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哲學畢業(yè)論文(2)
西方法哲學畢業(yè)論文
西方法哲學畢業(yè)論文篇二
法哲學中的公正
摘 要 本文在《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這本書的研究基礎(chǔ)上,對法哲學中的公正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從公正的內(nèi)涵、公正的分配方法兩個方面展開了論述。
關(guān)鍵詞 法哲學 公正 道德反思
作者簡介:吳凱蕾,西南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3)02-001-02
《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開篇就舉了一些人們感到左右為難的案例,例如戰(zhàn)爭中的心理后遺癥患者是否該獲得紫心勛章,颶風過后供需失衡導(dǎo)致的商人標高價是否為不道德行為,殺死一個病危者而拯救更多性命的人是否該受到法律制裁。這樣的案例,被稱為道德困境。即你無法直接區(qū)分它的對或錯,而每個人占據(jù)的角度不同,都可以為這樣的案例提供支持自我觀點的證據(jù)。而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將重新考慮我們最開始擁護的原則。而遇到新的情境,我們在各種判斷和原則之間的思考,讓一個證據(jù)來修正另一個,這個思想發(fā)生轉(zhuǎn)變的過程,就是道德反思。如何判斷這件事情的公正與否,則成為了道德反思的任務(wù),即為“在我們所作的判斷和所認同的原則之間找到一個合宜點”。進行道德反思最好的方式就是辯論。這也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它并不在一開始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辨證思維和思想對抗,來達到本書的目的。而作者所處的角度,亦如講堂上那樣,通過不斷地問問題,和不斷地引證,以及不斷地對任何觀點的反駁,引導(dǎo)讀者體會公正的含義以及提出最佳的生活方式。
一、公正
邁克爾·桑德爾這樣寫道:“要看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們所看重的東西”。所看重的東西,可以是物質(zhì)的,比如財富;也可以是非物質(zhì)的,比如機會。但它們都是人人想要的稀缺之物。如果把這些人人想要的東西,分得皆大歡喜,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yīng)得的”,那么,這就是公正。判斷司法活動是否公正,不能缺乏法理、情理及倫理的素養(yǎng),清末法律家沈家本說:“中學多處于經(jīng)驗,西學多本于學理,不明學理則經(jīng)驗者無以會其通,不學習經(jīng)驗則學理無從證其是,經(jīng)驗與學理,正兩相需也。”毋庸置疑,我們對某些具體司法活動是否公正,確實存在著似是而非或根本不當?shù)恼J識,所以造成不良效果的司法錯誤時有發(fā)生。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眼光不夠深邃、寬廣,思維不夠理性、開放,掌握的理論知識不足以適應(yīng)社會和職責需要,還往往唯上唯書人云亦云,缺乏深刻理性的真知灼見。
貪婪是一種惡,是一種不道德的存在方式,尤其是當它是人們覺察不到別人的痛苦時。它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惡,它還與公民德性相沖突。在當代政治語境中,公正意味著尊重自由和個體權(quán)利這一觀念,至少與功利主義是幸福最大化的觀念。
二、公正的分配方法
人們迄今為止想出了三種“公正的”分配辦法:第一種是功利主義的福利;第二種是自由主義的。第三種目的主義德性,或共同體主義。按桑教授的說法,這三種進路,各有側(cè)重:功利主義關(guān)注效率,認為考慮了功利就得到了公正;自由主義講究自由,覺得維護了自由就捍衛(wèi)了公正;而目的主義強調(diào)美德,斷言只有為了良善的目的才能算公正。
讀完整本書才發(fā)現(xiàn)沒有一種分配方式是盡善盡美的,如果實際走下去,每一條進路都可能通向困境。假設(shè)你是一個有軌電車的司機,駕駛的電車突然失控了,在軌道前方有五個工人,而在另一條岔道上只有一個工人。應(yīng)該怎么辦?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功利就應(yīng)該拐彎進入岔道,撞死一個人總比撞死五個人要劃算些;尊重自由就只能眼看著電車往前開撞死五個人,因為你拐彎就意味著你在選擇犧牲者,岔道上那個人的生命將被你有意地剝奪,對此顯然他不會樂意。
(一)功利主義
