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牛頓的小故事
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2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關(guān)于科學家牛頓的故事你知道嗎?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科學家牛頓的小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科學家牛頓的小故事篇1:牛頓受辱發(fā)憤
牛頓小時候很聰明,但讀書并不用心,都把心思用到做手工、想問題上去了,所以在老師、同學的心目中,他是一個笨孩子,學習成績也不好。
十三歲那年,小牛頓帶了一架小風車到學校去。同學們都圍攏來看,喲!這風車做得還怪靈巧呢,牛頓自己也笑嘻嘻地說:“我的風車做得怎么樣?造得巧吧!”
正在一幫小家伙眨巴著眼睛羨慕牛頓的時候,一個同學怪聲怪氣地說:“對啦,造得巧。”這同學講的是反話,因為他平時學習成績好,一直在牛頓之上,今天看到牛頓在他面前表演,很不服氣,還帶點嫉妒之意。牛頓并沒有聽出這個同學話中有話,就接著說:“對,很巧,這是昨天晚上我一個人造出來的。”
聽到牛頓越來越神氣的話語,那位學習好的同學提高嗓門說:“是啊,你這個小風車外形造得還不錯,可它為什么會轉(zhuǎn)動啊,你懂這原理嗎?”
“你懂這原理嗎?”這幾個字象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在牛頓的臉上,不知是發(fā)冷,還是發(fā)疼,他尷尬得很,話也說不上來。
那位同學看牛頓臉紅了,勁頭更足了:“哼!說不出來吧,可憐自己做的東西自己講不出原理,這說明什么?說明你不過和木匠一樣!”
牛頓被他這番話羞得無地自容,他哭喪著臉,走開了。
這時,原來圍在牛頓身邊的一群小同學也一個個對他另眼看待了。“木匠!木匠!連原理都講不出來,還在這里顯示。”說著,有的同學,就動手打他的風車,別的同學也跟上去,七手八腳把牛頓的小風車打了個稀巴爛。
牛頓心里很難過,他孱弱的體力是打不過那些孩子的,他只有忍受這委屈,眼淚一滴滴地流了下來。
事情過后牛頓細想:這些同學為什么欺侮我呀?還不是我自己不爭氣?后悔呀,后悔自己為什么不下決心把功課學好呢?夜已經(jīng)深了,小牛頓還在想白天發(fā)生的事。最后下了決心:一定要把功課學好。
人小志不小。小牛頓自從立志勤學后,好象換了個人似的,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下課認真復(fù)習功課,有空了還不忘他的小手工。不多久,他的學習成績就趕上來了,而且超過了罵他是“木匠”的那位同學,成為班里的優(yōu)秀生。
這就是大科學家牛頓小時候的一個故事。牛頓并不以他以后的巨大成就而回避這件帶有恥辱性的往事,他說:“要是那時候,不受朋友們的侮辱虐待,恐怕我一輩子就是做一個不懂原理的木匠了。”
科學家牛頓的小故事篇2:牛頓解火警之謎
一個星期天早晨,科學家牛頓按照慣例,準備去教堂做禮拜。當他還在洗臉時,忽然想到剛才所寫的論文中有一點需要補充,連臉上的水珠都未揩干,就奔到書桌那里提筆寫了起來,臉上的水滴在稿紙上也沒顧得擦去。
牛頓寫完,才舒坦地用毛巾擦干了臉,換了衣服上教堂去了。做完彌撒,他回到家,就見書店起火了,仆人正在忙著救火。幸虧救得快,火很快就撲滅了。但是,許多寶貴的論文原稿已變成了灰燼。這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使牛頓感到從未有過的難過。
“這火是怎么著的呢?”牛頓問仆人。
“不知道,會不會是老爺忘了把蠟燭火吹滅?”
“不,我是把蠟燭火吹滅了才去洗臉的,這時天已大亮,不用點蠟燭了。
以后我又回到書房一次,在文稿上加了一筆就出去了。”牛頓非常自信地說。
而這也完全符合事實。
“老爺,桌子上是不是放著實驗用的鏡片呢?如果這是鏡片,它受到陽光的照射,會形成焦點而起火的。”仆人在牛頓身邊伺候久了,頭腦里也有了不少科學知識。
牛頓經(jīng)此一問,特地再檢查一下被燒壞的桌面,沒見有鏡片,只有一塊長二十厘米、寬十厘米的玻璃板,與燒焦了的稿子和書混在一起。
“瞧!老爺,不是有一塊玻璃板嗎?”
