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國學知識 > 哲學 > 關于哲學小論文(2)

關于哲學小論文(2)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關于哲學小論文

  關于哲學小論文篇二

  翻譯哲學:哲學的分支學科

  “翻譯哲學”這一概念產生在20世紀后期翻譯研究與哲學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中,但哲學和翻譯研究界對其卻是各有不同釋義,甚至還有不少反對的觀點,指責其是一種庸俗的概念。本文在梳理中西哲學和翻譯研究史中相關“翻譯哲學”概念的論述基礎上,通過比較和分析不同時期中西翻譯哲學概念的內涵差異,指出翻譯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我們應從哲學的角度定義翻譯哲學。翻譯哲學是論述翻譯中出現的哲學問題,從哲學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上對翻譯進行考察,追問翻譯和翻譯所涉的意義與語言的本質等問題。

  [關鍵詞]翻譯哲學;哲學;哲學分支學科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1)02-0061-05

  喻鋒平(1975—),男,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江西南昌 330022)

  本文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度項目“譯學研究范式轉換的辯證思考”(項目編號:YY1012)的階段性成果。

  在哲學和翻譯研究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中,“翻譯哲學”概念也開始出現在哲學和翻譯研究領域。盡管這一概念早已產生,但“翻譯哲學”卻始終沒有像哲學中的“教育哲學”、“政治哲學”或翻譯研究領域中的“翻譯學”、“文化轉向”等為人們所認可和接受,反而曾一度被指責為是一種庸俗的概念,處在一種尷尬狀態(tài),即使偶爾出現在一些研究者的論述中,但著墨不多,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本文試圖在梳理中西哲學和翻譯研究史中相關“翻譯哲學”概念的論述基礎上,通過比較和分析不同時期中西翻譯哲學概念的內涵差異,從哲學的角度對翻譯哲學概念進行辨析,說明翻譯哲學的性質和學科上的歸屬,從而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翻譯研究中的哲學觀和哲學中的翻譯觀。

  一、 中西翻譯哲學概念綜述

  二、

  雖然中國古代先哲的一些觀點和論述成為中國一些翻譯家借鑒的理論來源,但并沒有直接稱作“翻譯哲學”的說法。和哲學這一詞出現在晚清相比,翻譯哲學在中國文獻中的出現時間更晚。國內最早的“翻譯哲學”概念是由范守義在1985年提出[1],但他并沒有做出詳細解釋,而是綜述五十年來譯界對翻譯標準、方法和風格問題的諸家見解,即“翻譯哲學”實質上等同于“翻譯理論”或“翻譯觀”。這種模糊的態(tài)度,不久又在許淵沖的論述中出現。1987年,他在講座中直接指出,“其實,我所說的翻譯哲學就是翻譯理論。‘認識論’只是談論我對翻譯的認識;‘目的論’只是談論翻譯的目的;‘方法論’只是談論翻譯的方法”[2](P79)。

  國內第一次對“翻譯哲學”概念做出理論化的解釋的是張澤乾先生。他說:“在結構上,翻譯學包括翻譯哲學、翻譯理論、翻譯史、翻譯技術科學和翻譯實踐五個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組成部分;翻譯哲學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論與認識論(物質觀、運動觀和時空觀)以及現代系統(tǒng)科學的系統(tǒng)觀與方法論,它們是翻譯學的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翻譯理論是翻譯科學的核心,在翻譯哲學、翻譯實踐間起著承上啟下的貫通作用。”[3]張今也認為:“研究一般翻譯和文學翻譯所遵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翻譯哲學。翻譯哲學是翻譯理論研究的指導思想。”[4]P17兩人不約而同地把翻譯哲學定義為翻譯活動中所遵循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并將之與翻譯理論區(qū)別開來。

  十年后,黃忠廉受柯飛《關于翻譯的哲學思考》一文啟發(fā),認為“翻譯哲學是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了的翻譯觀。……翻譯觀提供了怎樣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翻譯問題)的一般指導原則,這就是翻譯的方法論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翻譯哲學是翻譯觀和翻譯方法論統(tǒng)一于其中的一個理論體系。”[5]

