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讀后感
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讀后感
《易經(jīng)》是完全根據(jù)自然發(fā)展出來的一套系統(tǒng),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讀后感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讀后感篇一
我學易經(jīng)的時間不算長,在我49歲時,一個大學教授的朋友極力推薦我學《易經(jīng)》。如今三年多過去了,我通讀了《易經(jīng)》原文及相關書籍,后來又從網(wǎng)上觀看了《百家講壇》系列節(jié)目---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講《易經(jīng)的奧秘》、《易經(jīng)智慧》等,并且結合自己的實際,一點一點地思悟,并寫下了上百篇心得體會和讀書筆記,其效果非常明顯。
在學習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易經(jīng)是一部解開宇宙及人生奧秘的寶典。易經(jīng)所對應的六十四卦適用于宇宙及人生的六十四種情景,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中我們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如何去調整適應?易經(jīng)又是一部經(jīng)典的人生哲學,也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學習易經(jīng),能夠解人生中很多難題!
易經(jīng)中反復強調,一畫開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宇宙萬事萬物萬象共同的基因。太極生兩儀,其中又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共存,一陰一陽之謂道。表明了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所謂九九歸一,否極泰來,福禍無門,吉兇難料。
易經(jīng)適用于做事,更適合做人,易經(jīng)的理論貫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經(jīng)有四大功能:象、數(shù)、理、占卜。
“象”指的是看天文,看地理。“數(shù)”指的是一切有定數(shù)。“理”是指推理,是和科學最為接近的,最理所當然的。而“占卜”是有條件的,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訴我們結果,而是指出有這樣一種可能性作為參考。
我們再來看易經(jīng)中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代表著人生中的六十四種情景,以及在這種情境中我們應該遵循的總原則??墒乾F(xiàn)在有很多人把六十四卦當做算命甚至招搖撞騙的工具,這些都是錯誤的。迷信是一個程度,信到差不多就可以了,超過度就是迷信。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意思是人們要順著自然走,遵循自然規(guī)律,老天只保佑應該幫助的人,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鬃诱f“不占而已矣”,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占卜,就違背了倫理的立場,人應該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做人做事動機要純正。這樣的人才能一生無咎,好運當頭。
從古到今,人們對于易經(jīng)中的占卜最為好奇,這也是易經(jīng)中最神秘的部分??鬃佑终f“善易者不卜”。意味著真正讀懂易經(jīng)的人是不會把易經(jīng)作為占卜的工具。
一個人不能問結果才去做事情,這樣的話動機就不純了,也不符合自然的道理,不符合易經(jīng)的道理。任何事情都要以自然的標準加以判斷,也就是以客觀的標準加以判斷。變只是現(xiàn)象,背后一定有不變,所謂一陰一陽合為道說的就這個道理。陰和陽是不可分割的,變的只是陰,陰是不易的(哲學上成為現(xiàn)象),不變的是陽,陰是變化的(哲學上稱為本體)。人類的最高智慧就在于以不變應萬變。做人做事要有彈性,不可把人生說死。
我們再來看八卦。八卦是易經(jīng)的基礎,易經(jīng)以八卦為基礎,易經(jīng)八卦即六十四卦,每個卦都有六個爻,每個爻都有對應的爻辭。六個爻中陰爻的原則是對人對事忠誠到底,陰爻是配合,所以陰爻是用六。陽爻表明創(chuàng)造性,但是就算創(chuàng)造性十足,也要注意階段性調整,所以陽爻是用九(其中就包含了陰爻的用六,因為創(chuàng)造和配合是相輔相成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得最多的就是乾卦和坤卦。乾卦是六十四卦中的唯一的純陽卦。乾卦是創(chuàng)造,坤卦是配合。乾卦的卦辭是:用九 見群龍無首 吉。乾卦中有六個爻。對應的爻辭分別是: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其中初九,潛龍,勿用。意味著要做事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蓄勢待發(fā)。勿用指的是要站在不用的立場上來用,站在不爭的立場上爭先(這一點和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很相似)。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意味著做人做事要表現(xiàn)得像大人的風范,不能心胸狹隘。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當你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必然失去一定東西,有得必有失,不必勉強追求任何事情,但要盡力。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時機一變?nèi)甲兞?。九四:或躍在淵,無咎。這句話的意思是:龍或騰躍上進,或退處在淵,審時度勢,這樣就不會有災難。此時是準備躍了,就是準備要一躍升天。人生最關鍵的就是這一躍,躍的上去,就飛龍在天了,躍不上去,那就等著退休了,有點像中國的高考對一個人的一生一樣。處于第四爻時還比龍向上還沒有飛騰天上,對下卻已經(jīng)離開了田地那樣。在此時已經(jīng)前進而不可以在返回的狀態(tài),后退就會落入災禍之中。 《東坡易傳》中這樣描述乾卦的三四爻“三與四,皆禍福雜,故有以處之然后無咎”意思是三爻與四爻都是禍福摻雜,因此,要處之有道,而后才能沒有禍患。天下最大的福,不測之禍,都匯聚與三爻,是福是禍取決與在此時期如何去做。而到了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就該適可而止了,再往上走就是亢龍有悔。因為 “九五”指帝位,是皇帝。有誰能比皇帝大。包括太上皇,皇帝尊重你了你的權力就大,皇帝不尊重你了,你就一文不值。所以龍星春分時出現(xiàn)在天上,對王公貴族有利。一切都是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的,因此,我們做事要慎始,拿捏分寸很重要,而潛龍勿用就是第一道開關。
