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
《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的摩登時代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篇1
1936年 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里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jīng)濟危機后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yè),社會動蕩,經(jīng)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zhì)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為了獲得剩余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壓榨無產(chǎn)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xiàn)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相剝奪,因此發(fā)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xù)干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因為剩余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價值。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里,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tài)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xiàn)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在監(jiān)獄里,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yè)、饑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饑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zhì)。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fā)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鐘內(nèi)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里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
摩登時代電影觀后感篇2
乍一看“摩登時代”,在我的腦海中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英語單詞“Modern Time”,而在我們現(xiàn)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時尚”、“現(xiàn)代”、“潮流”的代名詞。它與舒適、奢侈、高貴的生活狀態(tài)相聯(lián)系,但是在1936年拍攝完成的《摩登時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這部黑白電影后,我感覺主人公夏爾洛所生活的摩登時代,無非就是在經(jīng)歷了兩次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快速發(fā)展后給資本家?guī)淼南順飞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生產(chǎn)力的進步讓資本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卻由地主的奴隸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fā)生了經(jīng)濟大危機,在大危機的動蕩下,資本主義體制也逐漸發(fā)生轉變,由從前的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美國作為此次大危機的源頭,經(jīng)濟大蕭條、銀行工廠倒閉、失業(yè)率激增、社會動蕩等讓美國陷入夢魘。在美國,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業(yè)流浪人員多達60多萬,無數(shù)家庭流離失所、忍饑挨餓;而另一方面,壟斷資產(chǎn)階級為了保持壟斷價格卻把幾百萬頭豬、幾十萬噸的牛奶、幾百萬畝棉花肆意糟蹋。這種病態(tài)的唯利主義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本質(zhì)。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喜劇大師卓別林創(chuàng)作了這部經(jīng)典的無聲電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爾洛就是在資本主義壓迫下和在經(jīng)濟危機摧殘下的廣大無產(chǎn)階級的縮影。馬克思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夏爾洛為了生存,機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線上做著扭螺絲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為一直被雇傭者監(jiān)視著,甚至在洗手間里都設有大屏幕監(jiān)視器,可以說工人們沒有一點私人空間。馬克思還說道:“它(資本主義)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nèi)延長工人的生產(chǎn)時間。”夏爾洛在影片中就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品,為了減少工人吃飯時間,讓工人在吃飯時也能工作,資本家發(fā)明了“畢羅自動喂食機”,但是機器的崩潰無疑是對這種剝削行為的諷刺。我想,有一句話可以表達資產(chǎn)階級對工人們的這種“炸血”式的剝削——“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當我看到夏爾洛被機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瘋時那些滑稽的動作時,我真的笑不出來,我在心里默默祈禱,希望他能你開這個“吃人”的工廠。后來,他真的因為精神失常而進精神病院修養(yǎng)了一段時間,而當他穿著西裝革履,帶著小禮帽走出病院的時候,我感覺到此時此刻作為一個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才得到了保障。后來他被誤捕入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他最開心的時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機械勞作的壓迫,更沒有資本家的指責和監(jiān)控,沒想到在那個時候,“監(jiān)獄”卻是工人們最好、最舒服的棲身之地,這是多么諷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爾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睞,兩人在顛沛流離、混亂窘迫、逃避追捕的環(huán)境下相依為命。愛情總是能給人們與溫暖,雖然無情的資本家一直在用金錢和利益冷凍著人們的心靈,但是人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星火卻永遠溫暖著每一個人。影片最后,這對情侶攜手并肩,一起用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撐著彼此,坦然邁向前方。雖然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著他們,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資本主義的本質(zhì)不變,那么無產(chǎn)階級將永遠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之下,那么又何來幸福、快樂可言?
看完這部影片后我又不禁聯(lián)想到當今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但是對于底層工作者們的影響卻是異曲同工的悲愴。正如央視記者白巖松訪美時在華爾街看到的情景一樣,豪華的餐館旅店還是顧客盈門,對于中高產(chǎn)階級者來說經(jīng)濟危機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傷害,而對于無產(chǎn)階級者來說,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經(jīng)濟的來源,好比斷糧、斷奶一樣,他們的生活卻是異常艱苦、辛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