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中國哲學的論文(2)
有關(guān)中國哲學的論文篇二
法家的哲學人生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李斯。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以其政治實踐鮮明地體現(xiàn)了法家的思想。他們共同的老師是戰(zhàn)國后期的著名學者茍子。茍子是儒、法兼重的思想家,由于戰(zhàn)國時期崇尚武力的特殊背景,他在承傳儒家學說的基礎(chǔ)上,采納了法家的思想成份,而提出了王霸兼用的主張。孔、孟都是重王道而輕霸道的。所謂王道,是以仁義統(tǒng)一天下,霸道是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從唐堯、虞舜、夏禹都是以舉賢、禪讓的方式相繼為天子的。他們是王道的榜樣,因而孔、孟都主張“法先王”。但荀子則公然主張“法后王”。這里指的后王,就是指以武力推翻夏王朝的殷王成湯,與以武力推翻殷王朝的周武王。所以荀子在王霸兼用的招牌下,實際上是更傾向于法家的。荀子是“性惡論”的倡導者,但他更強調(diào)后天的努力與改造。他并不認為“性惡,,是法家人生哲學的動力。不過,在他的學生李斯身上,情況有了明顯的變化。據(jù)《史記》的《李斯列傳》的記載,李斯看到米倉里的老鼠又白又胖,生活安逸而自在,而陰溝中老鼠則又瘦又臟,李斯由此得到啟發(fā),做人也必須善于選擇。從而李斯決定拜荀子為師,學帝王之術(shù),以徹底改變倉庫小官吏的暗淡命運,最后他終于依靠他的努力與才華,成為秦始皇的宰相。從李斯的人生實踐可知,治國平天下,不一定要修身、齊家,依靠個人奮斗,從一己之私利出發(fā),同樣可以走上人生的輝煌之路。
法家人物從來不講仁慈與兼愛,他們崇尚陽剛之氣,主張強力與奮斗,不斷地向權(quán)勢進展,為了輝煌的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可以不計較動機與后果。
法家的哲學人生,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德國尼采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發(fā)揮強力,擴張自我,要有堅強的毅力與意志,做凌駕于群眾之上的超人。超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只是超人實現(xiàn)其強力意志的工具。
以歷史人物為例證明,秦始皇自以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并以超人自居,以其強大的武力,并吞六國、筑長城、修馳道、起阿房宮,使用了眾多的民力,把民眾當作實施其意志的工具。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雖有其客觀的歷史進步意義。但從其“始皇”的稱號來看,他的意圖是創(chuàng)立萬世的基業(yè),以其并吞六國的方式來看,曾一次活埋趙軍四十萬,加上其濫用民力,無仁慈與善心可言,其動機是出于一己之私利。他沒有以仁與禮修身完善自己,但他確實做到了治國、平天下。秦國素以法家思想治國,秦始皇的宰相,又是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梢娗厥蓟适欠业恼軐W人生的一個成功實踐者。
再如漢武帝,他好大喜功,驅(qū)逐匈奴、開拓疆域,威震四方,他表面上“獨尊儒術(shù)”,骨子里是“外儒內(nèi)法”,他也沒有修身、齊家,但在治國、平天下方面,卻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成功的歷史人物。
再說,三國時期的曹操,論其道德修身而言,他遠不如諸葛亮,但以治國、平天下而言,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畢竟是曹魏政權(quán),而不是諸葛亮輔佐的西蜀政權(quán)。秦始皇、漢武帝與曹操都是以法家哲學人生的方式,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是歷史上著名的成功人物。
荀子雖然沒有主張“惡”是人生成功的動力,但他畢竟是性惡論的創(chuàng)導者。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性惡論比性善論深刻得多,惡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扛桿,很多大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大批物美價廉的商品,似乎是我為人人,但實質(zhì)上是達到人人為我的目的。
“性惡”,似乎很難聽,不像性善那樣能使人欣然接受,但黑格爾老人的論述畢竟是有見地的,世界500強的大企業(yè),有哪一個不是為豐厚的利潤而建立的?
