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于治學心得體會
論語關于治學心得體會
孔子的治學精神,是重要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學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關于治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論語關于治學心得體會篇一
幾經周折,終于就要回國,接過老爸的衣缽,成為一個教書匠了。有點激動,也有點緊張。激動的原因自不必說。而擔心的就是這傳道,授業(yè)和解惑的工作有想象的那么輕松嗎?
牛頓曾經說過,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牛人如頓者都需要靠山,我等上路新手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我仰望著教育界的巨人:孔子。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他的弟子中。有學富五車的顏回,有商界巨子子貢,有政壇翹楚子路,子夏等。其弟子遍布各行各業(yè), 桃李滿天下也。本文盡我所能把他關于教育和治學方面的論述從《論語》中歸納出來,并加適當點評。
1。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管學生的貴賤貧富,只要肯學習,他都會收為弟子,誨人不倦。當然了,學費是要交的,那不過是十條干肉而已。也有人說,“十條干肉”只有士大夫階層以上的人家才能拿的出來,因而他的有教無類其實也是“教不下士大夫”。現在很難考證當時的社會情況,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就是極端貧困的??鬃訉︻伝氐脑u價是:“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因材施教。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子路問“是不是有什么新見解就應該立即付諸行動?”孔子說“你應該先征詢你父母兄弟的意見”。另外一個學生冉有問了相同的問題,孔子卻說“對你來說就應該立即行動。”孔子進一步解釋道:子路膽大冒進,所以他需要約束;冉有比較膽小退縮,所以我就給他更多鼓勵。人各有短長,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長補短而達到最佳的效果。
3。啟發(fā)式教育。
孔子教育學生,并不提倡一味地灌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愿意是:教導學生的時候,不到他竭盡全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我不會去點撥他;不到他竭盡全力想表達清楚而不得,我不會啟發(fā)他。學習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這就是孔子典型的啟發(fā)式教育思想。這種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長于獨立思考,能夠獨當一面。在獨立面對困難時,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不過他說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顯得不夠有耐心,不必效仿。
4。溫故而知新。
孔子非常強調“溫故”(復習)?!墩撜Z》的開篇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說孔子把學習新的東西并即時加以復習作為一件很享受的事。他的弟子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他把自省當作是每天必須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與此相反,快節(jié)奏的現代人似乎也習慣了求多求快的快餐式生活。研究生一學期要上7-8門課,不管和專業(yè)有沒有關系,囫圇吞棗。同學們的大部分時間都疲于應付風馬牛不相及的課程而沒有時間對所學內容進行即時的復習和消化。即時復習總結也是科學研究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就是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要做到學習和思考的結合。在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已經可以從包羅萬象的媒介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觀念。我們缺乏的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以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精神。
6。實事求是。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打腫臉充胖子是不行的。雖然有些人靠大吹大擂得到暫時的好處。路遙知馬力,這些人遲早會露餡的。實事求是才是治學,為政,做人之道。
7。學以致用。
那么孔子是不是就提倡讀死書呢?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首,卻不能處理政事;到其他國家當使節(jié),卻不能獨當一面,學的再多,有什么用處呢?看來,孔子并不喜歡滿腹經綸,紙上談兵之徒。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8。表達能力和基礎知識同等重要: 文質彬彬。
“文質彬彬”出自《論語》第六篇第18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意為:質地勝過文采,就顯得粗糙,文采勝過質地,就顯得浮夸。文采和質地都出色,才是真正的君子。對于科學研究人員來說,質地相當于所掌握的本專業(yè)基礎知識,文采則相當于表達能力,兩者兼?zhèn)洌潘愫玫难芯咳藛T。在培養(yǎng)表達能力這方面,西方的教育無疑比亞洲的教育要成功得多。在美國,學生從很小就被鼓勵公開表達個人的意見。在研究生階段,每周都有研究生研討會,每周由1-2名學生公開演講匯報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時,美國有很多閱讀性質的課程。每堂課由1-2名學生介紹一些主要的參考文獻,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學生了解了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同時也鍛煉了用自己的語言傳達專業(yè)知識的能力以便于同其他研究人員進行交流的能力。研究人員的交流能力在現今是尤其重要。當然,孔子也并不喜歡夸夸其談之徒。敏于行而慎于言才是他所提倡的“文”。
9。承前啟后。
孔子并不鼓勵學生閉門造車。他曾經說過:“不踐跡,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踩著前人的足跡前進,學問,道德等就不可能達到精深的程度。他還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所以還是要多多學習前人的經驗,踩在巨人的肩上才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要在某個領域取得突破,就必須閱讀大量的文獻,從而可以了解前人所取得的成就,所經歷的挫折以及所提出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這句話是孔子學生子夏說的,意思是廣博地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但同時也要有追求的中心;要多象別人請教,但是不要脫離實際地空想,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思考。中國的學生,是知識面是比較廣博的,但卻缺乏明確的研究方向。很少和別人交流,思考問題太現實而沒遠見。所謂“博學而無志,怯問而井思”。
11。兼容并包。