再來說說坤卦。坤卦是六十四卦中的一個純陰卦。坤卦用六,利永貞。坤卦的爻辭分別是: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其中初六:履霜,堅冰至。指的是踩著霜,意味著天氣漸漸冷了,這是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指的是做人做事肚量要大,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染上惡習。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指的是做人要謙虛謹慎,做好自己的本分,從頭到尾把事情做好,做好配合工作,成就歸于他人。就是說,千萬不要和領導爭功,不要和別人爭功。你為領導做事,事情成功了,應該歸功于領導。如果出現(xiàn)問題,你就要主動承擔責任。如果一個下屬,工作中一旦出現(xiàn)失誤,都不敢主動承擔責任,那你注定要失敗。因為你沒有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違背了天道和地道,沒有處理好乾卦和坤卦的關系,上下爻不當位。按照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取來經(jīng)是唐僧的,出了事就是猴子的”。猴子主動承擔了責任,領導無咎,猴子也沒事。正如曾國藩所說“關鍵時候,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六四:括囊,無咎無譽。這個時候要多聽少說,說妥當?shù)脑?。六五:黃裳元吉。尊重所有的人,注意協(xié)調,有能力但不構成威脅。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柔到最后變極剛,物極必反,乾龍和坤龍相斗,不好的結果。
綜上所述,如果把乾卦比喻成如何做個好領導,那坤卦就意味著如何做領導的得力助手。自古以來,將坤道發(fā)揮得最好的就是明朝的鄭和。該他當主角的時候,不用推辭,該當配角的時候,心安理得,能屈能伸。所以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乃自然的真理。其中兩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曾國藩寫家書,以及年羹堯說錯話被殺。歷史上乾坤絕配的例子有兩個,正面的是劉備與孔明,反面的是乾隆與和珅。而乾卦和坤卦都有相同的四個字:元亨利貞。元代表開始(春天或清晨),亨是指亨通(夏天或中午),利是指利益(秋天或下午),貞是指正當(冬天或晚上)。也是代表一切都是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的。
易經(jīng)六十四卦都有一個普遍規(guī)律,那就是:初難知,二多譽,三多兇,四多懼,五多功,上易知。一個人在成長的最初,對自己的以后是未知的,可是當他成長起來,不免會受到很多贊譽,這個時侯不能受其影響,一定要保持謙虛謹慎,二是下卦的頂點,多兇,四是上卦的起點,多懼,所以人要把所有的磨練當成自己成長的過程。這個普遍的規(guī)律就代表了人生的六個階段。
說到這里,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仍然是,易經(jīng)到底能不能用于算命。很多專家教授的回答是:當然可以。這算不算是迷信呢,臺灣大學教授曾仕強說,懂得道理的人就不是迷信,不懂道理的人就是一種迷信。是否迷信是人的問題,而不是對象的問題。人有三種特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局限性。理性地了解使人人不會情緒化。命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可控的,一部分是不可控的。命就是每個人不同的局限性。所以命是可推算的。但是你必須弄清算命的目的,只有當一個人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帶著很多疑惑的時候才可算。而算完之后,由于一切東西都在變化之中,所以也可能測不準,這都是很正常的。其實命就是我們先天帶來的人生規(guī)劃,我們要盡人事,聽天命,使后天的規(guī)劃和先天的規(guī)劃相吻合,才不會徒勞無功。命運是自己選擇出來的,不是死的,世界上沒有命定論,人生擺在你面前的永遠有兩條路。易經(jīng)對于命運的基本觀點就是: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上相信,站在相信的立場上不相信。因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處在不斷變化中,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其實不管是風水還是命運,其實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易經(jīng)所揭示的就是這樣一種宇宙人生潛在的客觀規(guī)律。
易經(jīng)的道理同樣適用于家庭和教育中。學習易經(jīng)就是通過變化的象掌握不變的規(guī)律,使我們更加智慧。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須遵循宇宙的規(guī)律。易經(jīng)的觀點是天人合一,生老病死都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歸納到底就是四個字:元亨利貞。所以易經(jīng)的道理就是循環(huán)往復、物極必反、陰陽變化、動態(tài)均衡和超越吉兇。
那易經(jīng)真的可以超越吉兇嗎?曾教授解釋說,吉兇不是利害。易經(jīng)里的吉兇觀點是:順從易理,有所得,吉;違反易理,有所失,兇。利害只是短暫的效果,得失才是長久的大事。人做事前應該只問應該不應該,少問結果如何。自然是沒有吉兇這個概念的,花開花謝只是自然現(xiàn)象。吉兇觀念是人的感情因素造成的,所以人應該保持平常心。人生不求大吉大利,要的是無咎。人生規(guī)律其實就是吉兇悔吝四個字,這也叫做無奈的必然率。所謂趨吉避兇,也就是要跳出吉兇悔吝這個自然率,做到后悔在前。人還要有憂患意識,但不是自尋煩惱。當人們獲得成就時,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當人們?nèi)〉秘敻粫r,仍然要勤儉節(jié)約,幫助別人。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做到謙,所以謙卦也是易經(jīng)中唯一沒有吉兇概念的卦。我們認為,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把易經(jīng)整理出來,使它從一本占卜的書上升為一部經(jīng)典的人生哲學,一部揭開宇宙人生規(guī)律的智慧寶典。