  哲學家討論翻譯問題相比翻譯家借鑒哲學理論研究翻譯的要少,直接論述“翻譯哲學”這一概念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劉邦凡從哲學研究的角度批判黃忠廉先生的“翻譯哲學”定義,認為“黃先生的提法盡管有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可取成份,但我們認為較為籠統(tǒng)而粗糙,或多或少有模擬馬列哲學對哲學定義的跡象。”在他看來,“翻譯哲學不是簡單的翻譯加上哲學,翻譯哲學有兩個研究對象:一是翻譯,二是翻譯理論。”從哲學的角度來定義翻譯哲學就是“關于翻譯和翻譯理論的精深分析及其總的一般看法”。“翻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譯者思維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問題,其根本任務是確立譯者思維與文本、譯者與原文之間的關系。”[6]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無論是翻譯界的黃忠廉先生還是哲學研究的劉邦凡先生,在發(fā)表各自對“翻譯哲學”的定義后,都沒有再次對翻譯哲學發(fā)表過新的更深的見解。直到六年后,哲學界的李河、單繼剛,譯界著名學者楊自儉才從各自研究的視閾對“翻譯哲學”提出新的看法。楊自儉站在翻譯學學科建設的高度,進一步深化了以前翻譯研究者對翻譯哲學的定義,認為“翻譯哲學是用哲學思想研究人類翻譯活動本質屬性的翻譯學的最高理論層面,它從社會發(fā)展和精神家園建設這兩個方面的需求思考翻譯學的建設和走向問題。具體來說,翻譯哲學就是關于翻譯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和方法論的學問。”①

  與翻譯研究者贊成翻譯哲學概念的看法不同,李河批評學術研究中的“庸俗態(tài)度”,批評“一些對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與‘庸俗化’之區(qū)別缺乏恰當意識的人喜歡給隨便什么話題加上哲學包裝”,產生所謂的“吃飯的哲學、企業(yè)哲學”等近乎偽哲學的說法。因此,他“堅決拒絕使用所謂‘翻譯哲學’或‘翻譯學’這類花邊式的標簽,因為這種庸俗的命名方式會從一開始就遮蔽‘翻譯’與‘哲學’的真正問題關聯。”[7]同樣是從事哲學研究的單繼剛則認為,在翻譯何以是個哲學的話題的追問中,李河教授的擔心不無道理。但若從研究的方式、角度和層次來區(qū)分,“既然哲學和具體科學的對象無所不包,而對這些對象的研究又分為哲學和具體科學的方式、角度和層次,那我們就應該承認,既存在翻譯哲學,也存在翻譯學。前者是對翻譯的哲學方式、角度和層次的研究,后者是對翻譯的具體科學方式、角度和層次的研究。”考慮到“名”和“實”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生成的關系,既能一“名”多“實”,也可以一“實”多“名”,因此“我們可以用‘翻譯哲學’這個‘名’來指‘從哲學角度對翻譯話題進行的研究’這個‘實’。”“模仿康德對批判哲學的界定方式和伽達默爾對哲學解釋學的界定方式,我們大概可以說,翻譯哲學追問的是‘翻譯何以可能’的問題,研究的是翻譯的條件和限度。”[8]

  與中國翻譯研究領域相比,西方譯界很難找到“翻譯哲學”這樣的說法。筆者以translation philosophy和the philosophy of translation為關鍵詞在互聯網

  上通過谷歌搜索,直接關聯的詞條很少。而搜索國家圖書館以及施普林格(Springer-Verlag)電子期刊,都找不到以translation philosophy為主題的文獻。國外直接使用translation phi-losophy這一名稱的是圣經研究組織網站上,圣經英語標準譯本 (ESV)所遵循的翻譯原則(translation philosophy)基本上是直譯,它盡可能尋求得到原始文本的精確詞義和每一圣經作者的個人風格,著重于“詞與詞”的對應,尋求原始文本的透明度,讓讀者盡可能地看到原始文本的結構和意義。而其他一些版本的圣經翻譯則是采用“意譯”(thought-for-thought)的翻譯方法。此外,“translation philosophy”有時也直接出現在一些翻譯公司或組織的網站上,但從其隨后的內容上來看,與上述圣經翻譯組織對該概念的理解基本相同,即“translation philosophy”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遵循的原則或所使用的翻譯策略方法。顯然這些出處的“translation philosophy”并不是我們理解的翻譯哲學,而是指翻譯原則或方法。

