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導游詞大全 > 陜西導游詞 > 法門寺導游詞講解(2)

法門寺導游詞講解(2)

時間: 文娟843 分享

法門寺導游詞講解

  法門寺導游詞講解范文2

  關(guān)于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導游詞說明

  1、佛教不僅是一種信仰,而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哲學。

  2、法門寺文化景區(qū)是在省政府統(tǒng)一部署下由曲江新區(qū)管理委員會主持興建的一個文化精品工程。

  3、作為導游詞,要盡量避免過多的渲染宗教現(xiàn)象,而要從文化景區(qū)所在地區(qū)蘊含的多種文化來觀察、理解、宣傳法門寺的佛教文化現(xiàn)象。

  4、做為一個文化精品工程,它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信仰者,而更多的是普通游客,所以在導游講解的過程中,既要敬仰佛教文化,又要從佛教文化的哲理來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地、人之間的這種哲理關(guān)系。

  5、法門寺文化景區(qū)的導游詞,應該具有一種哲理性,啟迪信仰者和游客。

  這份導游詞僅僅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筑藝術(shù)和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和欣賞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宏大的建筑工程。文中所涉僅供參考。

  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導游詞

  (在車上或路途)

  無論你來自何方,即便你在北京看過雄偉的萬里長城,或者在臨潼參觀過秦始皇兵馬俑,當你來到這里,你絕不可輕視你腳下的這塊黃土地。雖然它沒有青山綠水,只有滿目的溝溝壑壑(he)和點點散布的村舍,但就是在這塊土地上演繹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炎(帝)和黃(帝)二帝在這里肇(zhao)始了中華文明。周人在這里東進,南征北戰(zhàn),創(chuàng)建了以"禮"為核心的周文化和輝煌的青銅文化。漢人經(jīng)由這里鑿空,絲綢之路逶迤(wei yi)西去,佛典文化徐徐東來。三千年的人文歷史,使這塊土地成為華夏文明之祖,青銅文化之鄉(xiāng),絲綢文化之孔道,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

  承借天漢雄風,大唐氣象法門寺供奉佛指舍利,弘揚佛法,尤其唐宗室八位皇帝"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煌麗"每三十年迎奉法門寺佛指舍利入京都長安供奉,令朝野轟動,天下朝拜。使法門寺名揚天下,成為"關(guān)中塔廟之祖",中國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也使這塊土地成為長安佛教文化圈的中心。特別是1987年4月3日,經(jīng)歷了1113年的漫長歲月,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數(shù)千件供佛珍寶,引起世界矚目,法門寺當之無愧的成為當今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游客旅游圣地。

  法門寺文化景區(qū)依托法門古寺而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景區(qū)一期工程斥巨資打造(25億元),占地約1300畝,是由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主持設計的,(他曾主持設計臺灣中臺禪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樓"臺北101"等著名建筑)。景區(qū)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藝術(shù)佛像、園林雕塑小品等幾部分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shù)等方面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景區(qū)建設自2007年3月,根據(jù)省委省政府統(tǒng)一部署,由曲江新區(qū)管委會組建了法門寺開發(fā)建設團隊,與寶雞市人民政府一起負責項目開發(fā)建設。項目總規(guī)劃面積9平方公里,分為東區(qū)佛文化展示區(qū)與西區(qū)綜合服務區(qū),整體區(qū)域規(guī)劃依托佛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為發(fā)展基礎,是陜西省委、省政府強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也是曲江國家級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區(qū)的重要輻射、延伸區(qū)域,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政策的歷史背景下,陜西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重大舉措并致力將其打造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佛都",成為繼兵馬俑之后的"陜西第二個文化符號"。

  我們遠遠望見的這個建筑群,就是法門寺文化景區(qū)。這個建筑群呈南北走向,由南至北依次而上,4門起伏,雙塔高聳,在黃土阡陌(qian mo)中,在藍天白云下,建筑體量雄渾博大,建筑語言簡潔明快。整個景區(qū)以建筑特有的藝術(shù)語言表達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與智慧。

  現(xiàn)在,我們來到法門寺文化景區(qū)。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都會感到這個建筑群有一種文化的力量。莊嚴的佛像,闊大的廣場,外張的屋頂,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宗教信仰的莊嚴與殊勝。這種感覺正是這組建筑藝術(shù)的成功之處。