公正意味著是功利或者幸福最大化——為了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義哲學使之成為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基礎(chǔ)。功利主義將我們在給人類生命設(shè)定貨幣價格時所表現(xiàn)的退縮傾向,看作是一種我們應(yīng)當克服的沖動,是一種妨礙清醒思考和理性社會選擇的禁忌。
桑德爾介紹了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功利主義看起來很簡單很迷人,仔細想來不寒而栗,功利主義是一種對多數(shù)人壓迫少數(shù)人暴政的默許,它簡明且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只是“歡樂、痛苦”這個效用量度不易衡量,于是經(jīng)常造成兩難情形,單就書中所舉的例子而言,無論做與不做都是可以爭論,可以批評,可以原諒的,邊沁接受人們各種偏好,而不對價值做評判,也無視樂趣與痛苦的高下之分,將其盲目的混為一談。密爾認為快樂可以排序,但是不可以賦值,這原本也是個大進步,可惜他無法解決多種快樂與悲傷雜糅的效應(yīng)而將其束之高閣。功利主義的缺陷有:一是使公正和權(quán)利成為一種算計,而非原則。二是將所有的人類善都納入一個單一的、整齊劃一的價值衡量標準,沒有考慮其間質(zhì)的區(qū)別。
(二)自由主義
自由是最復(fù)雜的概念,任何與之沾邊的東西都沒辦法簡單起來。由于自由的復(fù)雜性,以至于同一種自由主義的內(nèi)部也分成了兩派:放任派和公平派。公正意味著尊重人們選擇的自由——人們在自由市場中所作出的實際選擇(自由至上主義者的觀點),或者是人們在平等的原初狀態(tài)中,所可能做出的假想的選擇(如平等主義者的觀點)。
在自由至上主義眼里,自由是個天條。只要不妨礙他人,我可以干任何事,可以自殺,可以積累財富,可以和同性結(jié)婚。自由市場里的喬丹靠打球一年能掙5000萬,不論收入差距多么懸殊都是公正的。公平派則不同意這個看法,他們認為自由市場中的自由不是絕對的。不平等的自由絕非公正。喬丹富可敵國也許是他的自由,但那些居住在橋墩下的窮人也是自由選擇住在那里的嗎?對于自由主義者而言,個人的利益高于道德評判。他們相信,提倡自由主義的社會可以將道德推向一個全新高度,而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自由都是值得尊重并要優(yōu)先重視的。自由至上主義認為任何企圖帶來更大的經(jīng)濟平等的嘗試,都注定具有壓迫性,并且對一個自由的社會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有意選擇為今天而活,為了當下的享樂而使用他的資產(chǎn),故意選擇一種窮困潦倒的老年生活,那么我們又有什么權(quán)利阻止他這么做呢?只有一個僅限于執(zhí)行合同、保護人們不受壓迫、偷盜和欺騙的最小政府才是正當?shù)?。任何一個更加寬泛的政府都侵犯了人們不被強迫去做某些事情的權(quán)利,因此都是不正當?shù)摹? 放任派和公平派都把權(quán)利看著是公正的重要原則。他們堅持認為,如果不征得本人的同意,沒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讓任何人干任何事。如果喬丹不同意,誰也不能打著公正的幌子拿走他一分錢,即使是征稅也不行,未經(jīng)同意的征稅就是搶劫。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這個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種根本性的自由權(quán)——用自己所擁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權(quán)利,假設(shè)我們尊重他人也有這樣做的權(quán)利。如果我們真的擁有自己的身體和生命,那就應(yīng)當由我們來決定是否出售我們的身體器官,是否為了某種目的甘愿冒什么樣的風險。如果自由至上主義的主張是對的,那么禁止達成經(jīng)同意后吃人的法律就是不正當?shù)?,是對自由?quán)利的一種侵犯。我們在自由市場中所做的選擇到底有多自由?是否有一些特定的德性和更高的善是市場所不尊重的,并且是金錢所不能購買的?基于自由的理論:認真看待權(quán)利,認為公正不僅僅是一種算計,將一些權(quán)利劃分為值得尊重的,接受人們現(xiàn)有的各種偏好。不可能僅僅通過使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選擇的自由,就形成一個公正的社會,不可避免的要產(chǎn)生各種分歧爭論。
(三)道德自律
