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制度論文(2)
古代歷史制度論文
古代歷史制度論文篇二
我國古代會計制度的發(fā)展歷史
【摘要】本文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會計從史前到清代經過幾千萬年,會計的起源,發(fā)展,興盛與衰弱,展現(xiàn)了會計發(fā)展過程的艱辛與進步。目的是讓我們了解我們所學的專業(yè)――會計的歷史,讓我們從源頭去了解這門學科,從而更加熱愛這門學科。
【關鍵詞】會計;古代;制度;發(fā)展歷程
我國會計制度源遠流長,在古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原始記錄計量到單式簿記再到復式簿記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的沿革過程。
1 起源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和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問題凸現(xiàn),“計數(shù)”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人們逐漸形成數(shù)量觀念,并嘗試著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xiàn)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shù)量關系。由實物記事、繪畫記事、結繩記事、刻契記事等方式所體現(xiàn)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基本代表著同時期的“會計”行為。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tài),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
奴隸社會形成了最早的會計制度。中國有關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最早出現(xiàn)于商朝的甲骨文;而“會計”稱號的命名、會計的職稱則均起源于西周,其含義是通過日積、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終的總合核算,達到正確考核王朝財政經濟收支的目的。西周前后,我國初步形成會計工作組織系統(tǒng)。當時已形成文字敘述式的“單式記賬法”。
2 發(fā)展
春秋以至秦漢,在會計原則、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發(fā)展??鬃犹岢隽酥袊钤绲臅嬙瓌t:“會計當而已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準確,要求會計的收付存平衡正確無誤。它與目前的“客觀性”原則相似。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經》,其中包含“會計”方面的內容,如在會計簿書真實性和保管方面,規(guī)定會計簿書如果丟失、錯訛,與被盜數(shù)額同罪;在度量衡方面,規(guī)定度量衡不準者,按情況不同實行杖打等處罰。
秦漢時期,中國建立起另一種形式的“單式記賬法”,即以“入、出”為會計記錄符號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方法。它以“入-出=余”作為結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結算法”。西漢時采用的由郡國向朝廷呈報財務收支簿――“上計簿”可視為“會計報告”的濫觴。南北朝�期,蘇綽創(chuàng)造“朱出墨入記賬法”,規(guī)定以紅記出、以墨記入。
秦王朝一直在法制建立中重視確立財計方面的規(guī)范,并十分具體地涉及到會計方面的內容。它從經濟集權出發(fā),在財計規(guī)范建立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秦律體現(xiàn)了以具體而嚴格的規(guī)范對財計實行分環(huán)節(jié)控制。秦律是中國財計法律制度史上的光輝的一頁。
3 興盛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高峰,經濟的繁榮為會計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唐代繼續(xù)實行前代的計帳戶籍制度,所謂計帳,就是根據(jù)戶籍資料和國家規(guī)定的收入項目,歸類計算,是一種具有預算性質的會計賬目,是檢查和落實財政和賦役項目情況的基礎措施。
唐代會計的另一個突破就是《長行旨條》的頒布,這是我國財政史上最早的財政預算制度,同時也是中式會計史上最早的全國統(tǒng)一會計科目。著名的“四柱結算法”也在唐代中后期得以確立。這里的“四柱”指:“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余)。“四柱結算法”是在“三柱結算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相對于三柱的好處在于,劃清了本期收入和上期余額的界限,克服了三柱的片面性。
唐朝的《元和國計簿》是我國第一部財計著作,分析了唐朝的財政經濟狀況,由史官李吉普所寫。
宋代,經濟更為繁榮,中式會計在機構設置、賬簿的組織、結算方式的改進方面都比前朝有所改進。宋朝在中央設“三司”,管理國家財政大權。神宗設立三司會計司,總考天下財賦入出,會計核算事務。全國自下而上逐級匯總核算上報,有會計司統(tǒng)一進行勾考。會計司是我國政府機構首次以會計命名,也是會計作為獨立部門存在的第一次嘗試。
宋代的會計賬簿的設置已有“草帳”、流水日記賬、總賬之分。草帳是一種按時間登記各類經濟事項的底本;流水日記賬,則是分類按時間登記各類財務收支情況的賬簿,反映某一方面的經濟業(yè)務;總賬是在各流水日記賬的基礎上,按國家規(guī)定的收支項目歸類匯總的賬簿。
4 衰弱
元代承襲舊制,在會計方面無大發(fā)展。
至明代,政府重會計報表,要求按舊管、新收、開除和實在四柱編報,報表逐級匯總上報,國家對報表有統(tǒng)一的編報格式和上報日期。明代代表性會計著作是《萬歷會計錄》,按舊額、見額、歲入、歲出匯錄了人戶、田糧、軍餉、俸祿及各種稅收和交通運輸?shù)冉y(tǒng)計資料,突出了財政收支項目的對比關系,便于分析研究。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此帳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據(jù)唐宋以來“四柱結算法”原理設計出的一種適合于民間商業(yè)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繳、存、該四大類。“進”指全部收入,“繳”指全部支出,“存”指資產并包括債權,“該”指負債并包括業(yè)主投資,四者的關系是:該十進=存十繳,或進一繳=存一該。也就是說,結帳時“進”大于“繳”或“存”大于“該”即為贏利。這種雙軌計算盈虧,并檢查賬目平衡關系的會計方法被形象地稱為“合龍門”,“龍門賬”因此而得名。它的誕生標志著中式簿記由單式記帳向復式記賬的轉變。清代在“龍門帳”的基礎上設計發(fā)明了“四腳賬法”。四腳賬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復式記賬方法,其特點是:注重經濟業(yè)務的收方和付方的賬務處理,不論現(xiàn)金收付事項或非現(xiàn)金收付事項都在賬簿上記錄兩筆,即記入“來賬”,又記入“去賬”,而且來賬和去賬所記金額必須相等,否則說明有誤。這種賬法的基本原理已與西式復式記賬法相同。
清末,隨著西式會計的引入,中式會計趨于衰落。
看了“古代歷史制度論文”的人還看了:
5.民主制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