  由于法門寺文化景區(qū)的宏大壯觀,氣勢奪人,我們不可能一覽無余。由于當我們深處圣地之中,更是目不暇接。因此,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文化景區(qū)的幾個特點:1、如果你從空中鳥瞰,你會看到整個景區(qū)暗合坐佛之形,法門寺地宮恰好位于佛心位置,與佛同體,與佛同心。2、如果你仔細觀察,景區(qū)內(nèi)諸多建筑暗合數(shù)字機緣,如用數(shù)字概括,一舍利;二寶塔;三區(qū)劃;四大門;五時空;六越度;七廣場;八吉祥;九平方公里;十萬眾生;千年古剎;萬世法門。3、當你在景區(qū)或朝拜或游覽,在由南到北的穿門過院,朝拜佛祖舍利的過程中,你會感到由此岸到彼岸的升華過程;也會在由北到南的回望中,感到蕓蕓眾生的虛幻之相。所以,在法門寺文化景區(qū)的參觀過程,就是你感悟人生,凈化心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回歸的佛子能開啟般若般的智慧,旅游者則能體驗佛光普照為您增福增慧。

  現(xiàn)在,我們開始參觀這個千載佛家圣地,領(lǐng)略萬世人文經(jīng)典。

  山門廣場位于法門寺文化景區(qū)的入口,面積約15萬平方米,此區(qū)域集酒店、素食餐飲、大唐禪茶、講經(jīng)堂、旅游精品購物、游客中心、大型超市、電瓶車租賃等配套實施一應俱全。山門及兩側(cè)設計方正、簡潔的回廊與圍合的廣場,共同體現(xiàn)了佛學的包容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

  山門東西兩側(cè)栽植了25棵天數(shù)(樹),30棵地數(shù)(樹),樹種為銀杏,棵棵粗壯挺拔。銀杏被尊推為我國的國樹,在凡人世界中是"活化石"也可表示佛法在中國兩千六百年的再次發(fā)揚光大。

  請大家看看這組建筑,墻壁陡峭,以變形的斗拱裝飾承接屋頂,屋頂外張沖天,直指蒼穹。人臨其下,直覺低矮,只有仰望才見其頂。這種墻壁和屋頂?shù)脑煨?,沒有雕梁畫棟,沒有曲線翹角,僅以明快的線條讓人感到佛法的廣博和佛陀教法的明理。其色彩為金黃、暖黃,具有一種莊嚴清靜,慈悲祥和的氛圍。這里就是園區(qū)的入口處 "佛光門"。

  穿過佛光門在這個院中,一泓靜水,此為靜心池:凈水蓮花,14朵蓮花,高雅圣潔。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為佛教圣物,供奉蓮花可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潔凈清芬,代表著凈心離欲的世界。通過靜心池,人們可以放下世俗間的一切憂擾,以一顆平靜之心走入佛國圣地。

  在靜心池的東西兩側(cè)設有圣獸。

  青獅:獅子為萬獸之王,吼聲洪亮,山鳴谷應,震動天地,代表佛教的神威。佛法即如同獅子一樣,供奉獅子可辟邪護法。

  六牙白象:供奉大象,可降伏邪念,能到達無上乘果地,得到物質(zhì)和智慧的財富,得佛果之成就。

  穿過廣場走過般若門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之前在山門前是一個大廣場,佛光門前是一個大院落。而在般若門菩提門之間,是一個相對狹窄的過道。這正是利用了建筑藝術(shù)上的縮放手段,給人感覺上有舒暢和壓抑作用,從而產(chǎn)生心理上的控制作用。也表現(xiàn)出了只有以智慧(般若)為前行指導才能到達解脫彼岸這一教義。

  出菩提門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這道圓融門,它只有門柱,似乎有點奇怪。這是因為佛教以觀察諸法"空性"為入道的法門,故稱"空門"。

  現(xiàn)在,從山門廣場到這里,我們已穿過了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圓融門,來到了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象征著由世俗走向成就的修行之路,也就是說是一條成佛之道。

  佛光大道是景區(qū)的景觀主軸。遠遠望去,清凈莊嚴南低北高,直通合十舍利塔。利用落差,讓人有一種朝圣的感覺,也體現(xiàn)了為了一種信仰,人們不斷攀登,境界不斷升華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佛光大道分主道和輔道。在佛光大道兩側(cè)景觀綠化廣場上,東邊設有佛陀勝跡系列雕塑,讓眾生感受到佛法不理事間法,以出世的心態(tài)做入世的事這一佛法精神,體驗佛教文化,西側(cè)是法界源流系列雕塑,展現(xiàn)了佛教文化在世界特別是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

