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辦公文秘 > 方案大全 >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

時間: 新華0 分享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通用12篇)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yōu)秀的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通用12篇)】,供你選擇借鑒。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植物叢的考察活動,了解認識生活在植物叢中的動植物。

2、經歷對植物叢的考察活動過程,學習考察的方法,通過活動記錄反映考察的成果。

3、希望學生能從多角度、多方位觀察植物叢,能在一定時期內堅持進行觀察。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叢中的動物,記錄它們的食性。

教學難點:對植食動物、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進行記錄。

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要考察植物叢,確定還大致區(qū)域提供學生選擇進行考察活動。

分組材料:學生活動記錄本、放大鏡、小鐵鏟等考察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校園的薔薇花叢在哪里?你留心觀察過花叢中的動植物嗎?以前我們曾多次到校園里進行觀察活動,如對一棵樹的觀察,今天將再次到校園里去進行觀察活動,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薔薇花叢里的生物。

(1)說說考察的準備工作。

(2)說說考察的注意事項。

提醒學生不要破壞自然環(huán)境。

(3)說說怎樣考察,準備考察些什么?

讓學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時需要觀察的內容。如花叢中有哪些植物?花叢中生活著哪些動物?哪些動物“住”在這里?哪些動物來這里“玩”?它們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學生分小組進行考察。

2、整理完善考察記錄。

(1)了解認識植食動物、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

(2)對薔薇花叢里的動物按食性進行統(tǒng)計。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放大鏡是不同于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學生正確、規(guī)范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jié)。?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jié)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么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筆。?

師: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xiàn)在猜一下,這里會是什么??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里有。師指著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師我拿著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里,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著放大鏡對著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guī)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么大的距離,而摸這里邊上就有這么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fā)現(xiàn)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想。?

師:先別著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為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xiàn)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設計目的:學會借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xiàn)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fā)現(xiàn)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里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fā)現(xiàn)。?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師:你們想放大什么?

生:(發(fā)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么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里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設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jié))?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后他們是什么樣子。?

師:誰有新發(fā)現(xiàn)了。有兩個以上發(fā)現(xiàn)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么多細節(jié),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么多的細節(jié)。(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jié))?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家發(fā)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yè)(讓學生繼續(xù)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制作了這么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制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砹说喂芎退?,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開始操作。

師:怎么樣你成功的發(fā)現(xiàn)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磥砜茖W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jié)課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愿不愿意繼續(xù)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蔽覀儛劭茖W”。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3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知道我們的身體在不斷變化長大的相關事實。

2.科學探究:會收集我們在生長變化的感性事實,學會測量身高、體重、手腳、胸圍、肺活量,學會觀察記錄測量數據,能夠對結果作初步統(tǒng)計。

3.情感態(tài)度:意識到人的生長發(fā)育與飲食、鍛煉、睡眠有關,形成科學的健康觀和人文精神。

活動器材:

體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氣球、吸管、膠管、自制儀器表格、小醫(yī)生服裝、帽子及紅袖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上課前咱們先來聊聊天吧!這些時天氣變冷,我看到好多同學都穿了新衣服。買的衣服是大一點的還是剛剛合適的?衣服為什么要買大一點的呢?

2.小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我們在生長》。

二、知道人的身體是不斷生長變化的

1.提問:你用哪些現(xiàn)象來說明感覺到自己在生長呢?

2.學生匯報:個子長了、體重變重、手腳長大、胸圍大了。

三、測量自己身體生長變化情況

1.提問:是呀,我們的個子長高了,體重變重了,手、腳也變大了,胸圍也變大了,長了多少呢?你用什么辦法來了解生長變化情況?

2.四人小組討論。

3.指導測量方法

①身高怎么量?誰會,請你來教教我們。

②體重怎么測?你是怎么讀出來的?

③手、腳大小有變化嗎?怎么知道手、腳變大了多少?

④胸圍大了怎么測?你們認為這樣測準確嗎?

