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導游詞大全 > 江蘇導游詞 >

最新江蘇旅游導游詞范文4篇

時間: 文瓊21297 分享

江蘇景點有哪些呢?怎樣介紹這些景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江蘇旅游導游詞范文4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南京明孝陵導游詞1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距今600多年歷史。2003年7月3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周邊的6座功臣墓也同時被劃入。明孝陵建于1381年,1382年皇后馬氏去世入葬于此,因馬皇后謚號“孝慈”,故名“孝陵”。另說是朱元璋主張以孝治天下而得名。清代始稱“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鳳陽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家庭, 17歲投身皇覺寺,1352年參加了元末郭子興的紅巾軍,1356年領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稱帝。1398年朱元璋去世與馬皇后合葬于此;1413年明孝陵完工,歷時32年。

明孝陵首創(chuàng)了寶城寶頂,前朝后寢的陵墓形制,分為神道引導區(qū)和陵宮區(qū)兩部分。神道依地形曲折布局,陵宮依“前朝后寢”“前方后圓”中軸對稱布局,這種布局反映的是禮制,突出的是皇權。陵墓封土采用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是明清皇家帝陵的典范。

從下馬坊向西北走750余米,有三券拱門,即大金門,底座為石須彌座,紅墻,頂原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后毀于清咸豐年間戰(zhàn)火,今已不存。此門為陵園正門。門兩側與陵園外墻相連,把整個紫金山包括在內(nèi)。當年孝陵地域廣闊,周長45華里,縱深5華里。陵內(nèi)栽種松樹十萬株,養(yǎng)長生鹿千匹。

陵園門內(nèi)為碑亭。碑亭原為琉璃瓦重檐歇山頂,今已不存,只留下四壁及四券門,故俗稱“四方城”。亭中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又稱“功德碑”,碑高8.78米,其中碑額和碑身6.7米,碑座2.08米。碑額上有九龍浮雕,碑座為赑屃[bìxì]圓雕,由于碑身高大,當時立碑時采用的是“堆土法”,工匠們先運土將碑座赑屃埋上,然后順土坡將碑拉上去立起,然后再把土去掉。

1413年永樂皇帝朱棣親自撰寫碑文,碑文共2746個字。碑文分七個方面內(nèi)容:一、敘述朱元璋身世,稱其先世為句容大族;二、為民請命,發(fā)跡定遠;三、平定天下、登基稱帝、冊中宮,立太子、分封同姓;四、廢中書、設六部;親掌兵權;五、重人才、建國學;六、生活簡樸;囑死后與馬氏合葬孝陵;七、皇族子孫57人名號和144句四言頌詞一篇。碑文高度頌揚了朱元璋一生功績。

朱棣在政權建立初期,為樹立威信,取信于民,原派人在南京東郊陽山為其父朱元璋鑿巨碑,其碑額、碑身、碑座共高達72米;因為朱元璋去世后傳位給長孫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實行削藩政策,引起了北京燕王朱棣的不滿,他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fā)動了靖難之役,最終登上了皇帝寶座。朱棣大張旗鼓為其父樹碑立傳,是以此表明自己是皇位正統(tǒng)的繼承者。后來陽山碑材被放棄未采用,原因:一是因為朱棣政權已經(jīng)鞏固,二是碑材過于巨大無法搬運。

出四方城,過御河橋即是神道,神道前部為石像路,有石獸六種,總共十二對,二十四只。依次為獅子兩對,獬豸兩對,駱駝兩對,象兩對,麒麟兩對,馬兩對,各對為一蹲一立。最大的是象和駱駝,用80噸重的整塊石料雕成。

神道后部分從石望柱至欞星門,開始轉而向北。石望柱有二根,柱體六面,上雕云紋圖案。石望柱后面稱為翁仲路,路旁各有高3米的石翁仲四對。依次為身披甲胃、手持金吾的年輕和年長的武將各一對,頭戴朝冠、手捧朝笏的年輕和年長的文臣各一對。神道石刻,一可記功績,二可壯威。

神道盡頭是欞星門,它標志著神道引導部分的結束。欞星門是象征皇權尊嚴的禮儀門,為三間四柱式。2007年在考古清理遺存的基礎上,復建了欞星門。現(xiàn)欞星門部分柱礎和抱鼓石為明代原物。