  佛光大道分別設有經(jīng)幢、菩薩,同時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其中包括: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我們將山門比喻為"此岸"(現(xiàn)世),而佛光大道則為接引凡夫眾生通過"五時判教"到達"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國),證得佛果這一解脫之道。"眾生皆有佛性"在這條大道上愿大家都能發(fā)掘出屬于自己的"自性三寶"

  經(jīng)幢乃佛教圣物,常將經(jīng)文刻于其上。象征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煩惱,在佛教中有祛邪降魔的說法。福報:智慧流溢、一生吉祥。

  佛光大道菩薩像包括:

  東1:大妙相菩薩

  與法苑林菩薩同是彌勒佛的脅侍菩薩,合稱"彌勒三尊"。今世菩薩護佑,來世往生天宮。福報:今世神靈護佑,來世往生天宮。

  東2:文殊菩薩

  與普賢菩薩同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合稱"華嚴三圣"。文殊菩薩,諸佛之智慧所化現(xiàn),是智慧的本尊,受菩薩護佑,具足智慧。福報:自己和子孫具足智慧。

  東3:觀音菩薩(大悲)

  與地藏菩薩同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合稱"娑婆三圣"。觀世音菩薩以大慈救濟眾生為本愿,受菩薩護佑,遠離苦難。福報:所愿必成,苦難遠離。

  東4:日光菩薩

  與月光菩薩同是藥師如來的脅侍菩薩,合稱"東方三圣"。日光菩薩持其慈悲本愿,救度眾生,受菩薩護佑,遠離病痛。福報:遠離病痛,無有怖畏。

  東5:觀音菩薩(大慈)

  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脅侍。獲觀音慈悲救護,來世蒙觀音引生極樂。福報:現(xiàn)世獲觀音慈悲救護,來世蒙觀音引生極樂。

  西1:法苑林菩薩

  受菩薩護佑,所愿皆足。福報:今世菩薩護佑,來世往生兜率天宮。

  西2:普賢菩薩

  具足一切無量行顧,受菩薩護佑,凡行必成。福報:自己和子孫凡行必成。

  西3:地藏菩薩

  受菩薩護佑先世親人不墮地獄,來世不墮惡道。福報:先世親人不墮地獄,來世不墮惡道。

  西4:月光菩薩

  普照乾坤,映現(xiàn)明澈清輝,容攝蕓蕓眾生,免受貪、嗔、癡三毒逼惱,以葆身命與慧命。福 報:遠離病痛,無有怖畏。

  西5:大勢至菩薩

  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有情,使眾生離三界之苦,得無上力。福 報:現(xiàn)世脫離惡道,來世往生極樂。

  佛陀勝跡

  在佛光大道東側(cè)的林蔭道中,我們看見一列精湛的雕塑,它們共由八組景觀雕塑組成,其主旨表現(xiàn)人間佛陀,人間佛教。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齡做出不同的模樣,體現(xiàn)佛陀由凡入圣的虔誠心態(tài)和偉大精神,分別為:

  太子誕生

  迦毗(jia bi)羅衛(wèi)國王后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大象入夢,王后受孕。

  出游感苦

  太子出游,受一出家人啟發(fā),決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 之苦。太子坐于中間,思量求解人間疾苦之道,從左至右分立老苦、病苦、死苦和出家僧人。

  夜度凡塵

  太子不為五欲所動,依然決定出行城。前為太子騎馬離城,浮云中的四位力士共舉太子四馬蹄,寓意著太子離城之意。 四塊浮雕分別塑造了:太子離別妻兒、皇宮中奢華的歌舞生活。

  六年苦行

  悉達多太子出家后,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多次的參學和超越,仍未得所求之道。決定去體驗禁欲苦行,以求解脫,于是南渡恒河來到伽山苦行林,六年之中勤苦精進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菩提悟道

  悉達多太子坐于一棵畢缽羅樹下。發(fā)愿言:我今若不證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坐。經(jīng)四十九日禪坐,明星出現(xiàn)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究竟大道,至此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初轉(zhuǎn)法輪

  佛祖在鹿野苑向他的侍從憍(qiao)陳如等五人說"四圣諦"(di)法。在菩提樹下,佛祖端坐中間,神態(tài)安詳。白鹿與五弟子分座周圍,屏氣凝聽。

  普度眾生

  采用如意(佛教法器-普度眾生,滿足眾愿)為造型元素,表示"佛法無邊,普度眾生",蕓蕓眾生在這里感悟佛法,祈愿"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雙林滅度

