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5篇合集
甘肅的自然風光很美,那里有很多熱門景點,不知道大家去過嗎?下面是小編精選的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1
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zhèn)。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曾經(jīng)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chuàng)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
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墻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姣姣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它和鳴沙山東的莫高窟藝術(shù)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huán)。沙隨足落,經(jīng)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風。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zhì)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shù)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游,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隨著旅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當?shù)卣貙︼L景區(qū)采取了各種建設(shè)和保護措施,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涌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游等沙漠娛樂項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絡(luò)繹不絕。
甘肅鳴沙山和月牙泉導游詞篇二
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2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zhèn)遠橋,位于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筑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后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20_年,鐵橋受戰(zhàn)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后經(jīng)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cè),白塔山下、 金城關(guān)前,建于公元1920_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
清光緒33年(1920_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shù)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qū)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jié)構(gòu)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 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shù)的畫卷.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板;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衛(wèi)金城。”如今,這座古老的橋梁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yīng)。“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樸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游興。和諸多橋梁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3
白塔寺約建于元代初年。相傳,成吉思汗曾致書西藏黃教薩迦派法王,薩迦派法王即派當時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這位喇嘛走到蘭州時,不幸病故。大元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為了紀念這位喇嘛,在山顛修造白塔一座,以表懷念。
現(xiàn)在的白塔,并非元代所建,而為明代重修,據(jù)《重修白塔寺記晰載:"吾蘭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剎遺址,正統(tǒng)戊辰間,太監(jiān)劉公來鎮(zhèn)于此,暇覽其山,乃形盛之地,于是起梵宮,建僧居,永為金城之勝境。"由此可見,現(xiàn)存白塔寺,系明正統(tǒng)年間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成重建。
清康熙五十四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為寺院,并以"慈恩"題寺額,但百姓仍呼之為白塔寺。明代所修白塔,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塔基,高約17米,為實心磚塔。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系風鈴,隨風飄蕩,聲清音脆。塔的外表堊飾如雪,故稱白塔。
白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毫無損傷,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筑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
白塔寺院內(nèi),南有懸?guī)r閣樓,北有準提菩薩殿,東西兩側(cè)各有陪殿數(shù)間,陪殿各連小亭一座,四周建筑正好將白塔拱衛(wèi)于寺院中央,整個寺院居高臨下,頗為壯觀。
自明代以后,白塔山的寺廟殿宇逐漸增多,成為宗教勝地。在白塔寺西南一帶,陸續(xù)修建了三官殿、觀音洞、藥王殿、財神殿、金山寺、禹王廟等;在白塔寺的東南一帶,興建了三教道統(tǒng)詞、三皇殿、三星殿、羅漢殿、文昌宮、魁星閣等;在白塔寺的南面,依山勢建有十王殿(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宗帝王、四殿五官王、王殿羅天子、六殿卡成王、七殿秦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三、十殿轉(zhuǎn)輪王)。這些寺廟依山勢而造,或居黃土層,或居巖崖邊,風格迥異,各具風采。可惜因年久失修,戰(zhàn)爭破壞,大部分傾圮頹廢,目前僅剩一殿。
在白塔山半山東側(cè),有一三楹的高大牌樓,堪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牌坊陽面題額"鳳林香裊",陰面題額"秀英三臺",為清乾隆五十六年皋蘭舉人李存中所題寫。其意是:低頭俯視,山腳寺廟青煙鐐繞升騰,香氣彌漫;抬頭仰觀,白塔熠熠生輝。與皋蘭山三臺閣相映成趣。寥寥八字,俯察仰觀,前呼后應(yīng),道出了這座牌坊承上啟下的微妙,實為一絕。
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4
黃河鐵橋又叫中山橋,這是一座跨黃河鐵橋,建于清光緒年間。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和德國人,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建橋時間是三年,造價也是非常之昂貴,有 天下黃河第一橋 之稱。下面我以自己的理解對蘭州黃河鐵橋簡介,希望游客能對蘭州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大橋歷史蘭州黃河鐵橋之宏偉讓人驚嘆,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塞,中原與西域的往來比穿過此地。黃河穿成而過,民間曾有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guān) 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起,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此后500多年間,用以構(gòu)筑浮橋的船數(shù)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shù)都有變化,但鎮(zhèn)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 天下第一橋 。鎮(zhèn)遠浮橋并非堅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會發(fā)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jīng)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進入20世紀,清政府鼓勵洋務(wù),為建設(shè)黃河鐵橋提供了歷史契機。于是他決定借助外國的先進技術(shù)與設(shè)備來實施他的建橋計劃。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蘭州注定要在20世紀初葉、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完成一件驚世偉業(yè)。
橋梁規(guī)格是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我感嘆這座宏偉的大橋和人們的智慧和汗水,這座宏偉的建筑讓中國人驕傲。大橋的歷史價值大橋留給人們的不只是外表的宏偉,還有帶給國人的歷史反思。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qū)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jié)構(gòu)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就像一部史詩,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shù)的畫卷。蘭州鐵橋游客觀賞人數(shù)在逐年曾加,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感受歷史的洗禮,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蘭州黃河鐵橋是我最喜歡的大橋之一,站在上面我會立刻感覺到自己像是穿越了時間的變遷,感受到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的迅速發(fā)展。蘭州黃河鐵橋簡介的內(nèi)容還有很多很多,文字不能一一描述,只有自己去親身感受。
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5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下轄的一個小鎮(zhèn)。一條小溪從鎮(zhèn)中流過,小溪雖然寬不足2米,卻有一個很氣派的名字“白龍江”,如按藏文意譯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郎木寺圖片岸屬于四川若爾蓋縣,屬于甘肅的“安多達倉郎木寺”和屬于四川的“格爾底寺”就在這里隔“江”相望。
一條小溪分界又聯(lián)結(jié)了兩個省份,融合了藏、回兩個和平共處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據(jù)一方地存在著;曬大佛,做禮拜,小溪兩邊的人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傳達著對信仰的執(zhí)著。
傳說中的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總先妣。造人的女媧、巫山神女、巴人的祖母巫蜒等,都是西王母部的支系,西王母部落,都以母虎為圖騰,又稱黑虎女神。而郎木在藏語中的原意就是“虎穴仙女”如今郎木寺(虎女寺)所處的四川、甘肅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川、甘、青各族民眾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藏傳佛教興起后,在那里建寺已歷千年,但仍被命名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而且,這地跨兩省的大寺內(nèi),最受民眾尊崇的不是諸天眾佛,而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藏語虎)木(藏語女性),其原來居住的洞穴,那是圣地中的圣地。洞外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龍江的源頭。
介紹甘肅概況導游詞5篇合集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