一路走來,孝陵神道彎曲轉折,失守中軸,原因就是為了避開南面這座小山,名叫吳王山,又叫孫陵崗,是東吳孫權的陵墓。建孝陵時原計劃搬遷孫權墓地,后從風水上考慮正好形成遠山近案之勢,朱元璋大度地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于是神道并成為現(xiàn)在彎曲之狀?,F(xiàn)在此山叫梅花山,上面植梅3萬5千多株,有350多個梅品種,是全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

過欞星門,左前方為御河,河上為金水橋,現(xiàn)有石橋三座,明朝原有五座橋,又稱之為五龍橋。橋面與橋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遺物,橋欄為清代重修。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文武方門,這是陵宮的大門。門有五座,中間是三券拱門,兩邊各為一個方門,黃瓦朱門,高院紅墻,盡顯皇家氣派。這座門是1988年根據(jù)史料重修的。因原有守陵的文、武孝衛(wèi)和左右方門,而得名文武方門。門東有“特別告示”碑,碑文上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國文字,刻寫了清朝保護明孝陵的告示。

文武方門內(nèi)為碑殿。碑殿在明代時是孝陵享殿的前門,在清代咸豐年間被毀,碑殿現(xiàn)存的須彌座臺基東西兩側,原有磚墻連接陵宮圍墻,東西兩側原還建有具服殿、御廚等建筑,現(xiàn)已無存,目前只恢復了井亭。

現(xiàn)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內(nèi)現(xiàn)有五塊石碑。正中央的主碑為康熙三十八年玄燁第三次南巡謁孝陵時書“治隆唐宋” ,頌揚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基理國超過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碑由江寧織造曹寅刻石立碑?!爸温√扑巍北畺|西兩側是乾隆南巡,晉謁孝陵時的題詩碑,內(nèi)容是勸誡后人保護明孝陵。側后分別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謁陵的記事碑。其中西側臥碑上便刻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題名。

碑殿之后是明孝陵享殿遺址。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 1383 年)建成,是明朝歷代帝王舉辦大型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nèi)正中供奉的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牌位;現(xiàn)在的三開間的單檐歇山頂屋子是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修建的守陵用屋,內(nèi)為明孝陵史料展覽。

原享殿為重檐廡殿頂建筑,上覆黃色琉璃瓦,有九開間,進深五間,楠木柱56根,斗拱挑檐,宏偉壯觀;殿外為三米高的三層須彌座平臺和漢白玉石欄,享殿兩旁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配殿,供奉陪葬妃子牌位。

現(xiàn)在只剩三層平臺和56塊石柱基,每個石柱基的直徑有0.91米,還有臺基四角上遺留部分螭首石雕,以及前后丹陛;丹陛,各分上中下三塊浮雕,圖案為:上陛“二龍戲珠”,中陛“日照山河”,下陛“天馬行空”。 兩側我們還可以看到兩座配殿的基礎保存完好。

位于享殿之前,東西各有一座神帛爐,由黃、綠琉璃件組裝而成,用于焚燒祭祀所用的神帛。

享殿后面是內(nèi)紅門,又叫陰陽門,是陰陽兩界的分界點,陵宮“前朝”“后寢”的分界處。“后寢”是朱元璋及皇后亡靈的安息之地,由少數(shù)守陵太監(jiān)在內(nèi)部守護,除皇帝和經(jīng)特許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內(nèi)。

門后是石道,石道盡頭是升仙橋,過此橋即為仙界。當年朱元璋靈柩由此過橋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橋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升仙橋的北面就是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

方城為守衛(wèi)寶城寶頂之城門,高16.25米,東西寬75.26米,南北長31米;方城下部為石刻須彌座,上面用條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綬帶紋和方勝紋。

方城的東西兩側有影壁,俗稱“八字墻”。方城中有甬道,共54級,拾級而上,迎面為寶城寶頂。左右為登明樓通道。

明樓南有拱門三道,東、西、北面各有一拱門。重檐間有直額為“孝陵”,雄偉壯觀。明樓內(nèi)原有“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陵”碑,現(xiàn)不存。

寶城是一座環(huán)繞寶頂?shù)姆忾]性城垣建筑,直徑約400米,周長1100多米,墻壁高約7米,以條石作基礎。寶城條石上有后人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字。寶城內(nèi)的寶頂就是獨龍阜,墳丘利用獨龍阜山崗,依山而筑,所以顯得高大豐圓,氣勢不凡。寶頂上,樹木參天,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地宮就在這寶頂之下。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來,經(jīng)歷了“覆斗方上”式、到唐代為“因山為陵”式,到明代從孝陵開始“寶城寶頂”式。