  釋迦牟尼八十歲時,命阿難在雙林中設席鋪床,然后頭北面西,右脅著席,疊足安臥,安祥圓寂。眾弟子或泫然流涕、或捶胸頓足、或仰面嚎啕于佛陀身旁。

  法門寺院

  入山門,經(jīng)佛光大道,我們來到了佛門圣地--法門寺院。寺院位于佛光大道中段偏北的東側(cè),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說它是佛門圣地,一是據(jù)地理陰陽學家,這座寺廟披小帶河,負陰抱陽,氣聚而不散,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僧人們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中悟道成佛。二是寺院經(jīng)歷了佛教在中國傳播興盛衰微,再光大的全過程。正是由于這座寺院的令人驚嘆的歷史,才有了今天蔚為壯觀的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如果說法門寺文化景區(qū)是一個盛開的蓮花,這里就是儲藏,培植蓮花的種子。

  法門寺素有"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稱,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帝年間,距今約有1700余年的歷史。寺名屢變,塔名也隨之屢變。北周以前寺名為阿育王寺,塔亦同名。自唐代以后,寺院定名為法門寺,后雖然有更改,但仍以法門寺名揚天下。眼前這座塔,初為阿育王塔,后改"真身寶塔"、"大圣真身寶塔"。今天,人們?nèi)砸运旅Q塔名。

  法門寺院與寶塔歷經(jīng)了佛教在中國興衰的全過程,可以說國興寺興,國難寺難。北周武帝毀佛,法門寺廟隨之被毀。隋朝推崇佛教,法門寺廟得以重建。自唐代建立以后,由于皇室崇佛,法門寺走向它的全盛時期。因為法門寺塔地宮供奉有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唐皇室每30年迎佛骨入都供奉。從公元659年開啟法門寺地宮,首迎佛骨到公元873年第七次恭迎佛骨。每次恭迎佛骨都是歲豐人和,國泰民安。從長安到法門寺一百多公里,車馬晝夜不絕,京城萬人空巷。皇帝親臨安福門城樓頂禮迎拜。百官士庶沿街迎候,可謂盛況空前。每次恭迎佛骨皇室都對寺院大施財物,皇帝、皇后、王公貴族供養(yǎng)了大量金銀器、琉璃器、絲織品和法器。在這期間,法門寺多次修筑擴建,形成了二十四院的形制。

  隨著公元874年法門寺地宮之門的封埋。法門寺遭受明代地震,民國駐軍的毀壞。特別是1966年的"“”"、紅衛(wèi)兵開展破"四舊",進入寺院,毀殿堂、壞佛像、燒佛經(jīng),還要挖地宮取寶。在此危機時刻,法門寺主持良卿和尚自焚圓寂于真身寶塔前,才沒有讓地宮珍寶受到損失。盡管如此,法門寺院還是成為"扶風地區(qū)無產(chǎn)階級造反派臨時總指揮部"。在"造反派"的內(nèi)戰(zhàn)中,法門寺又一次遭到了劫難。

  今天,我們能看到法門寺的珍寶,一要感謝抗戰(zhàn)期間,對法門寺地宮珍寶守口如瓶的朱子橋先生,正是由于他們一批人的保護,才不致使這些珍寶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二要感謝"“”"中自焚身亡的法門寺主持良卿和尚,正是他舍身護寶,才使佛門舍利等一批珍寶免遭損壞。

  建于明代萬歷七年的"真身寶塔",于1981年8月4日凌晨1時57分,"真身寶塔"的半壁在大雨中崩塌。1985年陜西省政府決定重修法門寺"真身寶塔"。于1987年4月3日在法門寺塔基地宮發(fā)現(xiàn)了佛指骨舍利和大批唐代的稀世珍寶,震動了國內(nèi)外。

  法門寺院以"真身寶塔"為寺院的中軸線,建筑結(jié)構(gòu)古今結(jié)合,形制以仿唐為主,屋頂為飛檐筒形青瓦,風格古樸,壞境靜雅。

  過天王殿,就是突兀矗立的十三級舍利磚塔。它是以唐塔為基礎,以明塔為標準的具有樓閣式風格的磚塔,挺拔俊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于1956年8月法門寺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省政府又撥款重修了大雄寶殿和銅佛閣。自1987年佛指舍利發(fā)現(xiàn)后,寺院恢復建設,基本上恢復了唐代百畝寺院的規(guī)模。

