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親愛的》觀后感1000字_觀看電影親愛的有感1000字
作為一部以失蹤兒童為題的電影,《親愛的》最終的落足并非在拐賣上,而是在孩子解救后,血緣的摯親與為母之愛,這兩個本密不可分的整體卻因誘拐成為了對立的情感沖擊,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電影《親愛的》觀后感1000字,希望能幫到大家!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1000字篇1
電影《親愛的》主演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yǎng)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該片已于2014年8月28日在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全球首映并于2014年9月25日18點全國公映。截止到10月28日該片票房已達到3.5億人民幣。女主角趙薇憑借該片入圍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獎并獲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我們常常會用一些與孩子有關的詞語來表達美好,比如“童真”、“童趣”、“童心”、“童顏”;我們也用“八九點鐘的太陽”、“祖國的花朵”比喻,表達對他們的希冀。在我們的印象里,凡是與孩子有關的總像張白紙一樣潔白無瑕,他們代表著純真,代表著希望。然而現(xiàn)實生活里總有些黑色分子一而再地摧殘這樣一些純白凈美的精靈,一遍一遍刺痛人們的心靈,挑戰(zhàn)人們的極限。
10月3號,江都7歲女童隨奶奶到泰州市姜堰區(qū)華港鎮(zhèn)親戚家參加婚禮時被拐走遭到殺害,10月6號,警方發(fā)現(xiàn)被遺棄的女童尸體。這樣的事件又再一次曝光在公眾面前,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這樣的一幕: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面帶微笑充滿惡意的大人來到小孩面前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將這個單純的小孩吞噬,再見時已是野外小孩的尸體。我們是想向蒼天質問的痛心疾首,是想將犯人千刀萬剮也不為過的憤怒,是想到孩子滿臉笑容的無力哭泣......這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發(fā)生,讓我們的心痛了又痛。
最近熱映的由陳可辛導演,趙薇、佟大為、黃渤等主演的電影《親愛的》,該片改編自真實新聞,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被拐走以及解救孩子的故事,也許故事本身令人動容加之演員的演技好,觀影的人不禁一次一次在觀影過程中落淚。
這樣的事情如何不再發(fā)生,如何避免?該拿什么來保護你,我的孩子,繼電影觀看結束和七歲女童遇害的事件發(fā)生后這樣的想法又再一次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這是全社會需要共同解決的難題。
縱觀每例案件,犯人無不是利用年少無知和防范意識薄弱的弱點作案。那么如果我們對孩子們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安全教育也許是個不錯的方法。從丫丫學語開始,從家庭到學校,從日常到課堂,一遍遍強調,一遍遍教導,讓他們學會拒絕與自己不熟悉的人接觸。如此雖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但是也能強化孩子保護自己的意識。除了家庭、學校日常生活的教育,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也許可以制定專門的法律保護這些弱勢的天使。眾所周知,法律是保護公民和大力犯罪的有力武器,也許我們可以讓我們的法律、我們的制度更完善一些,更能及時有效地保護這些弱勢群體的生命健康。當前我們國家沒有一部具體關于保護拐賣兒童、虐待兒童、性侵兒童的法律,而然現(xiàn)如今拐賣兒童、虐待兒童、性侵兒童、少女遇害這些事件屢屢發(fā)生。那么也許是時候我們可以考慮制定一部專門法來保護這些弱勢體的權利,不再走失24小時后才能立案,家屬報警“該出手時就出手”......愿能通過我們的努力,還你一個燦爛的明天,不求你長大后做出多大的貢獻,但求你一生平安。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篇2
整體來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在爛片如云的國產電影里,算得上是十分有誠意的作品,也是用心良苦之作。整個電影看起來并不像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如果是講一個丟失與找回的故事,我想,在找到的那一刻,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故事在電影里,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這個電影講了不止一個故事,而是以一個故事為切入點,講了一個社會上被忽視的群體的事,這個群體有著各種各樣的心酸苦難,卻不知道何以救贖。說陳可辛良苦用心,確然如此,當一個導演把攝像機的鏡頭放置于的社會苦難的本身,他已經成功了好大的一部分,這種用心帶著對眾生的憐憫,對遭受苦難的無可奈何。
深圳這座用摩天大樓與金錢堆積起來的城市,出現(xiàn)在電影里,是城中村那些錯綜復雜的街巷,骯臟迷亂如頭頂交錯的電纜一樣,這是對于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可見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如同這個故事發(fā)生的群體一樣,不被重視,被忽視而又無可奈何的一再發(fā)生。黃渤丟失了自己的孩子,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他遇到的不是陽光正義的救助,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騙局,這些趁人之危的騙局,讓人咬牙切齒,而卻又令人真實相信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這個社會陰影不被我們所察覺,直到我們走進陰影本身。
當黃渤帶著錢進入一個騙局,他在最后一刻逃跑的時候,騙子去追他,要搶他的錢,他在前邊跑,騙子在后邊追,卻喊前邊的是搶包的,這個情節(jié),著實觸動人,令人頭皮發(fā)麻,這就是傳說中的角色翻轉,慘嗎,還不夠,已經被苦難踩到腳下了嗎,不,還要粉身碎骨。——悲慘的世界!