孔子雖然名貫天下,他卻是心胸開闊,兼容并包。而不象當今的眾多學霸?!墩撜Z》中有這樣的論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主觀臆斷,不要絕對肯定,不要固執(zhí)己見,不會惟我獨尊。他還講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rdquo;,“勿因人廢言,不因言舉人”。大家要都能做到這樣,學術界就不會有學霸,社會上不會有極端勢力,世界上也會少多少戰(zhàn)爭。
12。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了解你的研究領域還不夠,你必須喜歡它;喜歡它還不夠,你必須把他當作一種享受。要喜歡到什么程度呢?“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樣的癡迷當然有點夸張。作為一個學者,光知道你的研究領域是不夠的,你必須喜歡它,只有這樣,你才會把工作當成是一種享受。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你的創(chuàng)造力。
13。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就是說,不要擔心沒有合適的崗位,應該擔心自己能不能勝任。不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被別人關注的人。如今學生就業(yè)困難,這句話應該是他們的座右銘。
14。與時俱進。
孔子曾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就是說學習就象趕路一樣,唯恐追不上。而且還擔心學到的會丟掉。時代的步伐就像河流一樣,不舍晝夜地流逝。如果我們沒有孔子這樣與時俱進的緊迫感,失去的就永遠追不回來了。
15。全面教育。
孔子雖然在對待禮儀方面過于迂腐。但是在教育上還是很開明的。他并不主張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應該全面發(fā)展。他曾經說過:“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樣只有固定單一的用途,而是應該廣博多聞,要“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就是說,要有志于真理的追求,把握住道德底線,行為合乎“仁義”,學習技藝娛樂活動。古時的“藝”指的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寫字,算術??鬃颖救藢σ魳肥呛苡醒芯康?,他也是彈琴高手。當然和我們現在的孩子相比,孔子的那點課外活動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
16. 學無止境。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就是說: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容易被人愚弄;喜好玩小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就是容易放蕩不羈;堅信誠信卻不喜好學習,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做事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則說話尖刻刺人;做事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就容易搗亂闖禍;意志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我掂起腳尖,卻難望孔子之項背,更何況站到他的肩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以此文和同學們共勉!
論語關于治學心得體會篇二
近來閱讀《論語》,感到受益頗深?,F從中選出我感觸最深的,加上自己的些許感悟,整理成文,以資借鑒。我的學識尚淺,不免有見解不深或有誤之處,還望師友不吝賜教。行文在摘引處大多摘錄詳備,而沒有仔細斟酌取舍,一則考慮便于以后溫故知新,二是便于師友指正訛誤,非敢偷懶。譯文部分依照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稍有改動。我將它們分為修身治學、處事交友、孝悌諸篇,以求明朗,下面一一述說。
修身治學篇
《論語》開篇即論及修身治學,至理名言不勝枚舉,歷久彌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第一)學習知識、而且經常實踐與鞏固它,確是人生一大樂事,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更是樂趣橫生!《論語》中最長的一節(jié)或許就是《先進篇》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了,它正是孔子與學生交流場面的一個生動的描寫。聯想到國外,回想起初中所學《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那些文學巨匠們思想激烈碰撞,迸發(fā)新知的交流真讓人羨慕,以至于身欲往之。
身處大學已兩年,身邊學習奮進者著實可敬,日漸墮落者卻也可惜。真如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篇第七)品德不培養(yǎng);學問不講習;聽到義在那里,卻不能親身赴之;有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擔憂啊!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衛(wèi)靈公篇十五)《論語》中還記載有“宰予晝寢”一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公治長篇第五)
宰予在白天睡覺??鬃诱f:“腐爛的木頭雕刻不得,糞土似的墻粉刷不得;對于宰予么,不值得責備呀。”又說;“最初我對人家,聽到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人家,聽到他的話,卻要考察他的行為。從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變了態(tài)度。”當一個人已經到了不值得師友責備與教誨時,他的前途也就十分渺茫了。子曰:“過,而勿憚改。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有志于學的人是怎么做的呢?我們先聽聽孔子的學生怎么說。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篇第八)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篇第十九)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趣;懇切地發(fā)問,多思考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從上面可以看出他們學習努力,并且以仁為目標。我們也知道孔子學說的核心便是“仁”。與“仁”相近的還有“道”和“德”。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篇第四)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仔細觀察我們學校的學子們,有部分人沉迷于網游或戀愛;較好者聽課作業(yè)做兼職,稍有所得;多數同學忙于考證,學習各類技能以求將來謀得一較好職業(yè);然而求學以達仁的學生則為數寥寥。我們是否可以據此便說“仁、德、道”不再需要追求,而只需學一項技能或學問?其實,在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追求它們。技能學問可以助我們謀得職位,“仁、德、道”同樣可以。如果我們能兼有以上兩方面,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那么前途更是無量。為什么這么說呢?孔子已經給我們解釋清楚了。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用心于學術,不用心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餓著肚皮;學習,擦汗給你唱得到俸祿。君子只著急得不得道,不著急得到財。”