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以其強悍的騎兵,攻占了歐亞大陸的絕大部份土地;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占領(lǐng)了埃及與印度,是否出于善心,讓占領(lǐng)地人們共存共榮?這些著名歷史人物所作所為,使人感覺到在強力意志的背后,其動力并非出于善而是更多地帶有性惡的成份。
如果以成功論英雄的話,請問以明德至善為動力的英雄是多數(shù)還是少數(shù)?如果客觀地說以性善為動力的英雄畢竟是少數(shù)。由此可見、法家的哲學人生,尼采的超人哲學,他們共同強調(diào)的強力意志的背后,帶有濃厚的個人利益的色彩,他們是以一己之利出發(fā),通過個人奮斗的方式,而走上成功之路的。
中國法家的哲學人生,德國尼采的超人哲學,我們并不完全贊成,應(yīng)以批判的眼光審視這些學說,但也不宜鄙棄這些學說,因為在這紅塵滾滾的現(xiàn)實世界中,個人利益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或?qū)韺⑹冀K占有一席之地,就凡人而言,他們的成功之路的背后總會帶有一定的個人奮斗的成份。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是否正視現(xiàn)實的問題。
道家的哲學人生
如果說法家的哲學人生,是陽剛性的強力哲學的話,道家的哲學人生,便是陰柔性的弱勢者、失意者的哲學。道家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與莊子,本文更偏重于莊子。老子認為陰柔終勝陽剛,并非指陰柔直接戰(zhàn)勝陽剛,而是陰柔的狀態(tài)比陽剛更富于生命力。老子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即舌頭是柔軟的,牙齒是剛強的,但人到了老年之后,堅強的牙齒都掉光了,而柔軟的舌頭尚保持完好。所以道家哲學崇陰柔而貶低陽剛,其本意是指保持生命更長更久的一種手段與方法。陰柔是一個哲學概念,它在實際運用時,可以變化成很多形態(tài)。法家人生哲學是做超人,鼓勵人們向權(quán)勢靠攏,人往高處走。道家哲學人生則相反,認為人與人相處,應(yīng)懂得謙讓,要像水一樣,能往低處流。能居于人所不爭之處,就更有安全感。法家的哲學人生,要人們向權(quán)勢靠攏,因為權(quán)勢對人生大有作用。而道家的哲學人生,則強調(diào)“無用之用”。如有些大樹,木質(zhì)不行,雖枝葉茂盛,而無所用之,匠人棄而不顧,但可棲息樹影之下,逍遙于豐草之上,這就是無用之用。又如人生的殘疾,固然是災(zāi)禍,令人痛苦。但平時,可以因殘疾而避免勞役,戰(zhàn)爭時期,因殘疾而免去兵役。這是禍中有福,也是無用之用。道家哲學人生又認為,生與死只是一個自然過程。故生而不足喜,死不足悲。如果一個帝王,白天雖享有無窮的富貴,但晚上天天做惡夢,窮餓潦倒,乞丐不如。而一個乞丐,白天雖窮餓不堪,而晚上做夢,則錦衣玉食,不可一世。因此帝王與乞丐等同。莊子一生清貧,但他視富貴如浮云,他告知來聘請他出任高官的使者說,我不愿作高供于廟堂之上的死龜,而寧作曳尾于泥中的活龜。莊子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哲人,他不相信有絕對的權(quán)威與圣人。因為與天地宇宙的悠悠無窮和博大無比相比,萬物之一的人類,蕓蕓眾生中一個
個人,如孔子又算得是什么呢?所以道家的 哲學人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觀,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人生觀,他要求弱勢者、失意者不必為沒有高官厚祿而沮喪,應(yīng)該自尊、自信,為精神自由而悠閑地活著,強調(diào)天人合一。能真正做到“與萬物為一,與天地并生”,人就超越于生死之外了。
道家哲學人生成功的 實踐者,魏晉時期,有竹林七賢的阮籍與嵇康,讀一讀嵇康著名的散文作品《與山巨源絕交書》,就知道他對官場的深惡痛絕和對大自然的深情向往,他追求的是遠離 政治的精神自由。
晉、宋之交的隱逸詩人陶淵明,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隱退,他以飲酒自居,陶醉于自然風光之中,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生活。他對人生、對生死有很灑脫的看法,“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悠悠人生,不過如此而己。
