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實用范文>辦公文秘>策劃方案>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精編合集

時間: 思欣0 分享

  編寫教案時應聯(lián)系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qū)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征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lián)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自制復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匯報交流并進行小結:

 ?、俨煌矬w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谕晃锲返牟煌课豢赡苡刹煌牟牧现瞥?,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2.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匯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三、材料與環(huán)境

  1.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制成相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磚、陶瓷和橡膠等,人們把自然界里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來使用。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搜集了關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小結: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節(jié)約資源,又可以減少廢棄物對環(huán)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應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進一步了解材料,拓寬視野。

  1.閱讀資料庫:“材料的發(fā)展歷史”及“復合材料”。

  2.展示自制復合紙,建議學生課后進行復合紙與普通紙的對比研究。

  3.這一單元結束了,我們對材料的研究卻還沒有結束,建議大家課后對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材料的問題展開探索,我們一定能有更多的發(fā)現!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2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fā)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霉素的發(fā)現和濾毒罐的發(fā)明故事。

  2.將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游戲比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后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并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里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匯報交流;

  (4)得出結論??茖W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么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么?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后P74頁的表格里。提出后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三)板書設計:

  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

  2、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樹林里游玩。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書:植物)同學們,我們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認識嗎?

  2、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說看到的情況。了解這株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觸摸)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1)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并請被選中的同學談談畫時的體會。

  四、小結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發(fā)現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4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并制作簡易降落傘。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傘緩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氣阻力),初步了解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3、認識到科技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具有合作與參與的意識,主動進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質。產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反復嘗試與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傘下降的視頻資料,秒表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降落傘下降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力的作用。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2.播放降落傘的視頻錄象

  3.大家認識錄象中的東西嗎?那你知道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們能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指名一學生上黑板標注,其余學生自行在書上標注)

  引導學生主要標出降落傘受到的重力和空氣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傘并測試降落傘下降速度

  1.大家想親手來做個降落傘嗎?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組選擇相應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B:線段從四個角下垂到結的長度應相等。

  3.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我們自己設計制作的降落傘

  測試方法:

  A:一位同學在教學樓二樓往下放降落傘,下面的同學用秒表記錄從降落傘打開到下落至地面的時間。

  B:要保證降落傘下降的距離一致。

  C:記錄員及時記錄時間數據

  (三)研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組交流本組所制做的降落傘的降落所用時間

  2.每小組降落傘下降所用的時間為什么一樣呢?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

  3.學生各自提出假設

  4.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確立一個假設,填好小組活動研究方案:

  問題:降落傘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5.交流匯報,師生共同指正小組研究方案中有誤或不全的地方。

  6.小組開展研究,并填好數據。

  結論:

  (四)匯報交流:

  通過研究,你們有什么收獲嗎?

  (五)布置作業(yè)。“潛水比賽”是一個拓展活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下降情況。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布置學生課后自行研究。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5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習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學習準備】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學習流程】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驗和發(fā)現

  1、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yǎng)蝸牛流程中的發(fā)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精編合集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創(chuàng)意教案合集

小學科學活動方案精編案例匯總

小學科學活動方案精選方案匯編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精選篇

小學科學活動方案2020最新方案

小學科學活動策劃實用篇

幼兒大班教案設計方案精編篇

幼兒健康活動教案方案精編合集

活動宣傳方案精編方案合集

幼兒大班教案設計方案精選匯總

45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