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趣味小故事_中國趣味歷史故事有哪些(2)
中國歷史趣味小故事_中國趣味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國歷史趣味小故事: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fā)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xué)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業(yè),就得自律嚴(yán)刻,自覺吃苦,自強(qiáng)不息。
故事一:劃粥斷齏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jīng)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dān)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fù)擔(dān)??擅看畏吨傺投疾欢鄮В?guī)У臄?shù)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guī)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shù),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制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jīng)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xù)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jīng)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xì)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chuàng)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yè)績的展現(xiàn),“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故事二:窖金苦讀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只老鼠跳進(jìn)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qū)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鉆到荊樹兩側(cè)。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cè)鼠洞閃著黃光,一側(cè)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cè)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cè)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fù)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災(zāi),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并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復(fù)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jì)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biāo)聫R,醴泉寺得以復(fù)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chǔ);另一方面,培養(yǎng)和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qiáng)意志。
中國歷史趣味小故事
宋代官府實行“榷茶”,即對茶葉施行專賣制度。宋室南遷之后,出于“養(yǎng)兵”故,“榷茶”更為嚴(yán)厲,茶課成了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如高宗末年國家財政收入為5940余萬貫,茶利占6.4%,孝宗時為6530余萬貫,茶利占12%,由此可見茶課之豐厚,而士民負(fù)擔(dān)卻重得驚人。盡管如此,南宋士民依然苦中尋樂,在喝茶的習(xí)俗上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誰說南人不煎茶?
孝宗乾道年間,有人譏諷說“南人未知煮茶”,還寫了小品文刊登在臨安的“小報”上,估計作者是北方人。老百姓不認(rèn)字,倒還不怎么樣,讀書人坐不住了,紛紛拿起筆桿子造輿論進(jìn)行反駁。陸游寫詩稱“汲水自煎茗”,“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言下之意,我陸游就是南方人,我一直就是煎茶喝的。果然不愧文人大家,一出手就力道驚人!
岳家吃茶還悔婚。
現(xiàn)在的南方人,未來女婿或媳婦上門,要給準(zhǔn)岳父母或準(zhǔn)公婆敬茶,喝了茶,親事就算定了。
可南宋人不是,他們喝了茶仍然不算數(shù)。如“東村定昏(婚)來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媼”卻“吃茶不肯嫁”。也就是說,鄰村有個小伙子托媒人來送茶求婚,而女方家長則大耍賴皮,茶照喝,嫁女嘛,免談。見過耍賴的,沒見過這么耍賴的。
不請喝茶要理論。
客人光臨寒舍,請喝茶是起碼的禮節(jié),這是現(xiàn)在。在南宋可不一樣,由于茶葉是官府在專賣,和鹽一樣金貴,“不可一日無”。那個時候,來客敬茶的禮節(jié)在民間尚未形成,當(dāng)然,上層社會是有此禮節(jié)的。有趣的是,趙炎在宋人筆記中居然發(fā)現(xiàn)一個農(nóng)民也對此禮節(jié)很較真:“田客論主,而責(zé)其不請吃茶”。即有個種田的人去別家做客,就因為人家沒有請他喝茶,他就找主人理論,責(zé)問主人為何不請他喝茶?
租牛耕地也送茶。
一般農(nóng)民家庭養(yǎng)不起耕牛,到了春耕時節(jié),得去地主家租牛。那么,南宋人租牛需要多少錢呢?答案是不花錢,“裹茶買餅去租牛”,裹點茶葉,再買一些餅子,送給地主,就可以把牛牽回家了。知道為什么嗎?很簡單,因為土地本來就是地主家的。
南宋土地兼并嚴(yán)重,所謂農(nóng)民,其實自耕農(nóng)極少,而雇農(nóng)、佃農(nóng)居多,本來就是給地主家干活,自然無需花錢租牛。送茶送餅,則是地主盤剝農(nóng)民的又一種伎倆罷了。
為了茶香費思量。
南宋時的花茶已經(jīng)很普及了,南宋人趙希鵠說:“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但是,由于官府專賣,花茶作為稀罕消費品,老百姓根本喝不到,也喝不起。
為了能喝到香茶,民間老百姓頗費了一些腦筋,“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一方面,茶葉本來就有香味,如果加入自制的香料,怕?lián)p了茶葉原有的香味;另一方面,又羨慕富貴人家喝花茶,有人就在煮茶的時候,放入珍果香草,結(jié)果呢,煮出來的茶反而不像茶了。
猜你喜歡:
3.趣味語文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