以上就是我學習了《易經(jīng)》等后的粗淺了解,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
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讀后感篇二
《易經(jīng)》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是萬經(jīng)之首,
《易經(jīng)》讀后感
。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許多人都對其充滿了好奇心。種種感情,我閱讀了。
其實,我并非直接閱讀的《易經(jīng)》,我文言文水平較差,我閱讀的是曾仕強教授對《易經(jīng)》的解析,間接閱讀了《易經(jīng)》。曾仕強教授是臺灣的著名學者,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學者。感觸頗多,其中《胡雪巖的啟示》尤甚。
這次閱讀曾教授的解析,認為觀點都比較符合自然辯證法的!現(xiàn)在,許多人對易經(jīng)有不少誤解,當然,更多的人是對易經(jīng)不了解,盡管他們血液中有著易經(jīng)的基因!
《易經(jīng)》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后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復復,無窮盡也。
都說是外國人提出的自然辯證法,其實不是的,也有人覺得是近代我們中國處處落后,又不求進取造成的這種想法。其實,《易經(jīng)》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辯證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國早了好幾千年,并且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易經(jīng)不光是辯證法,它是一個系統(tǒng),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系統(tǒng),比當今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還要大,網(wǎng)絡的發(fā)明歸根到底也是與《易經(jīng)》有關系的。
《易經(jīng)》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易經(jīng)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F(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jīng)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么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
什么叫知識?知識是會被時間否定的東西。
什么叫智慧?智慧是能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
外國人做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追求的是知識,所以,他們有那么多的專利知識產(chǎn)權。
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么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xiàn)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jīng)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上У氖虑?
《易經(jīng)》是完全根據(jù)自然發(fā)展出來的一套系統(tǒng),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讀后感篇三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經(jīng) 系辭下》 最初接觸到《易經(jīng)》或許是從小說中,那些奇幻小說中不乏有道門中人“掐指一算……”在過去的我看來是奇幻無比。但是,而今我已長大,知道并沒有那所謂的神仙,能夠推演過去、未來之事;所謂的算出某些事,也不過是根據(jù)一些蛛絲馬跡來進行合適的推理和大膽的假設。
我讀易經(jīng),易經(jīng)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唯變所適。
我們都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沒有人能避免社會浪潮,沒有人能逆向而行。 這個社會是一直在變的,它的發(fā)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今天的世界和昨天的是不相同的。社會沒有停留,在這個社會中的而我們當然不能停留,我們要么逃離這個社會、避居山林,要么跟隨社會的浪潮,大膽面對。
逃離是不可能的了,那我們就要大膽地面對生活,更要不斷地改變自己,使自己不斷地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以期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洞髮W》里有這樣一句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這個意思,讓我們每天都要改變自己,并且堅持改變自己。
不僅是我們自己要變,而且在變,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也都在變,他們的今天也是不同于昨天的。所以,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因為某個人昨天的不太出色就否定他的努力、否定他在今天的成績、否定他在的美好未來;也不能因為某個人昨天的出色就不假思索地肯定他
在今天的成績、肯定他的未來一片光明……
以發(fā)展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看待世界,這樣你會緊跟世界前進的步伐而不被拋棄。
變,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你我需要,他亦如是。
國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