唐代詩人李白就其才思敏捷、天才英發(fā)而言,就其個性豪放、不拘一格而言,原本就是一個精神自由的追求者,仕途失意后,對精神自由的渴望就更強烈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獨立的人格精神的充分展示,顯示了李白特有的人格魅力。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高度自信,他的“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他的豪飲,他的浪漫的個性,使他成為一個傳奇式的詩人,也唯有李白得了“詩仙”的稱號。
北宋的蘇東坡,原是意氣風發(fā)的儒家信奉者,政治上遭受多次沉重的打擊后,轉(zhuǎn)而信奉道家莊子的哲學,寫出《前赤壁賦》那么優(yōu)美而瀟灑的文章,成為莊子《逍遙游》與《齊物論》最好的 文學解讀。蘇軾一生最好的作品,都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表述。
清代的曹雪芹亦是道家哲學人生的成功實踐者,《紅樓夢》一書對科舉仕途、功名利祿的攻擊,可謂不遺余力。對榮華富貴,只視作為南柯一夢。曹雪芹感悟到,真正的人生便是歸真返樸。曹雪芹以其天才的作品,證明了他對莊子的哲學人生,有最透徹的了解。
現(xiàn)實世界中,真正重量級的超人只是少數(shù),秦漢以來,人們稱道的也只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而己。相對而言,失意者、失勢者卻是不可勝數(shù),但富有天才的失意者、失勢者也只是少數(shù),如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他們都是一流的天才作家,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遭受了種種挫折,轉(zhuǎn)而信奉道家的哲學人生,努力尋找自己的精神自由。他們千古不朽的作品,就是這種追求精神自由的真實記錄。
道家的哲學人生之所以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是因為道家的哲學人生,不同于法家、儒家的哲學人生。法家和儒家的哲學人生,都是功利的,而道家的哲學人生是超功利的。所以英國著名的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評價道家的哲學人生說:“道家學說對 社會來說是超然的,……然而,正是由于不切實際,道家學說才在中國影響久遠。作為中國思想家占主導地位的實用傾向進行抗衡的力量,道家學說有著自身的天地和社會對它的需求。因為實用傾向的哲學在表述主導的中國人思想態(tài)度時,忽略了或沒有滿足中國思想中某種精神上的東西”(《人類與大地母親》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9頁)。湯因比又說:“孔子關(guān)心的是作為社會參與者,而不是理智的人或精神的人。(同上,196頁)。這就是說,道家的哲學人生,特別關(guān)注精神自由的追求,法家關(guān)注的是權(quán)勢與地位,儒家關(guān)注的是治國平天下,這兩家都忽略了精神上的東西,而道家的哲學人生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恰恰是社會的失勢者與失意者唯一能追求的目標。前蘇聯(lián)的一位著名學者,因為有自己的獨立思想,被斯大林點名批判后,他自稱為“內(nèi)心的流浪者”。這是一種很貼切的表述,道家哲學人生關(guān)注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社會中一切“內(nèi)心流浪者”的一貼藥方。道家哲學人生的意義,就是提出了一個精神的人,它正好彌補了儒、法兩家不該忽略的空白。
儒家的哲學人生
儒家的哲學人生,是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流派。其所以能占主導地位,這是因為儒家學說有兩個明顯的優(yōu)點。