  那這樣看來,真如劉邦凡先生所說,“翻譯哲學不是舶來品,而是一個地道的中國貨”嗎?這似乎與西方哲學龐大的體系和強大的影響力不相符合。若撇開這一名稱本身,而從翻譯和哲學的關系,即翻譯研究中的哲學和哲學視閾中的翻譯問題來考察西方哲學和翻譯研究領域,那么相關論述就可謂是汗牛充棟了。很多西方大哲學家都談論過翻譯的問題,試舉幾例:

  “翻譯過程本質上包含了人類理解世界和社會交往的全部秘密。翻譯是隱含的預期、從整體上預先把握意義以及如此被預先把握之物的明白確立這三者的不可分的確立。(伽達默爾)

  哲學的原點是翻譯或可譯性論題。(德里達)

  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是一種語言游戲。(維特根斯坦)

  翻譯的不確定性。(奎因)

  與哲學家論翻譯相比,西方翻譯研究者論述哲學和翻譯問題的系統(tǒng)研究和分析相對少很多。據朱湘軍研究,到2003年止,國外僅有Trans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A. Benjamin, 1989),Meaning and Translation: Philosophy and Linguistics Approaches(F. Guenther,1978)等少數幾本全面探討哲學與翻譯關系的專著,以及談論某種哲學思潮對翻譯的影響的散論,如G. StEiner論述The Hermeneutic Motion(After Babel,1975),Gentzler對Deconstruction的解釋等(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1993)。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相關論著還應包括論文集Translation: Literary,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1984)和Anthony Pym(2007)的重要論文Phi-losophy and Translation。Pym可以說是西方綜合研究翻譯和哲學關系的集大成者。雖然他沒有提出翻譯哲學的說法,但他全面考察了翻譯和西方哲學相互影響的歷史,指出哲學理論和翻譯研究的相互關系分為三種:翻譯作為哲學研究的例證、哲學作為翻譯理論化的權威、哲學理論的翻譯。但在目前翻譯研究哲學途徑中卻存在胡亂挪用、濫用哲學話語的現象。有的翻譯研究人員為增強理論的權威性,常不必要地羅列一些哲學家的名字和觀點,而不管這些哲學家的真實意圖。因此在哲學和翻譯研究領域還需要進一步對話和溝通,翻譯研究者應該更多地關注譯者的翻譯實踐和理論,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9]

  二、比較與思考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中西在“翻譯哲學”概念的探討上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特征,最為突出的就是“翻譯哲學”概念確如劉邦凡所說,是個地道的中國學術用語。并且,國內哲學家和翻譯研究者都試圖對該概念定義,表現出與傳統(tǒng)學術研究印象式評點不同的方式,有很強的理論意識。但在定義的方式上,哲人和譯家又存在明顯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國內翻譯研究者對哲學概念的定義都無一例外是借鑒或模擬某一哲學觀的定義方式,把“翻譯哲學”定義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方式的定義顯得空泛,內涵很少,就如我們說哲學是系統(tǒng)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樣,既沒錯誤也無法驗證,也反映了翻譯研究者在哲學思維方面的不足。另外,不少翻譯研究者給出的定義都把“翻譯理論”和“翻譯哲學”混淆在一起,這好比把“理論”等同于“哲學”,其錯誤也是不言自明的。

  哲學研究者則沒有簡單套用某種哲學的定義模式,而是從哲學的角度透視翻譯問題,嘗試對翻譯哲學的研究對象、方式、角度、層次以及與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定義翻譯哲學概念時能認識到“名”與“實”可能是不一致的。

  西方哲學和翻譯界并沒有翻譯哲學的概念定義,但卻有眾多的哲學家談論翻譯話題。若從哲學和翻譯的關系來比較,同樣可以發(fā)現中西在研究內容和方式上的異同。

  從哲學的角度進行翻譯研究這一向度上,中西都有大量的借鑒某個哲學理論說明翻譯現象的案例,這也是哲學進入翻譯視野最常見的一種途徑,其源頭都可追溯到古代的先賢。如西方的哲羅姆、賀拉斯,中國的老子的哲學思想都成為后期翻譯研究中尋求權威支持的源流。近現代時期,中西翻譯研究中借鑒最多的則是西方的語言哲學,如索緒爾的結構主義理論、洪堡的語言世界觀,以及解構主義、闡釋學等等。有的則是專門論述某個哲學家的翻譯思想,如劉介民《德里達翻譯哲學的解構傾向》、仲偉合《翻譯就是征服——尼采的翻譯哲學》、李德超《翻譯理論的哲學探索:奎因論翻譯的不確定性》。還有研究者從哲學的層面追問翻譯的問題,思考翻譯研究的哲學途徑。如上文提到的F. Guenther(1978)和 (1984),以及Anthony Pym最近的論述On Empiricism and Bad Philosophy in Translation Studies(2009);國內潘文國《譯學研究的哲學思考》;柯飛《關于翻譯的哲學思考》;張柏然《當下翻譯理論研究的兩個向度》等等。

