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yè)》的觀后感影評精選
《建國大業(yè)》這部影片以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直至建國前夕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為背景,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xiàn)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建國大業(yè)》的觀后感影評精選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建國大業(yè)的觀后感
看過《建國大業(yè)》,你就應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個歷史反復的年頭風云詭譎,充斥著爾虞我詐和暗地紛爭,黨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懷回應紛至沓來的利劍,毫無計較本方的利害得失,從重慶談判、政協(xié)會議的和平時光,到烽煙再起、內戰(zhàn)轟鳴的殘酷歲月,作為中國旗幟的共產黨屹立不搖,靠的是領導人的氣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漸升級。黃建新的任務基本上是在還原歷史,他拋棄了明暗對立的固有模式,更多的安插了第三方,即民主黨派的歷史視點,主席說的好:“民族資產階級有種兩面性,我們要把他們爭取過來”因此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槍桿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萬萬革命者的氣場、無窮無盡國民軍的沮喪、隔岸觀火的民主黨派之轉變來看待人心問題,這個江山并不是打來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換來的。
民心所向,意味著大多數(shù)人支持,《建國大業(yè)》在“數(shù)量”這個字眼上做的尤其漂亮,除了參與出演的人數(shù)創(chuàng)下了國產片記錄,其他諸如布景、道具、服裝也都刷新了歷史,一百七十二位明星都是獨擋一面的好手,擺在一齊都能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了。如此全民皆兵的演出自然也離不開主旋律的號召力,它證明了我們黨依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這絕然不是空話,譬如說《建國大業(yè)》省下了三四個億的演員工資,大腕只拿飯盒分文不取,除了高尚的愛黨愛國熱情驅動,真想不出其他合明白釋的理由了。當然有些猥瑣輿論會批評這些演員擺姿態(tài)、唱高調、假熱情、馬屁精……我想說這話的人要不是心理陰暗,就是自由主義、資產階級分子,如今社會開明世風日上,方才會放他們一馬,要是換階級斗爭時代,估計早就拖出去槍斃掉了。
當然,“數(shù)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達形式,蔣公能坐下來和偉大毛主席心平氣和的談判,就是正因咱有幾十萬條破槍,那時候還是“雙十協(xié)定”,國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末了蔣公反悔開火,民主黨派開始認清了國民黨的獨裁統(tǒng)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黨一方;國際友人也同樣識趣,不管是杜魯門、馬歇爾、司徒雷登還是斯大林,都緩緩的開始對失落的蔣公說“不”。環(huán)境的顛覆更映襯了雙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邊團繞了無數(shù)赤膽忠肝的主角,有范偉扮演的廚子、黃曉明扮演的解放軍,登高一呼開城牽馬的傅作義,戰(zhàn)功顯赫無人能及的林副統(tǒng)帥……甚至在淮海戰(zhàn)役之后,主席和周、劉、朱等幾位統(tǒng)帥醉酒當歌,更是難能的灑脫和氣魄。張國立扮演的蔣公雖然足夠壓場,能表現(xiàn)的卻只是落寞惆悵,一個在風雨飄搖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國之君,脫了軍服坐在冰冷的石級上,勝敗也早已一目了然,編劇不會忘了給蔣公的痛處撒把鹽,于是又安排了馮玉祥的燈籠會、蔣經國與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蔣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訴我們國軍內部早已不合,從而不動聲色的反襯我方同志大團結的和諧局面。
片中戰(zhàn)斗打響的篇幅不多,但是只要一出來就是人山人海,《大決戰(zhàn)》以前給的最宏大、最全面的視角,《建國大業(yè)》用一個全鏡頭就能夠壓倒這種氣魄。西苑機場的閱兵式成就了轟轟烈烈的造神戶外,毛主席氣鎮(zhèn)全局,儼然揭開了歷史新的篇章;聞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講臺下同樣是人頭攢動,這個中學課本上描述過的場面講的還是“數(shù)量”的好處:殺了李公樸,還有聞一多,殺了聞一多,還有之后人……革命先烈是永遠殺不完的,所謂的前仆后繼就是這個道理,聞一多死在明亮的燈光下,等于豎起了一個大大的豐碑。黃建新當然不是百分百的歌功頌德,至少他在片中安排了一個向毛人鳳出賣主席寓所位置的奸細,之后一出現(xiàn)就被槍斃掉了,歷史上的爭議人物也沒有給與回避態(tài)度,譬如東北野戰(zhàn)軍司令林彪,就受到毛主席“肚子里吃下國軍百萬兵”的夸贊;對國民黨高官的刻畫,黃建新基本上是寬容化的,但是一旦轉到毛人鳳和特務分子,就總是陰險和奸詐,這就有點說但是去了,至于蔣家父子被描述的有血有肉,可能是在照顧臺灣同胞的情緒,但是就我目前看到的這個版本來說,去寶島上映的概率就應是零。
