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大學》心得感悟
《大學》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是儒家教育的綱領(lǐng)性論著,是一篇中國古代論述修身治國的佳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的關(guān)于國學經(jīng)典《大學》心得感悟的相關(guān)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學經(jīng)典《大學》心得感悟篇一
讀了《大學》這本書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洞髮W》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并把《大學》排在了“四書”的首位。
我最喜歡《大學》中“止于至善”的一段話:“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就是說,作為君主,應(yīng)當廣施仁政;作為臣民,應(yīng)當敬事君王;作為子女,應(yīng)當孝敬父母;作為父母,應(yīng)當慈愛子女;與人交往,應(yīng)當堅守誠信。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南宋時期愛國將領(lǐng)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在1126年,金兵攻打中原,岳飛要抗擊金兵,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十分高興,就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刺在岳飛的背上,教導兒子要精忠報國。岳飛投軍后,打了很多勝仗,無數(shù)金兵聞風而逃……。但后來昏庸的皇帝卻聽信小人的話把岳飛殺害了,但岳飛的美名卻流傳于世。我特別敬佩岳飛,不只是他的勇敢和武功,而是他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岳飛為什么能做到精忠報國呢?就是因為岳飛孝敬母親,聽從母親的話。岳飛在國難當頭之際,不僅做到了“為人臣,止于敬”,也做到了“為人子,止于孝”。
讀了《大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們從小就要認真聽父母的教誨,不能跟父母頂嘴。對兄長要敬重,看到長輩和老師要敬禮。對人要有仁有義,不能騙別人,也不能把我所知道的別人的秘密告訴他人。在學校要認真聽講,上課不說悄悄話。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認真完成作業(y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退縮!一定要把學習成績搞上去。
《大學》這本書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只要我們從孝敬父母開始,努力盡到做兒子的責任,盡到做學生的責任,從一點一滴做起,長大后,就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國學經(jīng)典《大學》心得感悟篇二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把它從《禮記》中抽出,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是為朱熹《大學章句》。后世一般認為“經(jīng)”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jīng)”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的。“大學”為據(jù)鄭玄注為“博學”,即廣泛地多多地學習之意。
《大學》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是儒家教育的綱領(lǐng)性論著,是一篇中國古代論述修身治國的佳作,不僅充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觀和倫理觀,而且洋溢著古代儒家學者治學修身的頗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哲學的價值。
(一)教育目的論:教育論與政治論的統(tǒng)一
強調(diào)教育與政治的統(tǒng)一,教育直接為政治服務(wù)是儒家教育的傳統(tǒng),也是《大學》的基本精神。在《大學》中,教育過程與政治過程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人的培養(yǎng)和完善過程,是一個社會政治倫理從內(nèi)化到外化的人的社會化過程,而社會的政治又是一個教育和改造所有人的過程,教化的過程。
在“三綱領(lǐng)”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即是政治的目的,是完成政治的目的,為政治服務(wù)。“明明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親民”,即使人自新;就是要“止于至善”,樹立最美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每一個人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明明德”。一旦每個人“明”了其“明德”,則是理想社會自然實現(xiàn)之時,不再需要其他過程來完成。“三綱領(lǐng)”的宗旨即是道德修養(yǎng)與政治施為合諧統(tǒng)一以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也是儒家“修己治人”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內(nèi)圣外王人生哲學的具體化。
(二)教育的實質(zhì)論:倫理道德教育
倫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貫串在《大學》教育綱領(lǐng)的始終。在《大學》的體系里,道德對人的生活及價值具有本源的意義?!洞髮W》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倫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從教育過程來說,倫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歸宿;既是教育的依據(jù),又是教育的內(nèi)容和途徑;既是教育的過程,又是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的過程論:修己治人
《大學》所提山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的教育程序,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學術(shù)講論的根本宗旨:"修己治人"之道。這正是儒家學者批判佛老的核心武器。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修己"與"治人"也是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過程,可以說是教育過程與政治過程相統(tǒng)一的精神在具體的人的培養(yǎng)過程中的體現(xiàn)。"修己"是教育自己,"治人"是教育他人。"修己治人"的過程是一個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政治過程,"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治人"是"修己"過程的自然外化,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而對于所治之人來說,又是一個"修己"的過程。這就是"修己治人"之道的核心。