明朝設孝陵衛(wèi)專門管理和護衛(wèi)孝陵,一衛(wèi)轄5600人。

在明孝陵的東側還埋葬著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史稱“東陵”。“東陵”與孝陵共用一條神道。明孝陵的這一布局特征開創(chuàng)了第一代皇帝陵墓的神道為后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并為北京十三陵所繼承。

另外,在鐘山的北面還有朱元璋的十幾位開國功臣的陵墓,它們形成了對明孝陵的拱衛(wèi)格局,習慣上稱為“明功臣墓”。明功臣墓中已有 6座(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吳良、吳禎、仇成)隨明孝陵一起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明朝歷經(jīng)十六帝,除明孝陵之外,第二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第七帝朱祁鈺,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余十三位帝王都葬在北京天壽山明十三陵內(nèi)。

明孝陵經(jīng)過 600多年的歷史滄桑,它的大部分建筑遺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明孝陵不愧為是一項偉大的藝術杰作,它開創(chuàng)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價值和地位。

明孝陵講解就到這里,謝謝!

南京靈谷寺導游詞2

各位游客,靈谷寺景區(qū)是由寺廟、公墓、公園三部分組成。

靈谷寺原在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也就是現(xiàn)在明孝陵的所在地。公元514年寶志圓寂,梁武帝花20萬銅錢買下獨龍阜并葬高僧寶志于此。同時建立開善精舍,其后改為開善寺,明初稱為“蔣山寺”。公元1381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遂降旨遷寺。

1381年動工,1382年完工,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

靈谷寺自建成后,遭到了數(shù)次較大的毀壞,1928年11月改靈谷寺遺址為“陣亡將士公墓”,用以紀念北伐陣亡將士。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公墓改名為靈谷公園,栽植樹木花草,維護舊觀,繼續(xù)開放。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的入口。面前的水池,就是寺廟前常見的放生池,但在靈谷寺又被稱為萬工池,這是因為朱元璋曾用上萬名工匠一天掘成。萬工池北面是正門,這是1928年建筑的仿古公墓大門,門采用彩繪和藍色琉璃瓦,兩邊圍墻為紅色,墻脊也是藍色琉璃瓦;瓦當飾有國民黨黨徽,門前有漢白玉座獅一對。

大門門額上原為蔣介石題“國民革命烈士之祠”匾,解放后改為江蘇國畫院院長錢松喦所書“靈谷勝境”,此門舊為靈谷寺的金剛殿遺址。

進入園門,步過青石甬道,我們眼前聳立著一座六柱五門的大牌坊,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樓的形式修造的,此地原是靈谷寺天王殿遺址。

五間坊門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質(zhì)國民黨黨徽,瓦當是綠琉璃黨徽圖案。中間夾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圖案,正面梅花中間寫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書寫。坊前石臺上立有一對漢白玉雕刻的貔貅,這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七軍所贈,象征陣亡將士的驍勇善戰(zhàn)。

靈谷寺歷史上數(shù)次毀于戰(zhàn)火,唯獨無梁殿得以保存?,F(xiàn)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個建筑便是無梁殿,它通體都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寸梁木,所以歷經(jīng)戰(zhàn)火得以保存,因此叫無梁殿。

因原供奉西方三圣,居中的是無量壽佛,用其諧音,又叫無量殿。頂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是升天孔。主要是造成頂上佛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便于通風采光。

1928年造公墓時,請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中華民國《國歌》,右碑刻《國父遺囑》。祭堂四周還嵌有110塊青石碑,刻有按戰(zhàn)役地點、軍階職務分類的陣亡將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萬五千字。殿內(nèi)還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蠟象,展出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辛亥革命名人57位,組成22組場景,再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無梁殿后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草坪,這就是一號公墓。它原是靈谷寺五方殿遺址。西側為二號公墓,東為三號公墓。公墓采用了西方坡式圍墻,后面東西各立一個紀念碑。東為“淞滬抗戰(zhàn)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西為“淞滬抗戰(zhàn)第五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一號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戰(zhàn)爭和上海淞滬抗戰(zhàn)的陣亡將士,按編制軍階抽簽實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個。其中128名是淞滬抗戰(zhàn)中犧牲的將士。原公墓現(xiàn)已改為花園。在草坪中間有棵巨大的桂花樹,被稱為“金陵桂花王”。公墓后是松風閣,這是1931年建造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革命紀念館”,是一座仿古兩層建筑。

