對這位“孫真人”“藥王爺”的崇敬之情。
四川民間故事篇三
唐高宗年間,皇帝李治多病,皇后武則天乘機專權(quán),寵信諸武,籠絡(luò)親信,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和集團。不僅參與朝務(wù),而且垂簾聽政,朝中并稱"二圣"。她任用酷吏,遍設(shè)銅匭(一種用以接收告密信件的銅制匣盒),以莫須有的罪名殘在持不同政見者,數(shù)百家大臣、三千皇室宗親乃至她的新生兒女均難逃此劫。
高宗在病中把江山傳與長子李弘,武則天為了實際控制皇權(quán),用藥酒毒死李弘。高宗又將則天所生的第二個兒子雍王李賢立為皇太子。 李賢,時年22歲,天賦聰穎,頗有才干。立為皇太子后,高宗令他監(jiān)國,賜青虹寶劍,監(jiān)察、協(xié)理國事,使武則天的篡位陰謀受到制約。武氏借故囚禁高宗的兩個女兒--義陽、宣城公主,遭到要賢的嚴(yán)厲責(zé)問;武氏將大唐開國元勛魏征之子、禮部侍郎魏叔磷滿門抄斬,并命人畫影捉拿魏征之孫魏川,亦遭到李賢的堅決反對。于是,武氏對李賢耿耿于懷。
為了控制太子,武則天派正諫大夫明崇儼之女裳姑以"侍醫(yī)"為名監(jiān)視李賢。但裳姑卻被李賢卓爾不群的氣質(zhì)和坦蕩誠摯的為人所感動,不但沒起監(jiān)視作用,反而成為忠實朋友。
太子好讀書,有文才,常集名儒共注范燁(南朝人)著《后漢書》,將東漢時期上至光武帝劉秀、下至漢獻帝劉協(xié)190余年的興衰史,以《本記》、《列傳》等體例有綱有目地一一注釋,對其中賓妃爭寵、母子相煎之事毫不避諱。則天對此十分氣惱,于是假手心腹左金吾將軍丘神勛,用太子的青虹寶劍殺死明崇儼,誣其蓄意謀反,亡殺大臣,傳詔將賢斬首。幸虧高宗及時傳下赦詔,方免一死。但則天卻以"死罪既免,活罪難逃"為由,將賢青打50刑杖,廢為庶民,流放山南道巴州,永不準(zhǔn)回朝。
在陣陣凄風(fēng)苦雨之中,李腎痛別長安,黎民紛紛趕到灞橋送行。一路上,悲悲切切,經(jīng)褒斜道、米倉道來到巴州,州城官民熱情接待。為感巴州官民盛情,太子不顧體弱多病,四處奔走,查訪民情;在城南金榜寺前設(shè)壇,勸農(nóng)精耕細作,莫誤農(nóng)時;把書籍文具運到曾口縣(治今曾口鎮(zhèn))一個山上(后名書臺山),發(fā)憤攻書,以備異日為社稷效力。
唐弘道元年(683)冬,高宗駕崩,噩耗傳到巴州,太子悲痛欲絕,抱病出門,跌跌撞撞地爬上州城北山(后因之名王望山),跪望長安。只見云橫秦嶺,霧鎖巴山,思慮萬千,心如刀絞。
高宗死后,則天第三子李顯繼位,是為中宗。但僅50多天,就被廢為房陵王。武氏又讓四子李旦即位,是為睿宗。不久,又被軟禁起來。就這樣,武則天先后用"毒"、"貶"、"廢"、"囚"等計謀除掉四個皇子,于良戴初元年(690),以67之齡在洛陽當(dāng)上了"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
眼見大唐江山行將崩潰,太子李賢悲痛萬分。他冒著被殺頭的風(fēng)險,奮筆寫下了《黃臺瓜詞》: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可為,四摘抱蔓歸。 《黃臺瓜詞》傳入京城,武氏大為震驚,認(rèn)為意在揭露她篡奪皇權(quán)的陰謀。于是,速命丘神勛趕到巴州,強逼李賢自盡。太子死時,年方31歲,遺體葬于城南南龕坡下。周長安四年(704)武則天死后,李賢被追封為章懷太子。為懷念太子之德,巴州官民為他修了一座遍宇,取名"章懷寺"(在今茶壩鄉(xiāng)境),寺內(nèi)供奉著太子塑像。并在原州衙東側(cè)保存了"賢樂堂"(太子住地)、"拴馬亭"、"上馬石"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