  在翻譯作為哲學研究案例這一向度上,中西研究者都一致注意到“翻譯不在傳統(tǒng)西方哲學話語中”。 Pym指出在古希臘羅馬哲學話語中幾乎找不到“翻譯”的概念。歐洲從希臘文化中獲取哲學思想,從希伯來文化中得到宗教理論,可以說歐洲文化完全是建立在翻譯的基礎上,但卻竭力掩飾這種翻譯的起源,有著深厚的種族中心主義意識。因此,翻譯在哲學領域中的寂靜現象應在翻譯的外部尋求解釋。原因之一是來自政治上的打壓。哲學家并不是常常處于權力的上風,而在西方歷史上新思想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這可以解釋為什么西方大量哲學著作的翻譯都是匿名的,許多譯本都找不到原本。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由于古代西方的語言神學等級觀。最上層的是神的語言如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希臘語等;中間的是啟蒙的語言,主要指拉丁語;然后才是最底層的世俗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等。那時的翻譯都是單向性的,把神圣的語言文本轉換成世俗的劣等語言文本,啟迪世俗的人。因此在人們眼里,不僅翻譯是低劣的行為,譯者同樣也是低人一等,更不說要對翻譯進行理論化的思考。[9]

  朱湘軍同樣認為“翻譯一直被放在哲學的視角之外”,有其內因和外因,即譯者的卑微地位和外在的文化政治上的掠奪和征服思想,導致翻譯中對原作的“一筆勾銷”,甚至直接署名來占有。“這種翻譯導致西方思想成了無本之木”(海德格爾)。只有當人們意識到世俗

  語言的重要性,重新評價世俗語言時,翻譯才真正成為人們嚴肅思考的對象。“翻譯的真正興起是在文藝復興,從哲學的視角對翻譯的評頭論足也即從那時開始。” [10]

  當前翻譯研究中,眾多研究者關注的重點是第一種向度,即從哲學中尋求權威支持,服務于翻譯研究,而思考翻譯和翻譯研究對哲學等領域的影響這一向度上的研究卻不多??梢哉f,Pym對翻譯和哲學關系的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的郝林也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提醒研究者要“等量齊觀的重視從翻譯的方面探討‘神學、哲學、美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的‘前提、可能性和局限性等問題’”。翻譯作為一個哲學問題,“對于20世紀西方聲勢浩大的形而上學大批判運動產生啟示意義和推動作用”[11]。而這一向度的研究也同樣給我們審視翻譯哲學概念以啟迪,翻譯能成為一個哲學問題,翻譯哲學應該從哲學的角度來定義。

  三、概念辨析

  以上論述已經很明確地指出,翻譯 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這個意義上如要領悟“翻譯哲學”概念的內涵,就應把它作為哲學來討論。因此我們必須先要了解哲學的定義。現實情況是,盡管哲學歷史悠久,但如要對哲學概念進行規(guī)定,“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至今尚未有終極的答案。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以哲學命名的著作,各種詞典里也有不少解釋哲學的條目出現,比如,Philosophia(哲學)按其希臘語本義而言,是指愛智慧、追求真理。漢語中,“哲”的基本含義是“明智、明理、明道”,彰顯被遮蔽的智、理和道,哲與學兩個詞合在一起即是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形式顯明出來。這表明哲學是對本源意義上的真理、共性、道的追求活動,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和探索。黑格爾認為:“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而對于康德來說,哲學是一種理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知識系統(tǒng)。“哲學只是一種可能科學的觀念,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努力接近它。我們所說的不是哲學本身,而是如何進行哲學思考。”[12](P750)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毛澤東則認為這樣是方法論,關于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關鍵。

  但這些都僅僅是哲學歷史中某家某派對哲學的見解,不可能以一種哲學思想代替全部哲學,因為真正的哲學問題不僅沒有終極的答案,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哲學就表現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人們面對共同的哲學問題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因而這種多樣的概念界定不影響我們在今后進一步提出各種新的答案,回答“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同理,我們也可以對“翻譯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嘗試給出自己的解釋。

