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師讀書心得感悟范文
活到老,學到老,不僅是對教師增加知識儲備的一種幫助,也是一種人生追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我感覺《如何說,孩子才肯學》是一本有趣而有意義的書。它既適合家長同樣也適合教師。中間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學中也時常出現(xiàn)。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處理方式與之相同時,心中一陣欣喜。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解決方法完全錯誤時,在反思的同時更慶幸自己找到了科學的解決辦法。我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與大人的世界是那樣的不同,主觀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與孩子顯得是那樣愚蠢與低效。我讀書的心得體會如下:
第一章,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全書中最為重要,是后續(xù)溝通的基礎。它提出了幾個觀點:1. 不要否定學生的情緒(當情緒被否定的時候,學生容易失去勇氣)2. 不要隨意批評和忠告(老師出于好意,但學生在批評的環(huán)境中很難去考慮問題并承擔責任)3. 不要概括和解釋(當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你的解釋他很難聽進去,也就很難奏效) 4. 不要忽視學生的情緒,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為時,也要先接納學生的情緒、 愿望并作出反應。第二章,合作更詳細說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個技巧。
書中體現(xiàn)出的: “無論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對,甚至有侵犯性的行為,他的行為我們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緒,或者說感情需要被接納。但我們接納的只是他的情緒,并非他的行為。”這一觀點我印象很深刻。因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常常不顧及他們的感受,劈頭蓋臉的就是批評。雖然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減少。但這是一個指標不治本的做法。孩子畢竟是孩子,單方面的批評很難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聽一聽,去安撫他們的情緒,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而不僅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現(xiàn)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學中出現(xiàn)過,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學的那種。讀著讀著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認為很好的處理了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其實已經(jīng)傷害了這些孩子的感情。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習慣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緒。其實,孩子有情緒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正視這個事實,首先認同他有這個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納我們后續(xù)的建議。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一定要多從孩子的角度接納他們的情感,這樣才能引發(fā)孩子的共鳴。獲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會時刻關注自己的教育行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沒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其實孩子有時候只是為了宣泄情緒,簡單粗暴的壓制只能換來日后更大的問題。唯有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傾訴表達的對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告訴孩子老師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難,有什么話就盡管說吧!這樣盡量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一些強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學講話時,我們可以不用厲聲喝道:xx,閉嘴。嘗試著說:“有些同學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訴大家,等會下課我們來分享一下。”結(jié)果可能會好的多.改變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留心觀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實踐,必然會找到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關于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yè)、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 “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系主導在教師,據(jù)有關調(diào)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tài)度是決定師生關系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系的主導因素在于教師,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系還可以,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系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系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系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tǒng)認知受到了挑戰(zhàn)。而且,師生關系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lián)系。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系出現(xiàn)趨于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系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系一般。
一、師愛最為公眾期待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主動經(jīng)常與學生溝通交流,愿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遇事冷靜,不隨便發(fā)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guī)的學習,具有依法執(zhí)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yè)的特質(zhì)修養(yǎng)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zhèn)?rdquo;、“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zhì),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zhì);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yōu)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zhì)修養(yǎng)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有關規(guī)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tài)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于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fā)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zhì),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chǎn)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么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shù)模褪且环N激勵;不恰當?shù)?,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chǎn)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
參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動,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師。作為學生,都愿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作為教師,也都愿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愿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二、教師要經(jīng)常自省
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體現(xiàn)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為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yǎng)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xiàn)。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里,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群眾,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三、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意見
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我認為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對矛盾,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形成一種師徒般的師生關系,但處理不好,會產(chǎn)生對立情緒,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局面。老師應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研究人的個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然后根據(jù)不同個性的學生去因材施教,去處理一些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師要多了解學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還是教與學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學生的要求,我們的辦法才會更多,處理問題會更慎重,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系,教學工作、思想工作就會比較順利。
教師必須樹立平等對待觀:
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只是我們老師沒有把他發(fā)掘出來。每一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對待,教師應服務于全體,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前行的車;教師應服務于全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素質(zhì)都要悉心關照,服務周到,促使其全面發(fā)展。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fā)
作為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對學生嚴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認為師生間就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簡單關系,因為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會阻礙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觀點具有“權(quán)威性”,久之則會壓抑學生的潛能,不利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既然做“父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信手翻閱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于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yǎng)性,來源于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圣賢書,讀經(jīng)典的文本,在古人經(jīng)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體會: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里,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shù)十年不斷地對經(jīng)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鉆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范,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yǎng)成了一種優(yōu)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分別是《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點幸福人生》主要是講人的自身修養(yǎng),《孔子的精神世界》則主要是講陶老師幾十年研究《論語》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詳細介紹。我重點向大家介紹第一部分《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這部分共分九講,分別是:第一講《讀書: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第二講《讀書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講《誦讀內(nèi)容:古今中外經(jīng)典》;第四講《疏離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講《讀書教學相得益彰》;第六講《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第七講《讀書與思考同行》;第八講《經(jīng)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第九講《終身幸福的文化之旅》。這九講按主要內(nèi)容我把它歸納為三個大問題,即為什么要讀書?讀什么書?怎樣讀書?
第一 教師為什么要讀書?
陶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tài)的肉體形式和內(nèi)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tài)。對于常態(tài)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yǎng)料;而對于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yǎng)料來自于讀書。用陶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yǎng)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fā),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飛躍。”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xiàn)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xiàn)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jīng)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么行?二則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里的水都臭了,還怎么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么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yè)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我們周圍那些退休的老教師一旦離開學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終。我們只當是他們離不 開學校,離不開學生之故,豈不知是他們精神生命的終結(jié)使然。退休前,他們教的是教科書,看的是教參書,改的是教輔題,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實。可退休后,沒有了題可改,沒有了書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沒有了陽光,失去了意義。運氣好的抱抱孫子外甥,運氣不好的連孩子都沒得抱,終日無所事事,你說怎能不生病?陶老師建議大家“在精神世界中為自己搭建一座輝煌的宮殿”,要“提前為60歲作準備”,與書為友,同書結(jié)伴,不斷地豐盈自己的精神,滋潤自己的心靈,這樣,“'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盡頭,而會歡欣鼓舞地迎接另一個精神生命的誕生”。這是從教師自身的幸福需要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相關文章
1.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2.心得體會范文4篇
3.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4.心得體會范文
5.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