陳可辛當然給黃渤一個美好的結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黃渤遇到了一群同樣經歷的人們,他們組成了一個不為社會所熟悉的群體,他們?yōu)樗?,卻一直在為那個悲傷的經歷奔波,一載又一載。電影美化了好多,韓先生是個有錢人,在尋找孩子的路上幫了黃渤不少,黃渤也不過是中彩票的一個人。而故事外另一個群體呢,是趙薇角色群體,他們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一心想要收養(yǎng)一個孩子,卻在整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壁壘。這并不是為了同情,導演也沒有絲毫同情,但是最令人心酸的時候,是在世界之窗公交站那個場景里,一群人將失子的痛苦的憤怒,一股腦撒向了這個有點無辜的女人,她哭著伏跪在地上,但是依然無法被原諒,這個水火不容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如電影里高律師所抱怨,世人缺乏相互理解,換位思考。這似乎也印證著一個事實,世界如此,那么似乎有些痛苦,就必須要被一些人心酸的承受下來,不會因為他本身已經很苦難。
陳可辛的誠意還在于,客觀的描述了這個生態(tài),政府相關在里邊出現(xiàn)了沒有多少次,一次是24小時之后才給立案,一次是韓先生找了6年之后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時候,政府人員要他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這倒不是在黑誰,可能當時這個情況就是如此,但是陳可辛并沒有對社會完全失望,他沒有把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政府,畢竟在關鍵時候,還是警察開著車,一槍示警終止了村民對黃渤等人的圍毆。
陳可辛把鏡頭搖到社會的這個角落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好多,這種題材,只要能客觀些表述,就不會出大問題。這個電影,說不像一個單純的故事,因為已經有點紀錄片的味道,而這種帶著對世界憐憫的眼觀,在一片浮華空洞無物的國產電影中,能找到他的位置。
電影《親愛的》觀后感篇3
作為一部以失蹤兒童為題的電影,《親愛的》最終的落足并非在拐賣上,而是在孩子解救后,血緣的摯親與為母之愛,這兩個本密不可分的整體卻因誘拐成為了對立的情感沖擊,法律或能以最直接了當?shù)姆绞浇o予公正的宣判,但這背后親與愛的糾葛卻是難斷的,人最為難舍的便是彼此的羈絆。
《親愛的》用過半的時間傾述了一個丟孩子,找孩子,找到孩子田文軍和魯曉娟為人父母的尋子故事,如若該片在此戛然而止,那么這或將僅是一部較為不錯的作品,電影深度得見更在于找到孩子后的種種,孩子哭打著親身父母喊著要媽媽,村婦李紅琴對被拐來和撿來的孩子視若已出執(zhí)著的愛,貪財不講法律底線的律師高夏為李紅琴的無償辯護,誓言不再生孩子尋子聯(lián)盟帶頭人韓德忠苦尋多年未果煎熬中無奈的棄言,電影后半段這個找到孩子后的故事,予人了更強的感情渲染,劇情的張力得以全面展開,在這看似難斷的親與愛中閃爍的是人性的光芒。
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親情與愛情戲劇性的對立,營造了電影最為引人深思的張力所在,人販固然是十惡不赦的,但對于電影中的李紅琴她不明孩子是被丈夫拐來,丈夫過世面對生活的艱辛更沒有將孩子賣掉,其電影中鍥而不舍對親情的執(zhí)著是如此的動人心弦,你無法苛責一位善良村婦的母愛,也難訴警察,法官,福利院長堅守法律的不近人情,更不能否定苦尋孩子父母的摯親之情,電影最后的結局是開放性的,李紅琴又多了新的羈絆,只能說作為導演的陳可辛在電影中希望的是大家能感受到電影親情的珍貴,而并非要給觀眾一個答案,故將結局留給了觀眾。
電影中每個人都是影帝影后,因為面對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藍本,幾進所有人都會為之動容,更何況一群中國影界的翹楚,黃渤依舊演著一個稍帶痞氣的小販父親,搭戲帶著高冷氣息的郝蕾,兩人的不合適是從角色的骨子里顯露而出,他們作為一對離異夫妻人物塑造上可謂入目三分,趙薇飾演的李紅琴這個人物撐起了整個電影后半段,無助卻帶著執(zhí)著的母親形象被演繹的淋漓盡致,還有佟大為、張譯、張雨綺等等,電影中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屬于自已的故事,每個人在演出時都有種把控主場的主角感,陳可辛對于演員的選角和人物把控從未如此恰到好處的暗合電影本身,毫不夸張的說這亦是陳可辛至今最為出色的作品。
電影沒有斑斕的基色,卻帶來了最誠摯的鏡頭質感,電影沒有絢麗的濃妝,卻帶來了最美麗的質樸素顏,電影更沒有矯情的作態(tài),卻給人了以最直擊心靈的感動,親情與愛情在電影中或為人難斷,但電影的溫度卻暖人心房。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電影《親愛的》觀后感1000字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