閣后有一座石雕的仿古寶鼎,鼎身鑄有“銘鼎垂勛”四字,意為烈士功績流芳千古。

靈谷塔位于公墓中軸的最北點,叫陣亡將士紀念塔。此地原為靈谷寺南朝梁高僧寶志靈塔位置。

靈谷塔建于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階,丹陛中間為“日照山河”圖。底層外壁刻有蔣介石手題“精忠報國”,前門橫楣上書“靈谷塔”,后門是“有志竟成”,側門分別是“成功”、“成仁”。塔內(nèi)中立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塔高61米,九層八面,外形是樓閣式塔樣式。底層直徑9米,向上逐層收束,頂層寬4米,整座塔造型挺拔,堅固雄偉。靈谷塔內(nèi)外四壁上,嵌滿大理石碑,二層至四層12塊碑,是國民黨元老、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所書的草書《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北上告別辭》。五層至八層16塊碑,是另一元老吳稚暉篆書《孫先生黃埔開學訓詞》。九層為眺望層,極目天下,有“高瞻遠矚”之意。

靈谷寺位于松風閣東側,是在原明朝靈谷寺龍王殿舊址上重建的,因靈谷寺是供奉寶志遺骸的寺廟,所以門前照壁上書有“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和“南無阿彌陀佛”?!捌諠煛笔窃淖诨实圪n給寶志大師的封號,表明寺廟與寶志的淵源關系。寺廟山門的匾額“靈谷寺”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書寫。山門內(nèi)即為天王殿,供奉彌勒,韋馱和四大天王。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的是無量壽佛。殿后為“大遍覺堂”,堂內(nèi)供奉玄奘法師的半身像和一座十三層的木制密檐塔,內(nèi)藏有唐三藏法師頂骨舍利。

在靈谷寺的東南有八功德水,此泉水有八種功能,人飲用可驅(qū)除百病,有益健康。

在八功德水東南,是鄧演達烈士墓.鄧演達是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的創(chuàng)始人。(曾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zhàn)爭等。民國16年,蔣介石、汪精衛(wèi)相繼背叛革命,鄧演達開始反蔣反汪。)1931年在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被蔣介石秘密殺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57年11月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將其遺骸遷葬于原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第二公墓處,并舉行了安葬典禮。

譚延愷墓位于靈谷寺東北側,他原為國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長,死后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靈谷深松石碑原為譚延愷墓碑,“靈谷深松”四字,是1950年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位處長高藝林遺墨。陵區(qū)許多石器都是圓明園遺物,墓園具有濃厚的江南山水園林風格。

靈谷寺西側有寶公塔、志公殿,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龍石和飛來剪,據(jù)考證均為明代的遺物。蟠龍石其實是一塊巨大的碑帽,上刻兩條巨龍盤繞,生動精美。另一件是建造寺廟時所用的起重的鐵件,成叉狀。

志公殿內(nèi)有寶志大師的塑像,這位才是當年靈谷寺真正的主人。寶志是什么人呢?他生于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元嘉年間,七歲出家為僧,后在寶華山結廬為寺,佛法精深,成為了言有所中的預言家,懲惡揚善,為世人所敬重,是人們傳說中“濟公”的原型。寶志圓寂后梁武帝以及他的女兒永定公主為大師修建的寺、塔幾經(jīng)輾轉,終成眼前所見,讓人不禁感嘆世事滄桑。

志公殿后的這座覆缽式小塔,就是南朝時期的寶公塔,歷經(jīng)轉遷與破壞,現(xiàn)在僅為一象征物。塔前還有一塊石碑,上有唐代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像,李白題的贊詞由顏真卿書寫,人稱三絕碑。清代乾隆皇帝又添御筆“凈土指南”。

從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國時第三公墓舊址,當年戴笠飛機失事后就被國民黨埋葬在了第三公墓,今天這里已成為一片草木茂盛的密林。

靈谷寺景區(qū),目前還是南京靈谷桂花節(jié)主會場。

南京東郊山水形勝優(yōu)美,歷史古跡眾多,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古老的靈谷寺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南京夫子廟導游詞3

“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是國家5A級景區(qū),是六朝文化歷史勝地。

秦淮河全長110公里,是南京的母親河,古代稱淮水,又名龍藏浦。內(nèi)秦淮河從東水關始,至西水關止,有“十里秦淮”“十里珠簾”之譽。

夫子廟,就位于南京市城南內(nèi)秦淮河畔,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又稱“文廟”“孔廟”。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鬃用?,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公元前479年去世??鬃拥娜寮宜枷胧艿綒v代皇帝的尊崇,漢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因此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廟也成為歷代師生汲取精神力量的朝圣地。