  我們認為,“翻譯哲學”同“ 教育哲學”、“ 政治哲學”、“ 藝術哲學”等一樣,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論述翻譯中出現的哲學問題,從哲學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上對翻譯及翻譯研究進行考察,追問翻譯和翻譯所涉及的意義與 語言的本質。

  盡管這樣表述翻譯哲學的內涵依然不能也不可能是一種終極的回答,但至少我們可以解釋清楚,翻譯哲學在學科歸屬上,是屬于哲學的領域,這不同于翻譯研究中的從 經驗 實踐中 總結出來的翻譯理論,也不同于哲學途徑的翻譯研究。翻譯實踐、翻譯研究需要哲學指導,甚至翻譯教學也需要哲學來提供方法論的指導,但這都不能叫做“翻譯哲學”,因為關于翻譯的哲學思考究其本質只是思考著操持某種哲學理論與評價翻譯及其理論而已。

  其次,翻譯哲學的研究對象既是一切翻譯活動本身,還包括從翻譯實踐的經驗歸納得出的翻譯理論。與翻譯研究中的理論訴求不同,翻譯哲學可以說是通過追問經驗何以可能而進行的形而上的思考,是經驗的經驗,按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就是“思想思想”,其所得即是“純粹的思”。

  最后,翻譯哲學考察翻譯及理論研究,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考察,是從翻譯的角度對世界本真、終極真理的一種追問。通過在哲學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層面認識界定翻譯,我們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主體的人自身,獲得心靈的慰藉。追問本質,不斷反思是哲學的特征,也是翻譯哲學的特征。這也使翻譯學和翻譯哲學從本質上區(qū)分開來,正如政治學關注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并成立更加關心;藝術向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藝術哲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雖然翻譯學也需要以某一哲學或哲學觀為其建構的理論基礎,但作為具體科學的翻譯學只是翻譯哲學研究的基礎,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 發(fā)展,而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更深層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翻譯哲學作為不算新的新概念,已經伴隨著哲學和翻譯研究兩大學科的相互影響而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翻譯研究者的注意,哲學對翻譯的本體性的追問正在擴大著它在翻譯領域的影響范圍,畢竟思想和 文化是沒有地理界限的。我們也希望國內對翻譯哲學的探討能“走向世界,使翻譯哲學國際化”[6]。如確要給翻譯哲學找個相對應的英文詞語,我們建議用The Philosophy of Trans-lation,理由是翻譯哲學屬于哲學領域,用英文的介詞of可以說明這種分類關系,不用Translation Philosophy是為了避免與 英語標準版圣經翻譯者提倡的“翻譯原則”(Translation Philosophy)相混淆,而不用Translational Phi-losophy則是要區(qū)分“翻譯哲學”和“翻譯的哲學”,后者給人以只局限于談論翻譯或翻譯的方法的嫌疑。

  注釋:

 ?、僬?006年4月20日楊自檢在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座摘要。

  [參考文獻]

  [1]范守義.關于翻譯哲學的斷想:論翻譯界五十年(1894—1948)之爭[J].外交評論, 1985,(4).

  [2]許淵沖.翻譯的哲學[A]. 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3]張澤乾.現代系統(tǒng)科學與翻譯學[J].外語研究, 1987,(3).

  [4] 張今.文學翻譯原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7.

  [5]黃忠廉.翻譯哲學及其他——讀“關于翻譯的哲學思考”[J].外語研究, 1998,(1).

  [6]劉邦凡.試論翻譯哲學[J].探索, 1999,(6).

  [7]李河.巴別塔的重建與解構——解釋學視野中的翻譯問題[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5.

  [8]單繼剛.翻譯的哲學方面[M].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9]Pym, Anthony. Philosophy and Translation[A]. in Kuhiwczak, P & Littau, K. eds.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7..

  [10]朱湘軍.客體到主體西方翻譯研究的哲學之路[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 論文, 2006.

  [11]郝林.翻譯與形而上學批判:在西方哲學的轉折點上[J].外國語, 2009,(5).

  [12]布寧,余紀元.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關于哲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哲學的小論文

2.關于哲學的期末小論文

3.關于哲學的小論文(2)

4.哲學的論文范文

5.關于哲學的論文

6.有關哲學類論文

244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