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人們相沿習(xí)用的意義完整、結(jié)構(gòu)定型、表達精練、含義豐富的固定詞組。文化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成語又是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您整理的志在四方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志在四方的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晉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xué),善于結(jié)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nóng)、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lián)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wèi)、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于城濮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xí)耍?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yè)。
志在四方的成語故事的典故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后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yōu)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yè),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yè),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后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于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志在四方的成語故事的延伸
【注音】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釋】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出處】《孔叢子》
【簡介】志在四方,即指有遠大的志向。出處:“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記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書)。
【近義詞】志在千里
【成語舉例】好男兒志在四方,不能拘泥在一點小小的利益上,要勇敢的去開拓自己的未來。
志在四方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3.歷史故事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