夫子廟始建于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其后歷經(jīng)滄桑,五建五毀,幾番興廢。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毀。1985年重建,建筑面積五萬平方米,采用“前廟后學”的建筑布局??讖R部分由東南大學著名古建筑學家潘谷西、葉菊華等主持設計;東、西市場及廣場部分由王文卿、丁沃沃等設計。

夫子廟景區(qū),由孔廟、學宮、貢院三部分組成。當年曾是整個江南的文教中心;目前是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是集商業(yè)、文化、旅游景點和廟會合一的旅游勝地。

孔廟中軸線最南端的是始建于公元1575年清萬歷年間的紅墻照壁,又稱蕭墻,全長110米,是中國最長的照壁;照壁主要是起到遮擋主體建筑的作用,從風水上講,是罩的作用。

照壁前的內(nèi)秦淮河為泮池,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泮池。周朝時,“天子之學為雍,諸侯之學為泮”。魯國學宮即設于泮水之畔,以后孔廟學宮相沿成習。古代有在學府前建泮池能振興學業(yè)之說。當年無數(shù)赴考的莘莘學子,就是從這里棄船登岸,從此踏上求取功名的仕途。

泮池西有文德橋,橋名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文德橋每年農(nóng)歷11月15日有聞名天下的“文德分月”奇景。

泮池東,臨河有魁光閣。內(nèi)有魁星亭,三層六角,亭內(nèi)有“魁星點斗”圖,是過去參加科舉考試“奪魁”的象征。(圖由“正心修身克己復禮鰲斗”十字構成,古代說誰要是能一眼看出里面的十個字,他在科考中必定能金榜題名)。

泮池北為天下文樞坊,“天下文樞”這是清代曾國藩為夫子廟作出的定位性概括,意指孔子為天下文章道德的中樞。

泮池西北有一六角亭,名為聚星亭,取意“聚集奎星,得取功名”之意。

天下文樞坊北面是欞星門,又稱儀門,是專為皇帝祭祀孔子用的禮儀門。

夫子廟大門叫大成門,又稱為戟門,因為孔子對中國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被追封為“大成至圣先師”,故門名為“大成”。門前有石獅一對。

門前的橫額“夫子廟”是趙樸初題寫,門中上方“大成門”是姬鵬飛題寫。

大成門內(nèi)有一巨大臥碑,正面書“南京夫子廟”。背面是“重修南京夫子廟記”

庭院中間甬道兩旁,排列了八位孔子的門生漢白玉雕像,他們是: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

庭院左右是碑廊,征集名人趙樸初、林散之等三十人的墨寶,刻碑三十塊陳列于其中,供游人欣賞。

甬道前方大成殿前的平臺為丹墀,俗稱露臺,是用作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臺正中,矗立著4.18米國內(nèi)最高的孔子銅像。他純樸的笑容與崇尚禮義的氣質(zhì)十分契合,可謂是萬世師表的象征。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主體建筑,高16.2米、寬27.3米、深20.9米。七楹重檐,四坡五脊,主脊上的雙龍戲珠立雕為國內(nèi)首創(chuàng)。正面屋檐下海藍色匾額上書“大成殿”,喻孔子集中國文化之大成。整座建筑重檐飛翹,斗拱交錯,氣勢雄偉。

大成殿是舉行祭祀孔子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nèi)正中央懸掛有高6.5米,寬3.15米國內(nèi)最大的孔子畫像,是現(xiàn)代畫家王宏喜先生按照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畫本繪制完成的,畫像前擺有供案,供案中上立有“至圣先師孔子神位”的牌位。 兩側還有孔子的4位門生,即顏回、曾參、孔汲、孟子的塑像,兩邊還陳列有古代樂器。四周墻壁懸掛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孔子“圣跡之圖”,是由浙江200名工匠用三年時間,花580萬人民幣,用國內(nèi)玉石、珠寶、黃金,采用全景式構景方式,截取了孔子73年生命歷程中8個片斷,再現(xiàn)了孔子萬事師表的光輝一生。