一、立足于中庸之道,對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雙方一視同仁,均衡對待。如法家偏重陽剛,道家注重陰柔,儒家認為有所偏,即有所失,有所重必有所輕,而陰陽兩極是相輔相成的,對立又統(tǒng)一的,因此該學派陰陽兼重,剛?cè)岵?。這種兼顧融合的處理方法,就能得到多數(shù)人的贊同。如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禮是維護現(xiàn)有的等級制度的,禮儀制度是等級制度的規(guī)范,其作用是維持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仁”則強調(diào)愛人,以人為本,即是兼顧各階級、各階層之間的融和溝通,避免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的不安與沖突,具有相當?shù)倪M步性。而孔子就是抓到這兩個關(guān)鍵性東西,以“和為貴”作為穩(wěn)定、 發(fā)展社會的催化劑,作為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基礎(chǔ)。
二、儒家的學說,起點較高,目標明確,步驟得當。其哲學人生的四個階段,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起點就是以“仁”與“禮”不斷地完善自己,力爭成為道德上的完人。第二階段,就是處好家庭的內(nèi)部關(guān)系。處理的原則是,做父母的要慈愛,做子女的要孝順,做兄長的要友愛,做弟弟的要恭敬。家庭是小社會,只有把家庭內(nèi)部關(guān)系搞順了,搞和諧了,才能證明你有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這樣進一步就能治國、平天下。這種模式的建立,是以虞舜的 事跡為榜樣而建立的。據(jù)《史記》說,舜以孝為天下聞,而“孝為百善先”,故舜善于修身,以明德至善聞名于天下,唐堯舉舜于民間而嫁以二女。舜父昏憒而雙目失明,舜的后母狠毒而囂張,其弟象貪婪而不擇手段,舜多次遭殺身之禍而脫險,然舜終以孝敬和友愛感化了父母與弟弟,以“齊家”的完美結(jié)局,顯示了舜第二階段的成功。然后,舜作為大臣,治國有方,最終堯禪位于舜,舜以天子之位而天下大治。
但儒家的哲學人生,修齊治平的模式,并非人人都能完全做到。以夏禹為例,禹確是一個道德完善的人,為了治水,他三過家們而不入,家門都不進,他如何齊家??梢?,修身是關(guān)鍵,齊家并非是一個非有不可的環(huán)節(jié),而治國平天下的目標,亦可因人因事而異,有所調(diào)整。孟子說:“人皆可為堯舜。”主要指道德修養(yǎng),而并非指人人可以當君王當天子。
儒家的哲學人生,并非只有修齊治平一個模式,重在道德修養(yǎng),而且也關(guān)注到每個人所處的時代會有所不同。如處于盛世,則要求能做到達則兼善天下;而處于亂世,則要求能窮則獨善其身。
信奉儒家哲學人生的著名人物,大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將。如漢代的蘇武,忠貞報國,身為使節(jié)而牧羊十九年,終于榮歸故國。南宋的岳飛,抗金名將,精忠報國,寧死而不改初衷。浩然正氣的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愧是千古長存的民族英雄。
信奉儒家哲學人生的歷史名人,均以其崇高的道德精神、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感人至深。所以從總體看,儒家的哲學人生,在中國哲學人生中,始終居于正宗的地位。
大體而言,法家的哲學人生,其成功以帝王居多,諸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等。因為他們成功的路上,不可能只靠明德至善取勝,若宋太祖是靠“黃袍加身”而身居帝位的。如果講究仁與禮,歷史上就不會出現(xiàn)一個宋太祖。凡非常時期成就偉業(yè)者,必走不拘一格的道路。信奉道家的哲學人生,都是失勢、失意的天才文人,也只有他們能堅持不懈地追求精神的自由。信奉儒家哲學人生的大都是忠臣良將,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中國的哲學人生是豐富多彩的,儒家哲學人生是正宗,道、法兩家哲學人生是不可或缺的兩翼。三者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哲學人生的完整體系,具有相當明顯的中國特色。深入地研究中國儒、道、法三家的哲學人生的觀點及其代表人物,將有助于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與歷史的理解。
看了“有關(guān)中國哲學的論文”的人還看了:
2.中國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