曾經擔心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以至于曾經裹足不前,現在看來真有點多慮了。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用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說:“不著急別人不知道我,只著急自己沒有能力。”子曰:“不患無位,換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篇第四)孔子說:“不發(fā)愁沒有職位,只發(fā)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的本領好了。”那么“仁、德、道”可以得到嗎?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謂“道不遠人”啊(《中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子夏與曾子所言,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請聽孔子教誨。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第七)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的默默地記在心里”,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而不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治長篇第五)子曰:“剛、毅、木、訥近于仁。”(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說:“剛強、果決、質樸而言語謹慎,有這四種品德的人近于仁德。”至于學習的原則與方法方面的,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更顯得重要且行之有效。方法簡單,但是真正到應用時,我們又運用的如何呢,只有自己知道了。
有了學習的方法還不夠,我們還應該戒除什么呢?子曰:“道聽途說,德之棄也。”(陽貨篇第十一)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生活中如此,網絡上亦然。近來屢見朋友們在網絡上轉載毫無根據、亂發(fā)議論的文章,頗不自知這樣做毫無益處;也有不少價值低下的文章,被少數缺乏經典熏陶的同學當做好文章分享轉載。顯然這是應該戒除的。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第十四)意思就是,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之為恥。夸夸其談的毛病要不得,靜下心來讀書學習才是正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篇第四)“讀書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這一點也是我們貧家子弟應該注意的,在學校里不要覺得自己穿著樸素,就感到低人一等。
孔子最稱贊的學生顏回不愧做我們的榜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第六)與之相對應,我們看看顏回的學習狀況。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所欲從之,未由也已。”(子罕篇第九)從中可以看出顏回在孔子有步驟的教導下,竭盡全力學習各種文獻和培養(yǎng)品德。我們豈能不見賢思齊。況且如此盡力,尚有不能全部理解孔子的“道”,以至于成就卓爾。我們要想學到真理,豈不要更加努力!
論語關于治學心得體會篇三
內容提要:本文就孔子關于學而知之、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三個方面的教誨加以論述:簡述原文意義,闡發(fā)筆者個人的見解,并聯系實際說明孔子治學的論述對現代教育的借鑒意義。如能對治學者有所幫助,筆者不勝欣慰。
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不僅構建了一套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體系,同時又為他的學生們提供了一套具體的治學方法。他本人是一位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楷模,一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萬世師表”、“至圣先師”,又使他的七十二位學生德才兼?zhèn)?,成為流芳百世?ldquo;圣賢”。這套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對歷代學子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可作為當今學子們的借鑒。
一、學而知之
孔子在學生中反復強調學習的極端重要性。他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不是天生的“圣人”,而是個喜歡古人的東西,勤奮追求知識的人。他教導學生“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雍也)就是要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成為“君子”。他認為對待學習有四種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是上等人,他說這種人還未曾見過。通過學習懂得知識的是次一等的人,他就屬于這一類的人。遇到困惑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惑還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有的人具備很多優(yōu)秀品質: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但是他不“好學”,就會走向反面:容易讓人愚弄,行為放蕩,危害親友,說話尖刻傷人,犯上作亂,狂妄自大。孔子總結自己治學成長的過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超越規(guī)矩(七十歲以后生命即將結束)。終其一生,修養(yǎng)提升的根本還是“志于學”,足見學習對一個人一生的成敗榮辱是何等重要。“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強調只有“學”才能有更多的收獲,更好的效果。所以筆者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是圍繞一個“學”字: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教,怎樣學。這是制定教育方針,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應當認真研究和實踐的根本問題。
二、學習態(tài)度
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還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決定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孔子要求弟子們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子貢問: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孔圉)為什么給他一個“文”的謚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雍也)“敏而好學”,就是勤敏發(fā)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虛心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年齡比自己輕,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而不覺得丟面子。從《論語》中可以多處看到,孔子這位大教育家、大學問家,不但向古圣先賢堯、舜、禹、文武周公學習,還能虛心向他的學生求教,向一般百姓請教。子貢:“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先生什么不學,他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老師?曾子的一段話對“不恥下問”作了更加具體的闡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公冶長)憑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詢問,憑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象沒有學問一樣,知識充實卻象很空虛一樣。正因為“有若無,實若虛”,才不會驕傲自滿,才能做到不會就學,不懂就問,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活到老,學到老。