殿內(nèi)橫梁上還有康熙、乾隆、光緒三位皇帝題寫的《萬世師表》、《與天地參》、《斯文在茲》三塊匾額,以及民國時的政要人物黎元洪,蔣介石等人題寫的匾額。

大成殿后這口古井,是著名的玉兔泉。這口古井曾是學子們的唯一水源,林則徐、李鴻章、吳敬梓等都曾飲用過,因而被人們稱為“智泉”。

大成殿后還有五塊古碑,分別是《籌措朝考盤費碑》《孔子問禮圖碑》《集慶孔子廟碑》《封四氏碑》《封至圣夫人碑》。

《籌措朝考盤費碑》,記錄了1886年李鴻章、左宗棠出資設立基金,助學子赴考事。

《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公元484年。圖為二人駕車,眾人在城門前拱手歡迎。記載公元前518年,孔子由曲阜去洛陽考察周王朝禮樂制度,尋求“興國安邦”之法的事跡。

《集慶孔子廟碑》,刻于元。記錄了復建孔廟的情況。

《封四氏碑》,刻于元,加封顏回、曾參、孔汲及孟軻為四亞圣。

《封至圣夫人碑》,刻于元,封孔子妻為至圣夫人。

孔廟之后為學宮,為本州府的最高學堂。學宮外門楣上是清兩江總督曾國藩書寫的“大明國子學”,大門內(nèi)懸掛的是清朝南京文武雙科狀元秦大士書寫的“東南第一學”。 當年只有參加院試通過的童生才有資格進入學宮學習。新生入學宮后,由地方官率領,拜謁孔廟,再到學宮,行拜師禮。學宮教官由教授,學正、教諭、訓導四級組成。

學宮的正面是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懊鞯绿谩痹Q“明倫堂”,在全國其他的學宮都叫明倫堂。南宋時夫子廟學宮在重修時,剛好文天祥北上抗元經(jīng)過這里,大家就請他題匾。文天祥為表寧死不屈的抗元決心,親自改“明倫堂”為“明德堂”,表明他效忠國家,保衛(wèi)人民的赤膽忠心。為了紀念抗元英雄文天祥,明德堂的名字沿用至今?,F(xiàn)在的明德堂內(nèi)為“雅樂宮”,是演奏古代樂器和表演皮演戲的地方。

院內(nèi)左右設立了鐘鼓二亭,兩側廂房布置了漢服文化展覽。

在廣場的西側就是仰圣亭,亭內(nèi)鑄有青銅“圣音鼓”,高2米,意為喜迎兩千年。上刻《論語》。

廣場東側的是習禮亭,亭內(nèi)有青銅“禮運鐘”,高2.55米,意為紀念孔子誕辰2550年,重達40噸。上面還鑄有儒家經(jīng)典《禮運,大同篇》。

尊經(jīng)閣為三層,歇山頂樓閣,明嘉靖年間所建,樓上用來收藏儒家典籍,下層是教諭授課的課堂,今為“夫子廟民間藝術大觀園”,展出了南京云錦、金箔、秦淮燈彩等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白鸾?jīng)閣”匾額為著名書法家蕭嫻書寫。

逢十之日,由教授、學正在尊經(jīng)閣講授《四書》《五經(jīng)》,設月考、季考、歲考。

尊經(jīng)閣東邊原還有供奉孔子父母牌位的建筑崇圣祠、供奉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和學宮秀才閱覽經(jīng)書的青云樓,尊經(jīng)閣后衛(wèi)山上的敬一亭等建筑。

每年春節(jié)在夫子廟地區(qū)舉行大型金陵燈會,已經(jīng)成為南京重要的年節(jié)活動。

夫子廟地區(qū)建筑特色為“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風格。

夫子廟還有著名的秦淮風味小吃——秦淮八絕。

夫子廟還有秦淮八艷的傳奇故事和八艷之一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樓。

1988年,秦淮河又出現(xiàn)了畫舫,重現(xiàn)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先生所描畫的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模樣,現(xiàn)“秦淮畫舫游”已到入國家級專項旅游節(jié)目。

另外夫子廟還有許多名人舊居,如烏衣巷、王謝古居,桃葉渡、吳敬梓故居、白鷺洲公園等著名景點,可供大家參觀游覽。

各位游客,夫子廟游覽就到這里,謝謝。

貢院

夫子廟有一座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僅在清代,江南貢院就誕生了58名狀元,占整個清代狀元總數(shù)的半數(shù)以上。 江南貢院始建于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鄉(xiāng)試、會試集中在南京舉行。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仍為留都,考試依舊舉行,故稱江南貢院。1905年科舉考試被廢除,1918年貢院辟為市場?,F(xiàn)成為科舉考試博物館,通過100多幅圖片和文字反映我國的科舉制度。中國的科舉制度,起始于隋代初年,被稱為中國對世界人類有巨大貢獻的第五大發(fā)明。