⑤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測身高、稱體重、測手、腳大小以及量胸圍的辦法來了解身體的生長變化。

⑥學測肺活量: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兩邊分別派出1名同學參加吹氣球活動,這兩名同學必須個子差不多,吸一口氣吹完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

a.提問:兩個人個子差不多,吹的氣球大小怎么不一樣?

b.談話:肺裝氣的多少,我們稱為肺活量,他們倆誰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嗎?怎么知道?

c.活動:我們現(xiàn)在就來測測這兩個同學的肺活量。

4.講述:今天玩了這個小游戲,我們又學會了一個新的測量辦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體的生長變化嗎?現(xiàn)在,我們就要運用這些辦法進行一次體檢。

①體檢總得有小醫(yī)生,怎樣才能當好小醫(yī)生?被檢查的人應怎么做?

②誰會測身高?請你來當小醫(yī)生(發(fā)服裝、帽子)……

手和腳的大小請每個同學按照剛才的辦法自己測量。

③體檢還要有體檢表吧!班級姓名……可不能漏掉喲,檢查時做好記錄,測完后,從表上找一找身體有哪些變化?

5.學生體檢活動。

四、意識到人的生長發(fā)育與飲食鍛煉、睡眠有關

1.提問:你們檢查得可真熱鬧呀,觀察測量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匯報。

3.提問:你怎么發(fā)現(xiàn)長高了?長了多少?

你有多重?長重了多少?

為什么有的人長得快,有的人長得慢?(與營養(yǎng)均衡、鍛煉、充足睡眠有關。)

4.小結:祝同學們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希望大家隔斷時間能繼續(xù)堅持測量,這張表格保存好,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用到它。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jié)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細節(ji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yǎng)持續(xù)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了解放大鏡的發(fā)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樂于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了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jié)。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課前視頻導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么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導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fā)現(xiàn)。

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能放大物體圖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并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

1.了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么不同。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匯報各自的發(fā)現(xiàn)。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用什么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5

一、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的指示,適應“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引導少年兒童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培養(yǎng)少年兒童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素質,努力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植物、動物、環(huán)境、科幻、思維創(chuàng)新、發(fā)明的聯(lián)系,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lián)系。包括九個單元:科學家的故事、植物、動物、資源與環(huán)保、氣象與科學、科學與幻想、科學與生活。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yǎng)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yǎng):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能進行觀察、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對動植物、環(huán)境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fā)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于探究的愿望。關心新事物與生活的聯(lián)系。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ブc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huán)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技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通過本冊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科技課的興趣,使學生在探究、科學價值觀、科技知識二各方面得到發(fā)展。

三、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技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逐步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3)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lián)系。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樹立安全意識。培養(yǎng)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四、潛能生培養(yǎng)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xiàn)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并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6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聯(lián)系——食物鏈。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掌握薔薇花叢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

教學難點:理解食物網所反映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植物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誰能說說薔薇花叢里的小動物們吃些什么?

二、探究過程

1、討論:它們誰吃誰?

(1)動植物之間有著怎樣的食物關系?

(2)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

樹葉蚯蚓鳥

(3)分析這條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4)找出薔薇花叢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其他食物鏈,寫在活動手冊上。

2、水田里的食物網。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2)閱讀竹林村的同學們寫的觀察報告。

(3)對照報告,看看他們記錄的食物鏈。

(4)有沒有他們沒觀察記錄到的食物鏈?請補充記錄在圖中。

(5)回過頭整體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6)認識食物網。像這種錯綜復雜成網狀的食物鏈就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3、擴展與思考。

(1)出示一組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讓學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2)讓學生們觀察身邊的群落,畫出一個食物網。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7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地球家園中有空氣、土壤、巖石、水、動物、植物、人等。

陽光、空氣、水、植物、動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資源對地球家園缺一不可。

2.科學探究目標

會用圖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園圖上添加相應內容。

能就地球家園中的自然資源與人類的關系參與討論,表達自已的觀點。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對探究“地球家園中有什么”感興趣。愿意傾聽,積極分享。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園,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地球提供的各種資源。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會用圖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園圖上添加相應內容。

2.教學難點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園,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地球提供的各種資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預設3分鐘)

1.學生猜謎語,激發(fā)興趣。

說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高山森林處處見,江河湖水向海流。

動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頭。天天圍著太陽轉,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圖片,引出“我們的地球家園”。

二、聚焦(預設10分鐘)

1.學生觀看視頻,欣賞:美麗的地球家園(3分24秒)