比較揪心的是在兩個多小時里講完四年多的故事,實在是一件和抗戰(zhàn)同樣艱巨的任務,劇情趕得很緊,事件、會議、人物一個接一個,看著壓根就不嫌煩,就是有點短了。如果能延長到十幾個小時(指環(huán)王三部曲就這么干的)俺就更愿意看,而且樂的再多買兩張票支持票房。片中會議賊多,壓縮了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戲份,就免不了走馬觀花的感覺,腕兒們在那里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那就是他們本人都能當做標簽,即使人物賊多,我們也壓根沒法認錯。影片中對歷史會議、歷史人物,都用了字幕解釋法,顯得有點臃腫,但是為了普及中國人的歷史知識,這些標注又有存在的必然性,我納悶的是字幕還能講歷史,那些貼片廣告是干啥用的呢?一部主旋律電影的片頭貼上十幾分鐘的廣告,實在是夠我崩潰的,如果是宣傳國產品牌我也認了,但是看來看去好些外國牌子就有些不倫不類了。
話說回來,《建國大業(yè)》的雄渾不僅僅表此刻數(shù)量上,還在質量上,在電影里,那就是氣場。唐國強演毛主席、演帝王都好多年了,壓住場自然不成問題,張國立也演過帝王,當然也不差,這二位爺擺在一齊,估計誰都不敢再上鏡頭湊熱鬧。愛“飚戲”的孫紅雷號稱搶戲王,平日搶的人家主角慘白,這次跟二位爺打了個照面,就輸?shù)暮軕K,戲沒搶到還換的賤相百出,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姜文這個戲精倒還是老辣,挺挺胸脯就搶了張國立不少風頭,甚至是那位帝王專業(yè)戶陳道明,在車里密謀的一場戲中也黯淡下來。馮小剛的氣場是假的,陳凱歌卻是真的,只可惜那版馮玉祥一臉賤相,狠狠的顛覆了人們對這位梟雄的崇高敬意,片中凱爺朝特務腳底開槍,命令他們不許搞暗的,耳邊不自覺的又冒出當年那句話:“做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國軍的軍裝還是比咱的漂亮,據(jù)說腕兒們今年搶著做國軍,就是為了跟劇組要一套衣服,整部劇中的明星大體掃一眼,兩伙陣營還是分得很明顯:我黨領導人還是那些特型演員,基本特征就是形神俱備,名氣就基本上扔一邊了;扮演國軍的諸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范兒要緊,像不像就不算問題了,王學圻、尤勇、胡軍、李連杰、陳寶國、劉德華等人赫然在列,就是為了能壓得住場。還是有些演員的戲份被剪掉了,比如侯勇版的陳賡,李幼斌版的報社記者、鄧超版的徐悲鴻都沒了,那些有笑點的演員卻都還保留著,范偉、葛優(yōu)、王寶強、郭德綱、馮鞏等人出來就是讓你樂,這也反映了咱們的“主旋律影片”向“主流電影”的跨越,《建國大業(yè)》告訴我們革命歷史題材不必瞪著眼握著拳看,咱們完全能夠靠著椅背伸懶腰,能夠大笑,還能夠吃爆米花,所謂的嚴肅,都能夠丟垃圾桶了。
除了國共兩黨,民主黨派的刻畫同樣很有力道,民革、民盟等黨派屢屢受毛主席邀請北上,雖心有所屬,采用的策略還都是打太極。張瀾、李濟深、宋慶齡等人還是很好的反射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以及他們的軟弱(這是毛主席說的),他們作壁上觀、靜待時局,不輕易為動,更加重了他們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身處這個水深火熱時局里的身不由己。這些民主黨派在大局落定之際投誠,毛主席不計前嫌親迎接納,并許以國家副主席和人大代表之席位,從而將共產黨、毛主席的豁達胸懷鋪展的淋漓盡致。影片最后以定國歌、國旗而結束,眾代表在激烈討論選定四星環(huán)繞的五星紅旗,只是再度重申了建國大業(yè)其實是人心所向的道理,在那個風口浪尖的年頭,也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建國大業(yè)》觀后感
觀看了《建國大業(yè)》,我的眼睛一片濕潤,心潮澎湃,感嘆先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感嘆此刻的生活來之不易,感嘆之余,對于此刻完美的一切,我們更應倍加珍惜。
影片中令人難忘、感動的片段很多: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無數(shù)人前仆后繼,拋灑熱血,只為中國革命的一線生機;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領袖、戰(zhàn)士攜手共進,抵達目的地的時刻,這革命轉折的一刻,讓他們再也克制不住自我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淮海戰(zhàn)役結束后,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傳來,那一刻,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齊喝酒,喝醉了一齊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zhàn)。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fā)。
有首歌名叫《為了誰》,在《建國大業(yè)》中,我們看到了回答。解放軍解放上海,為了盡量不打擾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解放軍沒有使用重武器,寧愿血灑蘇州河,解放上海后沒有進入民居,而是露宿街頭。這種一切為了人民的精神是應當代代相傳的,成為不滅的時代精神,正因這種精神在朝鮮戰(zhàn)場上,志愿軍戰(zhàn)士獲得了“最可愛的人”的稱號,到此刻這個稱號一向都是共產黨軍隊的光榮與傳統(tǒng)。
影片自始至終,都散發(fā)著一種讓人振奮的感情,帶領我們回到那段崢嶸歲月,體味建國的艱辛。影片很快就演完了,我們甚至沒有時光細細品味影片中的每一個情節(jié),每一個人物,但卻讓我們記住了,我們的國家經歷過虛弱、侵略和戰(zhàn)亂,我們的人民受到過欺辱、壓迫與掠奪,此刻,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鮮血鑄就的成果要我們這一代人去守,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