通過《考慮你的動機》《道德的最高準則》以及《雇槍》,揭示了道德價值來源于出于義務(wù)的動機以及政治義務(wù)的源泉。康德認為我們需要高度的道德自律,核心價值是尊敬人,我們甚至無權(quán)不尊敬自己。康德的推理如下:當我們像動物一樣追求快樂或避免痛苦時,我們并不是真正地自由地行動,而是作為欲望和渴求的努力而行動。為什么呢?因為無論何時,只要我們是在追求欲望的滿足,那么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某種外在于我們的目的。我以這種方式來充饑,以那種方式來解渴。重要的是動機。當理性掌管我們的意志時,我們就不是受欲望的驅(qū)動去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都是一些慎重的行為,而且只有出于義務(wù)的動機才可以將道德價值加諸于行為,才是通往高尚品德的途徑。因偏好或自利之類的動機而行動或因同情或者利他主義而行動,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档碌牡赖吕碚?,嚴格到不允許有任何例外情況,他認為如果說謊,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也是對自己尊嚴的侵犯。但是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它陷入了“唯意志論”。‘唯意志論’的一個吸引人的觀點是普遍意愿,即不帶偏見,不帶歧視,把“人”當做“人”看待。相比之下我們作為人本身的普遍義務(wù),成員義務(wù)都是次要的。但是如果忠誠必須永遠優(yōu)先于其他特定的義務(wù),那么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區(qū)別就理應(yīng)不存在了,這種對朋友利益的特殊關(guān)照將成為一種偏見。孟德斯鳩對此進行了揭示。“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會幫助最疏遠的陌生人,就想幫助他的朋友一樣,那么如果人們是完全高尚的,他們就不會有朋友”,“不過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社會,人們是如此的有道德,以至于他們沒有朋友,而只是剩下對所有人都友好的傾向。”問題不僅僅是這樣一個世界是難以實現(xiàn)的,是不現(xiàn)實的,更深層的一個問題是:這樣一個世界將難以被當成一個人類世界。
邊沁認為感性主宰我們的行為,而康德主張理性,生活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類似邊沁所描繪的,感性的偏好與成癮性控制人生活的案例,卻從未見過康德描繪的絕對理性的場合,康德做的最好的一點是成功建立了一個完善,可以自圓其說的體系,對上述所有問題都可以解答,他把幫助他人的動機與義務(wù)的動機區(qū)分開來,在他眼中只有內(nèi)心道德感逼迫自己在無外力壓迫的情況下做不情愿的有益他人的事情才算得上道德,這實在太苛刻了。
羅爾斯認為根據(jù)出生的偶然性來分配收入財富機會和權(quán)力是不公平的,他心目中理想的社會制度是將這些完全平均化,那么,可想而知,具有天賦優(yōu)勢的人將占盡便宜,所以有人將羅爾斯言論增強到“一種均等”此時能力都被拉低到同一層次,但這無疑是癡人說夢,天賦能力方面眾多,難以量化,就算可以量化,如何降低到大家均等的標準?大家均等的標準必然是社會各個方面的最低標準,因為肯定沒有可以提升能力的設(shè)備,如果有,早就天下無憂,所以只能將大家的能力都降低到社會最低值才能達到完全的等同,此時,這樣的社會還哪有一點值得生存值得依戀的地方。
在這本書中,桑德爾的重點在于介紹,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他沒有自己的觀點——他其實走的是“第三條進路”。他說,“我們不可能僅僅通過使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選擇自由,就能形成一個公正的社會”。公正必然涉及“培養(yǎng)德性和推理共同善”。也就是說,當他是失控電車的司機的話,他既不會根據(jù)人數(shù)的多少,也不會根據(jù)他們是否意愿,而是考慮,我這樣做會道德的嗎?也正是出于促進美德的緣故,桑德爾對公正的定義作了這樣的補充:公正不僅包括正當?shù)胤峙涫挛?,它還包括正當?shù)卦u價事物。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桑德爾著.朱慧玲譯.公正該如何做是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方工.何為公正需慎思.人民檢察.2012.
[3]季衛(wèi)東.怎樣保持司法公正.文匯報.2010.
看了“西方法哲學畢業(yè)論文”的人還看了:
1.西方法哲學論文
3.西方哲學論文
5.西方哲學論文
6.西方哲學的論文
7.西方哲學康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