2.聚焦提問,我們的地球家園中有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回憶和交流自己對地球家園的認識。

3.逐一出示課件上的圖片,學生看圖回答,進一步豐富對地球家園的認識:我們的地球家園中有——草地、森林、山脈、巖石、沙漠、海洋、大象、蝸牛、大雁、樓房、人……

三、探索(預設15分鐘)

1.畫一畫:翻開學生活動手冊第一頁,在地球家園圖上畫出各種事物,用直觀的形式表達和記錄。

2.提問:站在地球家園往外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讓學生補充與地球家園密切相關、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現(xiàn)象,比如白云、太陽、月亮、星星等。

3.補充完善學生活動手冊第一頁的地球家園圖。

四、研討(預設7分鐘)

1.過渡:每個同學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園圖,現(xiàn)在我們來匯總一下,我們的地球家園中都有什么?

2.教師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園中有什么”班級記錄表,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合并和分類。

3.提問:缺少其中一樣可以嗎?讓學生自由發(fā)表,并說明自己的理由。

4.小結:陽光、空氣、水、植物、動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資源對地球家園缺一不可,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地球提供的各種資源。

五、拓展(預設5分鐘)

1.提問:到田野、綠地、樹林或山坡上,看看我們還能在家園里找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2.帶領學生在校園里開展活動。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8

教學目的:

1、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tài)平衡

關系。

2、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沙塵暴生成的原因。

3、為維護生態(tài)平衡,明確應該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學重點:知道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tài)平衡關系。

教學難點:能分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活動手冊、有關草原和沙塵暴的圖片、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在生態(tài)瓶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其中動植物的生長?”

“生態(tài)瓶中的某些條件改變了,就會使整個生態(tài)瓶內生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在自然界里也一樣,一些條件因素發(fā)生了改變,也可能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維護生態(tài)平衡這個話題。”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鷹、兔、草的生態(tài)平衡關系。

·草原上的鷹、兔、草之間有著怎樣的食物關系?

·設想事物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變化,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1)如果鷹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如果兔子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連鎖反應?!?/p>

推測:如果上述現(xiàn)象發(fā)生了草原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

讓學生討論后作出分析。

(對老鷹、兔子的獵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趕;為了發(fā)展經濟而過度的放牧;環(huán)境的惡化導致草的生長困難。)

2、沙塵暴發(fā)源地之一的資料介紹。

讓學生閱讀P57,介紹寧夏騰格里沙漠的有關情況。

師介紹:發(fā)菜是一種藻類,因風干的發(fā)菜形狀,色澤酷似婦女的頭發(fā)而得名。它大多生長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灘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國的甘肅、陜西、青海、x疆均有生產,而寧夏最為。

獵隼又叫鶻,是一種兇猛的鳥,上嘴鉤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馴熟后可幫人打獵。獵隼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qū)。近年來,由于獵隼在中東一些國家是王宮貴族的寵物,一種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經過馴化、體型高大的獵隼價格很高,因此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獵殺、獵捕和走私獵隼的情況非常嚴重。獵隼的數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態(tài)平衡,引發(fā)鼠害泛濫,給當地牧民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獵隼現(xiàn)在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主學習資料后,鼓勵學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問題。

三、分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

這些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最終結果是什么?

我們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課后拓展:

在維護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活動中,我們該做什么?我們怎樣做?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9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月相成因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的知識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科學思想教育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態(tài)度。本課是培養(yǎng)學生自行探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典型課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層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點,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據事實材料推測分析是誰擋住了太陽光是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或聲像資料。

2.月相形成的實驗材料。

3.CAI課件

①日食和月食發(fā)生時的情境動畫。

②日食和月食發(fā)生時三球位置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提出問題。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圖片資料,初步談談對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認識。

2.分小組匯報交流情況。

3.教師小結:同學們能收集到這些有價值的資料,為學好本課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剛才有同學談到據老人們說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陽或月亮,每到這時,人們都要拿出鍋碗瓢盆來敲敲打打,好趕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這回事嗎?當然沒有,我們就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書課題。