第二,勤奮刻苦,持之以恒。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積累、由量變到質變融會貫通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學而知之”,勤奮刻苦,持之以恒,而不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鬃酉驅W生介紹自己“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孔子又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我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鄉(xiāng)黨)他把學習積累知識比喻為用土堆山平地,只差一筐土卻停止不干了,那就堆不成山,前功盡棄;雖然只倒一筐土,卻不停地干下去,就能成功。孔子多次表揚顏回“好學”,批評宰予白天睡大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公冶長)說這個人真是不可造就,批評還有什么用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冉求說,我并不是不喜歡老師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啊!學習中產生了畏難消極情緒??鬃娱_導說,你不是能力不夠,如果是能力不夠,走到半道才停下來。而你現在給自己劃定一個界限,不能前進。教育學生不要找借口,不要怕困難,應該一往無前,堅持到底,到達成功的彼岸。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太可愛了!我只看見他奮發(fā)上進,從未見他驕傲止步??鬃舆€告誡弟子們要珍惜時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鄉(xiāng)黨)時間就象這滾滾東去的河水啊,它晝夜不停地流淌,逝去的時間“奔流到海不復回”。
第三,實事求是,真才實學。
孔子告誡學生,學習知識必須老老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要的是真才實學,而不是裝點門面,炫耀于人 。他對仲由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仲由啊!我教給你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你都知道了嗎?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態(tài)度。持這種態(tài)度的人,在治學中必定是踏踏實實,求真務實,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不偷懶,不走捷徑,不弄虛作假,不自矜自夸。針對當前有些人不認真治學,無真才實學,而靠虛假宣傳,作弊,弄假文憑等手段騙取名利的行為,這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三、治學方法
如果說正確的治學態(tài)度是實現治學目的的保證,那么實用有效的治學方法就是實現治學目的的途徑??鬃訛樗膶W生指出了如下幾種治學方法。
第一,反復學習,強化記憶。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對學過的知識時常復習、練習、實習,從而理解掌握了它,這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學了還必須“時習”,這大概是“學習”一詞的由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對學過的東西要默默的記住它,要記住它就必須做到學習不厭煩,不怕苦,不怕累,不滿足,反復學,不斷強化記憶,達到熟記甚至背誦的程度。另一方面,老師教誨學生要不厭其煩,不知疲倦,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師生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實現預期的教育目的。
第二,溫故知新,舉一反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是說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可以推知出一些新知識,認識上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鬃訂栕迂暎?ldquo;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好些呢?”子貢回答:“我怎敢與顏回相比?顏回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說:“我和你都不如他啊!”(公冶長)世界上的知識是廣博無限的,如果只能聞一知一,死板地學習,不會舉一反三,推陳出新,那他永遠不具備豐富的知識而徒有虛名。
第三,學思結合,融會貫通。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是說只知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茫然不解,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迷惑無知而沒有學問??鬃诱J為,在學習過程中,學與思必須緊密結合,不可偏廢。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都會導致學習的失敗。前面所說勤奮學習,持之以恒;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反復學習,強化記憶;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基本屬于學習、吸收知識的過程,是知識量的積累;而思考則是對所得知識加以理解、消化的過程,是知識質的轉化。譬如喝水吃飯,前者是攝取水和食物的過程,后者是通過胃腸對食物進行分解消化、變成營養(yǎng)肌體有益物質的過程。通過“學”“問”得來的知識是前人或他人的知識,只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才能變成屬于自己的、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所以,“學”不但要“問,”還要“思”,善于開動腦筋,反復琢磨,真正弄通弄懂。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好學”吧!
兩千六百年前大教育家孔子為他的弟子們提出的治學態(tài)度和治學方法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ldquo;賢人”,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關于治學的寶貴財富。今天的治學者應該繼承前人經驗,并且發(fā)揚光大,加以創(chuàng)新,用以指導我們的學習,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素質較高的,有知識有技能有修養(yǎng)的實用性人才。
論語關于治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