江南貢院入口處是一座牌坊,牌坊兩邊是李漁題寫的兩副楹聯(lián):“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彈冠而起; 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發(fā)軔而前”。 “十載辛勤,變化魚龍地;一生期許,飛翔鸞鳳天?!?/p>

牌坊下后面龍門街,街中央依次排列著六尊名人銅像,他們是從江南貢院走出來的歷代才子:唐寅、吳承恩、鄭板橋、吳敬梓、林則徐、張謇。街東側還立有12塊記載重修貢院的紀事碑。

江南貢院現(xiàn)在的大門是明遠樓。樓名取自《大學》中“慎終追遠,明德而歸厚矣”。樓 三層四面,二、三層四面開窗,門外有一堵八字墻。明遠樓原位于貢院中間位置,是主考官是宣讀圣旨,發(fā)號施令和監(jiān)視考場紀律的地方。

樓內(nèi)一層有沙盤模型,展現(xiàn)了貢院原有考場“號舍”20644間的恢弘全景,

號舍

明遠樓原東部和西部兩側是號舍,號舍為考生考試食宿的場所,號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每號舍以磚墻相隔,無門,皆向南。墻上有兩道磚縫,以便承板,白天為案,夜間為床。號舍所在的巷子叫號巷,號巷門楣字號以“千字文”文序來定。一條號巷里有60-100間號舍。號舍充分體現(xiàn)了科舉考試的公平,因為考生不論高低貴賤,不論家庭經(jīng)濟狀況如何都可參加科舉,科考不僅是考核成績,也是考核考生的人品。

目前在明遠樓后面兩側恢復了40間號舍,內(nèi)有古代考試時考生所用文房四寶、油燈、食品,以及考生塑像。其中西側的號巷內(nèi)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tài),東側供游客體驗參觀。

明清兩代科舉分四級進行: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童試錄取稱秀才,鄉(xiāng)試錄取稱舉人,會試錄取稱貢士,殿試錄取稱進士。殿試頭甲為進士及第,二甲為同進士及第,三甲為進士出身,四甲為同進士出身。殿試頭甲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

鄉(xiāng)試規(guī)定農(nóng)歷八月初九至十一日為第一場,十二日至十四日為第二場。十五日至十七日為第三場,每場子時點名入場,午時點名完畢。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考試、睡覺、吃飯均在考場考棚之內(nèi)。

院正面是至公堂,至公就是公平、公正的意思,它是當年主考官辦公的地方。現(xiàn)為“科舉考試陳列室”,以實物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了科舉考試制度的歷史。廳內(nèi)有一尊“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雕塑,西邊的一組模型展示了當年狀元跨馬游街的情形。東側的狀元廳內(nèi)展出了中國歷代狀元名錄,以及殿試試卷等實物。西側的是名人廳,展出了從江南貢院走出的名人,如考生唐伯虎、吳敬梓,考官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情況介紹。

各位游客,夫子廟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

南京中華門導游詞4

游客朋友們,歡迎大家參觀舉世無雙的南京古城墻和中華門城堡。

城,是古代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標志之一。在古代社會,城既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軍事防御工事。城的質(zhì)量好壞直接關系到國泰民安。

南京城墻建于六百多年前,到今天基本保存完好,是世界級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1356年,朱元璋率元末起義軍紅巾軍攻克集慶路,將集慶改名應天。

朱元璋占領南京后,憑借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擁有的江南財富,很想取代元朝皇帝。他的謀士朱升向他進獻九字箴言:“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勸其審時度勢,被朱元璋采納。高筑墻即形成了南京的明城墻。從1366年動工興建至1386年完工,按古代都城典制修建了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墻。

朱元璋建城共采取了八大措施:

一、籌集了建城費用。共籌集建城資金六百萬兩黃金。江浙富戶繳納占其中一半以上。而元末江南首富沈萬三認領了近1/3的建城費用。

二、征用建城民工。共從江南五省(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152州縣征用20萬戶民工匠人修建京城。

三、征用建城城磚。從江南五省共征集特制城磚三億五千萬塊。城磚統(tǒng)一為灰磚,規(guī)格為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重逾10公斤。每塊磚的側面一般都燒制有州府監(jiān)制官員姓名,出磚人姓名,造磚工匠姓名,燒磚窯匠姓名及燒制年月,可見明朝當年建城工程管理之嚴格。