二、指導認識日食的成因及種類。

1.教師課件演示日食發(fā)生的動畫,學生觀察。

2.教師發(fā)給每一組一張日食發(fā)生時的一組照片圖及我國歷曾發(fā)生過日食的時間記錄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日食發(fā)生時都有哪些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3.學生分小組匯報,教師逐條板書。

4.教師根據以上學生匯報,組織學生討論:是什么擋住了太陽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學生匯報,教師形成如下板書

現(xiàn)象:分析

①呈弧形漸缺→是球體

②自西向東漸缺→自西向東運動

③有時整個太陽被擋住→從地球上看,兩球大小差不多

④發(fā)生在農歷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線上。

6.學生實驗證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確。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太陽,學生手持乒乓球當月球自西向東運動,把學生頭部當地球,看看在怎樣情況下看不見太陽。要求學生實驗后畫出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7.教師組織學生匯報實驗情況,并抽查學生所畫示意圖。

8.教師課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圖,學生想象日食形成過程并把研究結果寫下來(小組相互交流完善)。

9.學生利用教材認識日食的種類。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談話:剛才我們已經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樣的呢?老師想讓同學們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過相互討論交流進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發(fā)生在農歷的什么時候?這時候地球、太陽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樣的?

②月食時,月亮的哪一邊先出現(xiàn)陰影?為什么?

③月食是怎樣形成的?

2.教師組織學生根據以上問題討論交流。

四、教師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們知道了任何自然現(xiàn)象的產生都是自然事物運動變化的結果,因而我們要從小相信科學不迷信,從小培養(yǎng)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10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上生長著許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著許多動物。

2.科學探究目標

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動植物進行細致、全面、有順序的觀察和記錄。

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并交流對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的發(fā)現(xiàn)。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對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感興趣。

細致觀察、樂于表達。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懂得保護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動植物進行細致、全面、有順序的觀察和記錄。

2.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并交流對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的發(fā)現(xiàn)。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土壤,放大鏡,橡膠棒,小鏟,塑料飼養(yǎng)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預設5分鐘)

1.出示一盆土壤,提問: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發(fā)言,可以從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兩個方面回答。

2.觀察土壤

提供放大鏡、橡膠棒和一盆土壤,學生分組進行觀察。

組織交流,說說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說明:沒有橡膠棒也可以用筷子、鑷子等工具,主要是用來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塊、沙子、黏土、草莖、落葉、螞蟻等。)

二、聚焦(預設5分鐘)

1.聚焦:大家都說,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那你們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嗎?

學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來蓋房子,制作磚瓦、陶瓷,另外還可以給植物提供營養(yǎng),給動物提供棲息地等。

2.過渡:今天我們將到校園里進行觀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動物和植物。

三、探索(預設20分鐘)

1.討論活動要求和注意事項

提問:你們覺得,校園土壤居民會有哪些呢?我們去觀察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學生自由推測和發(fā)言。

2.教師進行活動提示:細致,全面,有順序,不傷害

(細致是指能夠耐心、仔細地觀察土壤中動植物的特點。全面是指能夠全方位地觀察土壤上的動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順序是指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比如先觀察土壤上直接可見的,再觀察落葉下的,最后觀察土壤里面的,觀察動植物可以先觀察整體再觀察局部。不傷害是指不要傷害小動物和植物。)

3.學生到校園里進行觀察,及時記錄。

校園觀察活動指導提示:

(1)攜帶材料:學生活動手冊人手一份,放大鏡、橡膠棒和小鏟小組一份,觀察時小組同學有機合作使用。

(2)活動場地:教師提前踩點安排,選擇有多種植物和小動物的土壤,并事先對該場地的植物進行識別,以便學生提問時可以答復。

(3)分組要求:以組長為首,小組成員集中在某個點進行觀察,禁止單獨行動和胡亂奔跑。

(4)觀察順序:先觀察土壤上直接可見的,再觀察落葉下的,最后觀察土壤里面的,觀察動植物可以先觀察整體再觀察局部。

(5)記錄要求:在學生活動手冊上記錄動植物的名稱、數量和發(fā)現(xiàn)地點,遇見不認識的動物或植物,可以記錄特征或畫簡圖記錄。

(6)注意事項:遵守紀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傷害小動物和植物。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11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池塘里生物環(huán)境資料,認識自然環(huán)境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以此為藍本設計生態(tài)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tài)瓶,并堅持對生態(tài)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3、能互相聽取意見、共同協(xié)作生態(tài)瓶,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

教學重點:能設計一個生態(tài)瓶建造方案。

教學難點:對自然環(huán)境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認識。

教學準備:大飲料瓶、剪刀、建造生態(tài)瓶需要的材料、活動記錄本。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都觀察過我們校園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

二、探究過程

1、觀察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

出示群落圖片,老師向學生介紹,提醒學生關注下面問題: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條件?