(四)教育的理念:主體價值的自我教育觀
《大學》所闡述的教育范疇,基本屬于自我教育的范疇。三大綱領(lǐng)的起點是"明德",這個"明德"是從思孟學派的性善論推衍出來的。朱熹解釋說:"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其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由此看來,"明德"即是人天生即具的完美本性。這種"明德",不僅具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底,而且有使人的所有美好品德發(fā)展完善和充分實現(xiàn)的本能。大學教育,就是要使人天生即具的"明德",依靠人的自覺的主觀力量,即這個自天而來的"明德"本身而發(fā)揚光大。這就要在心性中下存養(yǎng)的工夫,這就是一個從自己開始的自修的過程,自己教育自己的過程。《大學》正是由此而提出了一個從自己做起,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為基礎(chǔ)的、推己及人以至于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綱領(lǐng)的。
從"八條目"來看,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起點和基礎(chǔ)。 “格物”即格除物欲,人雖天性本善,但因后天性受環(huán)境物欲的影響,因而會喪失掉部分良知,必須格除物欲才能招致良知而后才能意誠、心正、身修。這說的正是以存心養(yǎng)性為起點的自我教育,最后由內(nèi)而外,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教育認識論
《大學》從“格物”的實際教育著手,到理想境界的“天下平”的實現(xiàn)的過程,在前后連接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huán)節(jié)(即“八條目”)里,實際存在著教育認識過程的三個階段:
1.認識階段?!洞髮W》認為,人的社會化過程是從認識開始的。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要使人與整個人類的環(huán)境和諧并進、與社會一體化的過程。其中的 “致知”、“知之至”有兩層意思:一是“致良知 “,即從心靈深處著手。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大學之道”)矣”“明德”、“修身”就是“本”。 二是“知止”,即了解教育的最高目標并予以認同:“止于至善”,即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也就是說,從理智上認識教育過程的最高目標,具有心理導向的作用,是達到目標的心理保證。
2.情感階段。“誠意”和“正心”講的都是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問題。情感是在對事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產(chǎn)生的,是對事物的態(tài)度和意向。《大學》把“誠意”、“正心”放在“格物”、“致知”的自然邏輯過程之后,作為道德教育過程的第二階段,表明作者已經(jīng)自覺地認識到情感過程在教育過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大學》把“誠意”作“不自欺欺人”解,把“正心”解釋為勿為雜念動情。即“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一句話,要求人們在認識的基礎(chǔ)上,以理智統(tǒng)帥情感,以培養(yǎng)積極的道德情感。
3.力行階段?!洞髮W》把身體力行,躬身踐履作為人的教育過程的完成階段。因為在儒家學者看來,修身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德治",是為了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貫穿著力行的原則,它們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大學》篇關(guān)于教育過程的認識論,強調(diào)"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把社會的政治過程和要求與人的社會化過程,人的教育過程聯(lián)系起來,既注意了社會化要求,也基本符合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思想內(nèi)部矛盾發(fā)展轉(zhuǎn)化的過程,是有極高的認識價值和理論意義的。
總之,《大學》作為一種教育與政治相統(tǒng)一、教育為政治服務(wù)的教育哲學思想,并沒有具體論及師德修養(yǎng)和教學藝術(shù),但是,其中蘊含著對師德修養(yǎng)和教學藝術(shù)的方法論,值得廣大教育者深思和借鑒。
國學經(jīng)典《大學》心得感悟篇三
國學經(jīng)典是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誦讀經(jīng)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它像絲雨一樣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促進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同時它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對經(jīng)典的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復誦讀過程中,誦讀水平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會層層加深,也夯實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識面也在擴大。我們看出孩子在一天天進步。例如《弟子規(guī)》中的經(jīng)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人生哲理。久讀經(jīng)典,學生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圣賢的品質(zhì),進而使他們形成良好得行為習慣。
中華經(jīng)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深信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必將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
國學經(jīng)典《大學》心得感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