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明治天皇的勝利的傳奇
帝王故事:明治天皇的勝利的傳奇
導讀:明治天皇,日本天皇(1867—1912年)。即位之初,歷經江戶幕府戊辰戰(zhàn)爭,維新志士推翻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宣布王政復古,擁戴以他為首的政府建立君主專制政權,并大力推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明治維新改革。
1866年12月5日,30歲的德川慶喜登上了征夷大將軍的寶座,成為德川幕府的第15代將軍。
僅僅20多天后,16歲的明治天皇登基,成為日本第122代天皇。
天皇朝廷和幕府將軍之間的決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幾乎同時登上歷史舞臺的兩個政治領袖之間。
當時,日本的幕府時代已經延續(xù)了670多年。在這670多年問,天皇雖然名義上仍是閏家元首。實際上已完全成為幕府的傀儡。
到了幕府統(tǒng)治的后期,農民和城市居民不斷起義,要求改革政治。統(tǒng)治階級內部也發(fā)生了分化,新生的資產階級的代表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1853年,美國海軍首先打開了日本的國門,接著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接二連三地逼著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嚴重地侵犯了日本的主權。同時,也暴露出了幕府腐敗虛弱的真面目。
于是,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也提出了改革幕府政治的要求。他們以重天皇、抵抗侵略為口號,要求參加治理國家,與幕府的獨裁統(tǒng)治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幾次大戰(zhàn)之后,反幕府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并且在長州建立了反幕府的根據(jù)地。
明治天皇全家福
1866年1月,在反幕府志士的努力下,日本長州地方的諸侯,和薩摩地方的諸侯,建立了薩長同盟;緊接著,薩摩和土佐這兩個反對幕府的主力也結成了同盟。多年的政治斗爭經驗,使反對幕府的諸侯們懂得,雖然天皇手中暫時還沒有實權,但天皇畢竟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誰能掌握住天皇,準就有了號召全國的旗幟。當時明治天皇雖然年幼,但他身邊掌握實權的官僚巖倉具視等人,是積極主張打倒幕府的。他們很重視對小天皇的培養(yǎng),挑選當時有名的學者當天皇的老師,講授課程中,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詩經》、《史記》、《資治通鑒》、《貞觀政要》,也有日本史籍《神皇正統(tǒng)記》等,此外還有關于西方世界的新知識,如《西國立志編》、《法國政典》等,而已還教天皇學習德語。經過這樣的精心教育,明治天皇從一個無知的少年,成長為既尊重民族傳統(tǒng)、又具有開放精神的君主。當時,巖倉具視等大臣與地方上的反幕府力量取得了聯(lián)系,制定了周密的打倒幕府的行動計劃:由薩摩和長州兩方面的武士掌握皇宮和京都的警衛(wèi),然后由天皇發(fā)布詔令,命令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如果德川慶喜不服從,就號召全國諸侯和武士一齊起義,通過戰(zhàn)爭打倒幕府。
1867年8月,名古屋地方有人謠傳,說從天上飄下了象征吉祥的神符。大批農民和市民離開自己的家,男人穿女人的衣裳,女人穿男人的衣裳,到處狂歌亂舞,歌詞中不斷重復著“可好啦!可好啦!”的單調詞句。人群闖進那些平時坑害大家的高利貸主、商人和地主家,勒令他們拿出酒食招待大家,吃飽喝足以后又繼續(xù)歌舞,連幕府的官吏也無法阻攔。這種“可好啦”運動持續(xù)了好幾個月,遍及日本全國各地,實際上是一種變態(tài)的人民反抗運動。在這場運動的沖擊下,幕府的統(tǒng)治機構幾乎全部陷于癱瘓。
在群眾運動的掩護下,反幕府力量做好了行動的準備。但是,考慮到反幕府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還比幕府的軍事力量薄弱,土佐地方的諸侯建議,采取先禮后兵的辦法,爭取使德川慶喜主動放棄政權。這年10月,他們抱著一線希望,由土佐諸侯領袖山內容堂向德川幕府提出了“奉還大政”的建議書,要求德川慶喜將國家政權奉還給天皇。