(3)池塘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們對生物有什么作用?

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設計建造生態(tài)瓶的方案。

(1)小組討論:

?首先考慮我們的生態(tài)瓶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

?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tài)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們還要為它們考慮些什么?

(2)記錄設計方案。

3、做一個生態(tài)瓶。

(1)準備相應的制作材料。

(2)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tài)瓶。

(3)小組商量決定生態(tài)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記錄。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小學趣味科學活動方案篇12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月相是變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漸發(fā)生變化的,有時月相亮面逐漸變大,有時逐漸變小。

2.科學探究目標

能連續(xù)幾天持續(xù)觀察月相。

會記錄和描述月相變化的過程。

能發(fā)現(xiàn)月相是逐漸變化的。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對觀察記錄月相等活動感興趣。

能堅持客觀及時的記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記錄等方法知道月相是逐漸發(fā)生變化的。

2.教學難點

組織和督促學生進行連續(xù)的觀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提前一周布置的月相觀察記錄單。

提示:適合學生觀察月相的時間是在農歷初三到農歷二十,一般在晚上九點前就能看到月球升起。以2018年9月為例,9月12日(農歷初三)到9月29日(農歷二十)這個時間段適合學生對月相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預設5分鐘)

1.學生誦讀古詩《古朗月行》,引出對月亮相關的認知,激發(fā)興趣。

2.提問:關于月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表,回憶和交流自己對月相的認識。

二、聚焦(預設5分鐘)

1.欣賞月球圖片,提問:這幾幅圖有什么相同點?這幾幅圖里面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自由發(fā)表。

2.出示概念:月亮其實是個球體,我們看到的月球發(fā)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觀察月相》。

三、探索(預設18分鐘)

1.觀察連續(xù)一周的月相照片,用自己的話描述月相的樣子和變化。

學生充分表達。

2.實際觀察和記錄月相。

(1)展示學生提前一周的月相記錄照片、圖畫,師生進行點評。出示班級記錄表,學生可以分享自己觀察記錄時發(fā)生的小故事。

[建議:本節(jié)課提前一周布置觀察月相的任務,用照片和畫圖的方式同時進行記錄,并標明每幅照片和畫圖的日期。老師也要完成觀察任務,有條件的班級或教師可以做一個班級記錄表,放在教室里,每天安排小組做好記錄。]

(2)觀察方法指導:記錄下觀測的時間,觀測的地點,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樣的,就畫什么樣子,沒有看到或忘記觀察了,就不要憑空想象。

(3)記錄方法指導:在前期至少連續(xù)一周的觀察中,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選擇合適的記錄方式。從教科書的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即可。(“描陰影法”,把月球不亮的部分用畫斜線或涂黑的方法表示陰影?!凹艏埛ā?根據月相剪白色紙片,把剪好的白色紙片粘貼在黑色紙片上。農歷初三、初四、二十六、二十七時,因為明亮的部分很少,對學生剪紙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4)完成活動手冊記錄單的部分內容,強調一定要實事求是的進行記錄,自己當天沒有記錄到的,可以根據班級記錄單上的進行記錄。

四、研討(預設10分鐘)

1.請部分學生在投影上展示活動手冊,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分享交流:

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嗎?

②連續(xù)觀察幾天,我們觀察到的月相是怎樣變化的?

2.出示天氣晴朗時一整個月的月相圖,教師小結月相的變化特點:月相是由最初的什么都看不見,到慢慢看到半圓形,接著可以看見一個圓盤形,慢慢地圓盤形又變成了半圓,只是方向變了,然后慢慢地月相變得越來越小。

五、拓展(預設2分鐘)

繼續(xù)觀察月相,完成長時間的觀察記錄。

2123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