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觀后感高中生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朝花夕拾觀后感,歡迎查閱。
朝花夕拾觀后感1
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淡雅細膩,真摯感人,讀完后,令人流連忘返。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yī)學時的老師,對魯迅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茍。他一一糾正作者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xù)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在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時,還擔心魯迅不愿意解剖尸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當然,這本書的點睛之筆在于魯迅童年時的回憶。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朝花夕拾》真實的記錄了魯迅從幼兒到青年生活的點點滴滴,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fā)了對童時朋友和老師的懷念。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布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讀出了發(fā)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忽然間,我仿佛看到了童年時的魯迅趁大人不注重,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與我們的學習生活相比較而言,書塾里的生活或許更無味些,雖然有壽先生的嚴格要求,但學生們還是壓抑不住愛玩的本性,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fā)現(xiàn)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yōu)質(zhì)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應該是這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瞅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布滿激情。
童年是樹上的蟬,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F(xiàn)在,我也已經(jīng)告別了童年,整日都在忙碌的學習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童年已漸漸遙遠,逝去的童年無法挽回,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
朝花夕拾觀后感2
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對魯迅先生的寫作手法感到十分佩服。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 為魯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收錄了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三一八慘案后,魯迅先生憤怒聲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政府的迫害,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同年9月魯迅先生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四個多月,發(fā)現(xiàn)了這里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在此期間,他完成了朝花夕拾幾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無?!泛汀抖男D》這兩個故事?!稛o常》中的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通過無常和閻羅王這兩個人物的鮮明對比,諷刺了現(xiàn)實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錢,卻全給了自己的兄弟,后來家里窮得吃不起飯了,卻想到家里的兒子會搶老母的食物而決定犧牲自己的兒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點欺世盜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希望能讓國人思想解放的愿望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jīng)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lián)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xiāng)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xiāng)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yōu)槲?,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菰铮ξ?,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jīng)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fā)著陽光般的氣息。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游過,頒著手指頭細數(shù)一只,兩只。。。。。。;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shù)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么。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冻ㄏκ啊罚ヮI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xiàn),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觀后感3
《朝花夕拾》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xù)發(fā)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jīng)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的經(jīng)典作品。關于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注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nóng)》寫法較差,還是割愛為好?!薄叭稌莺竺嬉灿幸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fā)現(xiàn)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yōu)質(zhì)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朝花夕拾觀后感4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jīng)戰(zhàn)亂后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復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了回憶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fā)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后,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有讀書機會了,學校又是“烏煙瘴氣”,想看的書,長輩認為不對,學了知識,卻什么也做不成;爬了幾次桅桿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就能掘出金銀銅錫來么?是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去留學,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yī)治人的精神比醫(yī)治身體病癥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nóng),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征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jīng)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jié)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jié)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占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guī)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xiàn)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jīng)》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憶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里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就是這樣灌輸不來的。
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求學的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朋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朝花夕拾觀后感5
我還是一名學生,沒有什么刺激的生活,每日的生活似乎都很平淡,在學校與家中重復度過。但“平淡生活中出真情”,我回首往事,一些當初我不能理解的東西,現(xiàn)在看來卻無比美好。它們就像我曾經(jīng)忽略的花朵,重拾起來,它們的芳香仍持久地點綴著我的生命。
小學的時候,班里掀起一股讀“名著”的熱潮。幾乎每個同學——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總會在談話過程中扯幾本著名的書,說幾個有名作家的筆名……我當時算是個另類。爸爸一直告訴我,讀書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貪便宜,建立自己的讀書品味才是最重要的事。他堅持認為,這些“名著”是我這個年齡不能看懂的,他認為我這種年齡的小孩,就該看兒童書籍,大部頭書嗎,既然看不懂,便讓我少去讀。
所以同學們交談時,我只能一邊站著,插不上一句話。為此我很不高興,回家就是對我爸一通大吵大叫。他倒是比我鎮(zhèn)靜,摸摸我的頭,對我笑一笑。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已經(jīng)將這件事盡數(shù)忘記,重拾起來還是一年前。那時我上了初一,“讀名著”的熱潮早已遠去。我選書的口味漸漸穩(wěn)定下來,不會因為封面好看而狂買一大堆書了。爸爸把我領到他的書房,打開他的書柜,向我展示一柜子的名著。然后他拍拍我的頭,對我說:“傻孩子,以前你還太小,七八歲的小孩連字都認不全,就想去看莎士比亞?現(xiàn)在你大了一點,我這里有許多書,我并不指望你很快讀完,慢點讀,細心讀,在你上大學之前,樹立自己的讀書品味。”
這是父親通過時間送給我的瑰麗的教導。就像他不急著讓我讀那么多名著一樣,他也不急著讓我很早有自己讀書的標準。他希望我讀書時,不隨大眾,不虛榮、不攀比,懂得何時選擇,何時舍棄。只可惜他說得對,我那時太小了些,不懂也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幾年后,我方才明白。
父親的教導像花,但我不能很快讀懂他“花香”般的教導。
六年級的班主任很有個性,不留抄詞作業(yè),讓我們讀小說,散文,童話,寫讀書筆記。我討厭這項作業(yè),寫時也不上心,只求勉強應付過關。他也不生氣,細心的幫我改。結業(yè)的時候,他送給我們每人一本我們寫的讀書筆記匯成的文集,名為《后生集》。他說:“重整河山待后生,書是后生手中的劍。”現(xiàn)在我讀完一本書,便先寫讀書筆記,積攢下來,也是厚厚一本。回想起來,感到困惑:為什么自己曾經(jīng)會對讀書筆記這樣厭煩?明明是好東西啊!
其實,無論是父親的教導,還是老師的幫助,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是一朵朵散發(fā)香味的花。只不過它們在早晨開放,我們在晚上方能明白它的美好,才能進步,成長。但所幸,人,開竅了就好;這“花”的芳香,明白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