德川慶喜已經注意到反幕府力量的強大,采取拖延策略,他假意接受這個建議。但是,反幕府力量并沒有受他的迷惑,就在這同一天,明治天皇發(fā)布密旨,說德川慶喜憑借著德川幕府維持了200多年統(tǒng)治的威風,依仗著自己的實力強大,迫害忠臣,甚至不把天皇放在眼里,使全國的老百姓都吃盡了苦頭,再由著他這樣下去,日本就要亡國了!所以,天皇號召全國各派力量一齊行動起來,消滅德川慶喜,挽救國家的危難。反幕府派得到這份密旨,如虎添翼,聲勢更加強大了。在巖倉具視和薩摩、長州兩地諸侯的秘密指揮下,反幕府軍隊陸續(xù)向京都集中。
12月9日,反幕府的軍隊把守住了皇宮的大門,天皇正式發(fā)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恢復幕府制度之前的天皇掌握政權的“古”制;并宣布成立設總裁、議定、參與3個職務的天皇新政府。
當天晚上,在皇宮內的小宮殿中,明治天皇親臨會場,召開會議。會議作出決定,命令德川慶喜辭去所有官職,交出全部領地,徹底退出政治舞臺。
德川慶喜不承認“王政復古”,對于天皇的命令不理不睬,同時調動幕府軍隊轉移到大阪,以大阪為根據(jù)地。
1868年1月1日,德川慶喜命令幕府大軍向京都進發(fā),幕府與反幕府的天皇維新政權之間的大戰(zhàn)正式拉開了序幕。因為這一年是戊辰年,所以這場戰(zhàn)爭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戊辰戰(zhàn)爭”。
戰(zhàn)爭首先在海上打響。1月2日,幕府軍在兵庫附近海面上向薩摩的軍艦“平運丸”發(fā)動了攻擊,第二天雙方又在阿波海進行了海戰(zhàn)。因為維新政府的海軍力量比較弱,幕府軍取得了暫時的優(yōu)勢。
從陸路向京都進發(fā)的幕府軍,兵分兩路,從京郊的鳥羽和伏見向京都進攻。當時幕府軍的總兵力為1.5萬人,而天皇手下只有5000多人。所以德川慶喜對這一戰(zhàn)充滿信心,在戰(zhàn)事開始之前,他甚至已經寫信給京城中的內應,要他們監(jiān)視住明治天皇,不要被反幕府軍在敗退時挾持著明治天皇逃走。
3日,幕府又向各外國公使發(fā)出通告,要求各國不得再把武器彈藥賣給反幕府軍隊。當天下午,鳥羽方向的幕府軍與維新政府軍發(fā)生沖突,維新政府軍突然開炮,戰(zhàn)斗打響了。伏見方向聽見炮聲,也同時展開了戰(zhàn)斗。激烈的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了整整一夜,到第二天早晨天亮時,裝備惡劣的幕府軍抵擋不住維新政府的猛烈炮火,紛紛后退。在淀城經過短暫休整,幕府軍又被調動起來,乘著當天的大霧,再次向京都發(fā)起了進攻。
與此同時,明治天皇特別向守衛(wèi)京都的軍隊頒發(fā)了錦旗。維新政府軍大受鼓舞,把錦旗插在陣地上,讓它迎風飄揚。而幕府軍的士氣更為低落,5日不得不再次退往淀城。然而淀城的諸侯大約是看到幕府軍敗局已定,突然宣布效忠天皇,拒絕幕府軍入城。6日,幕府軍已被迫轉攻為守,退到京都和大阪之間的關口橋本。維新政府軍分三路渡河,向幕府軍發(fā)起進攻。在戰(zhàn)斗的關鍵時刻,幕府軍的側面忽然又響起了槍聲,原來是幕府軍的友軍掉轉槍口,站到了維新政府一邊,向幕府軍宣戰(zhàn)了。在這樣一個又一個打擊下,幕府軍終于全線崩潰,全部逃回大阪。
德川慶喜被這沒有預料到的大敗嚇破了膽。6日白天,他還召集將士,揚言要親自出征京都;當天晚上,他卻只帶著幾個隨從,裝成巡邏的衛(wèi)兵,逃出了大阪城,由海路逃奔江戶老巢。德川慶喜一走,大阪城中的幕府軍頓時大亂,四下逃散,沿途燒殺搶掠,大阪城中一片大火。第二天,維新政府就發(fā)布了追討令,宣布討伐德川慶喜。
12日,德川慶喜逃到江戶,想找出皇親國戚來調解。但是明治天皇卻沒有給德川慶喜喘息的機會。2月3日,明治天皇宣布親自出征,指揮各路兵馬向江戶挺進。這時,全國各地大部分諸侯都已經歸順了天皇??吹酱髣菀讶?,德川慶喜只得放棄了頑抗到底的念頭,采取了明智的態(tài)度,放下武器,隱居到廟里,退出了歷史舞臺。
立志變法維新進行改革的明治天皇,終于戰(zhàn)勝了舊勢力的代表幕府將軍。
3月14日,明治天皇率領大臣和諸侯在紫宸殿祭把天神時,發(fā)表了《五條誓文》,宣布今后要徹底廢除幕府的封建專制和獨裁、破除過去的種種不良習慣、發(fā)展工商業(yè)、向世界各國學習新知識等重要原則,實行“萬事一新”的改革。同時還發(fā)表了明治天皇的親筆信。明治天皇在信中表明,新成立的明治政府,要“經營四方,安撫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
被稱為日本歷史上三大轉折之一的明治維新,就從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