“不是,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玻璃板,不可能起火。”牛頓想了想,又說,“也許有人嫉妒我的研究,從窗外投進火來。否則,怎么可能起火呢?”
但是,仆人清楚地知道沒有一個人來過這里。起火之前,他正在收拾院子,要是有人進來,他不可能不看到。
這次失火對牛頓的打擊太大了。這么多研究成果頃刻間都變成了灰燼,能不心痛嗎?所以在以后的兩年時間里,他的心情一直很不好,甚至到了精神錯亂的地步,而起火的原因仍然不明不白。
兩年以后的一個星期天的早晨,牛頓還是照例要去教堂。事先他又去洗臉,在這次洗臉的時候,他忽然想起了那次起火前洗臉的情景。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他想,這起火的原因,就是他洗臉沒擦干,在書桌上寫字的時候,臉上的水滴落到了玻璃板上,由于表面張力的關(guān)系,水成了半圓形,這就與凸透鏡片的作用一樣了,陽光通過水滴而形成焦點,使稿紙起了火。這謎底終于被牛頓自己揭開了。
科學家牛頓的小故事篇3:牛頓的黑匣子
1727年3月20日,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逝世。在他84歲離開人世時,為他抬棺材的是兩位公爵、三位伯爵以及大法官。伏爾泰是這樣描述的:“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的臣民愛戴的國王一樣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沒有哪一位科學家享受如此殊榮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屈指可數(shù)。”就在牛頓去世后不久,18世紀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薄柏總結(jié)了世人對牛頓的評價:自然和自然規(guī)則在黑夜中躲藏,主說,讓人類有牛頓!于是一切被光照亮。這句詩仍銘刻于牛頓的墓碑上。
從18世紀起,牛頓開始被認為是現(xiàn)代科學家時代首屈一指的最偉大的人,一位理性主義者,一個教會我們在冷靜的和純粹的理性路線上思考的人,牛頓的名字一直是科學的代名詞。
但是,牛頓的真實面貌其實并不完全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一切都源于一個神秘的箱子———牛頓的“黑匣子”,這個大箱子里,保存著許多證據(jù),這些證據(jù)能夠告訴后人,曾經(jīng)占據(jù)和完全吸引著牛頓那顆熱情和智慧的心靈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牛頓是在劍橋大學工作時留下這些東西的,但他沒有在離開劍橋的時候銷毀它們,而是把它們保存在那個箱子里。黑匣子里的東西深深震驚著任何一雙18或19世紀,甚至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探索的眼睛,那里面保存著數(shù)以百萬字的他未發(fā)表過的著作。這些著作是牛頓在整個一生中艱難地隱藏著的秘密。
秘密隨他逝去,在他死后,有人試圖了解這個塵封的秘密。畢肖普·霍斯利奉命檢查過這個箱子,并希望出版箱子里的那浩如煙海的作品,可是他看了箱子中的內(nèi)容后,驚慌失措地猛然把箱子蓋蓋上了。100年后,戴維·布魯斯特再次查看了那個箱子,但他通過小心地摘錄和幾個嚴肅的小謊言便把“黑匣子”里的真相完全掩蓋了。
紙終究包不住火,“黑匣子”里的秘密最后終于還是被解開了。人們被“黑匣子”里的東西驚得目瞪口呆,那些證據(jù)表明,牛頓當時潛心研究的是長生不老藥和廢金屬向黃金轉(zhuǎn)化的方法。正像劇作家喬治·伯納德·肖在戲劇《在好國王查理的黃金歲月》里放入牛頓口中的話一樣,劇作家借角色表達了牛頓的心聲:“有如此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廢金屬向黃金的轉(zhuǎn)換,長生不老藥,光與顏色的魔術(shù),壓倒一切的是圣經(jīng)的隱義。我卻把時間浪費在了其他地方,多么大的時間浪費,無價的時間!”秘密著作的另一大部分是他推想和求索的宇宙的秘密真相———所羅門神殿的力量,圣經(jīng)啟示錄、丹尼爾之書和關(guān)于教會歷史的數(shù)百頁論述。
看過“黑匣子”中的證據(jù)后,所有人都會認為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而是魔法家中的最后一個。牛頓的天性是玄奧的、隱蔽的,并且還有著深深的神經(jīng)過敏,他的后繼者惠斯頓把他評價成:“其性格是我所曾知道的最懼怕、最小心和多疑的性格之一。”所以他整個一生都疏遠女性,終生未娶。
看過“科學家牛頓的小故事”的人還看了:
5.牛頓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