四、京城建設分四個步驟:1建皇宮以及改建南宋建康府城和南唐時期遺留下的城墻。2向城北擴大建城直至江邊。3建城門共十三座。4建造了60公里長的外郭和18座城門。

五、京城設計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南京山勢走向,巧妙把覆舟山、雞籠山、西望山、清涼山、獅子山等作為城基筑城,又借用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作為天然城壕,形成高城深壕的格局。整個京城沒有按古代城池“棋盤”格局設計,而是打破成規(guī),形成不規(guī)則的葫蘆型。六、世界第一大城墻――南京明代古城,長33.676公里,二十萬工匠從1366年到1386年用21年時間建成。城高為14-21米,城基寬10-20米,頂寬7-14米,城用條石和磚徹成。外層墻上設有箭垛,共計13616個,墻頂部建屯兵窩棚200多座。城磚系用石灰、糯米汁、桐油和蓼草灰拌合而成的夾漿粘合,六百年后依然堅固。

七、南京城墻有周密的排水設施。如水槽、水坡、水洞、排水溝等,使城內(nèi)一旦發(fā)生水澇,雨水能從各種排水系統(tǒng)流向城外。八、明代民諺:“內(nèi)十三,外十八,城門栓子往外插”,正好說出了南京城門的數(shù)目。京城十三個城門是:“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達太平,神策金川臨鐘阜,儀鳳淮清到石城?!?/p>

三山、聚寶、通濟三城堡地處南京城南軍事要沖,修建為“一城三甕”,城西石城門,為一城二甕。洪武,清涼、神策門為一城一甕。南京明城墻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寶貴的歷史、科技、藝術等價值。

現(xiàn)在請大家參觀中華門城堡。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甕城三道,而最前面的就是中華門城門,這一城三甕成目字形的城堡雄踞南京南部,它是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城市關隘。中華門原名聚寶門,因此門正對城南聚寶山而得名。城門南北長129米,東西寬118米,16512平方米。1931年國民政府修中華路時在聚寶門城堡兩側開中華左、右門,方便車輛進出,并改聚寶門為中華門,蔣介石親書門名。中華門城門原為三層:城座全部用條石砌成,正中為一拱型城門洞,寬8米。城門洞最南面原為兩扇外包鐵皮的木質(zhì)大門,門洞內(nèi)兩側共有六個藏兵洞。二層城基座上有七個藏兵洞。兩側登城馬道下各有七個藏兵洞,整個中華門城堡共有27個藏兵洞,平時存物資,戰(zhàn)時藏兵。城上明朝原為三重檐歇山頂城樓,7開間,5進深,樓毀于清初,復建后又毀于1937年日軍炮彈之下。登上城門頂部平臺,遠處可眺望南面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和雨花閣,近處外秦淮河上是一座“長干橋”,南京首任市長劉伯承手書橋名。

城堡內(nèi)三座翁城,由8.5米高的內(nèi)城墻連接貫通,三座翁城前后排列,每座甕城均為一門一閘。門為包鐵木門雙扇,內(nèi)設緊閉大門的栓槽。閘為木板外鑲石板,稱為“千斤閘”,翁城門洞兩側到頂有升降“千斤閘”用的石槽,每座翁城城樓內(nèi)有升降“千斤閘”之絞盤車。中華門防御體系由城河、城門、三甕城組成,形成堅固的防御體系。敵軍如攻破城門,守城士兵立刻關閉甕城一門一閘,將敵困于“甕”中,居高臨下進行攻擊,將敵軍聚而殲之;第一甕城破,還有二和三,敵人反復被困,而守城士兵可以從容地在甕城城墻上進行機動,從四面圍而消滅敵人。

中華門城堡一城三甕是古代軍事防御設施的建筑典范,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大的城堡。南京十三座城門中,三山、聚寶、通濟三個城堡為最大。為什么?因為城南雨花臺一帶是守衛(wèi)南京的軍事要地,是攻守南京的咽喉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三個城堡都建成了固若金湯的一城三甕。

南京古城墻和中華城堡游覽就到這里,謝謝!


最新江蘇旅游導游詞范文4篇相關文章:

最新江蘇旅游導游詞范文大全

最新江蘇旅游導游詞范文5篇

最新江蘇導游詞范文大全合集

江蘇導游詞精選5篇合集

精選5篇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范文

江蘇經(jīng)典旅游景點導游詞范文

江蘇旅游景點導游詞5篇大全

江蘇旅游導游詞范文

魅力江蘇景點導游詞范文5篇

江蘇鹽城旅游導游詞范文

35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