  十多年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凈一法師的主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筑。

  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王朝2499件供佛珍寶,在1113年后重見天日,這批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還是中外交流史、美術(shù)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也日益引起世界矚目。也讓法門寺成為當今世界的朝拜中心,增強了法門寺在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的歷史記錄。佛文化是法門寺的核心,法門寺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世界佛文化的瑰寶。

  離開法門寺寺院來到佛光大道北側(cè)?,F(xiàn)在我們就處于六度橋前,它看似簡單,僅僅為六層踏步。六度橋下,霧泉噴涌,云煙繚繞,我們仿佛身臨佛國勝境:前有佛祖真身舍利,后有蕓蕓眾生。后退可到此岸山門外,前行可到彼岸佛國界。你彷徨也可,虔誠也可,總之,這是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橋。人們常說,沒有過不去的橋,而過此橋,須經(jīng)過人生的大徹大悟。

  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也就是講人的修行方式。六度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每行進一次,即進行洗滌心靈一次。一次覺悟破一種無明,去一種煩惱所以,從山門到此,須經(jīng)過六度橋,這也是眾生由山門到踏上彼岸,拜見佛祖真身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洗滌蕓蕓眾生浮沉鉛華,放下世間的一切妄想執(zhí)著,才可以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pi)盧性海。

  過山門,穿過佛光大道,再經(jīng)過六度橋,我們由此岸到了彼岸??梢哉f,這兒是一個佛國的世界。如果你環(huán)望四周,只有天高野曠,飛云在天。時空仿佛淹沒隱匿了凡世間的一切,在天軸和地軸交匯之處,一塔高聳,這就是萬眾矚目的合十舍利塔。無須說,合十舍利塔是整個文化景區(qū)的核心建筑。廣場的宏闊,表明了佛法的博大,塔的高聳,表明了佛法的智慧。萬人匯聚,表現(xiàn)了八方來朝,萬佛歸宗的盛況。萬人抬頭仰望,表明了信徒們對佛的崇高敬意。

  現(xiàn)在,我們來欣賞這個合十舍利塔。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它供奉著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塔高度148米,一表示佛祖于眾生無別,佛陀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的佛陀。四八是夏歷四月初八,為佛之誕生。它象征著和諧、安康、國泰民安的曠古盛世。

  合十舍利塔的造型,為雙手合十,雙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在雙手合十造型中,內(nèi)含的唐塔表明了歷史和現(xiàn)代的圓滿融合。在雙手合十的空間內(nèi),又供奉有三身、三世諸佛、菩薩,又表明了這是宇宙法界。通過雙手合十的建筑造型,表現(xiàn)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諧、和平的思想內(nèi)涵。

  也許在世界各地,在中國的大江南北,您見過許許多多的佛寺古塔,但是我可以說像這種舍利塔造型絕無僅有。站在這個闊大的廣場上,我們首先感到它高尚、神圣、神秘,還感到它簡潔、明快,具有強烈的符號性、象征性,也就是說它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感!這座合十舍利塔的結(jié)構(gòu)造型具有"雄、渾、簡、凈"的建筑特點,以現(xiàn)代建筑技術(shù),合適的建筑語言,成功的表現(xiàn)了佛學的博大精神。也彰顯了法門寺在世界佛教中的主尊地位。

  穿過十萬人廣場,我們來到合十舍利塔前。合十舍利塔共六層,分地面及地宮部分。自下而上,供奉著佛教三身佛(即:法、報、化三身)各方菩薩等佛教文化景觀造型。寓意為"三身法像,六重法界"這里是人們理想的彼岸。佛祖真身舍利存放于舍利塔地宮中廳,每逢重大佛教節(jié)日才升起展示。信眾可集結(jié)于舍利塔十萬人廣場瞻仰圣物。它會讓瞻禮者得到心靈的凈化,感悟人生的和諧與光明。

  首先我們進入合十舍利塔一層,依次供奉著:

  (1)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居住須彌山腰,各護一天下,治服眾魔,保護眾生財富不受侵犯。

  (2)彌勒佛:大肚彌勒能容常人難容之事,教導眾生忍得住心中煩惱,耐得住歲月寂寞,不爭一時之氣,方免百日之憂。

  (3)韋馱菩薩: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神將之一,位居32員神將之首。韋陀菩薩護持佛法,庇護眾生。

  (4)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是多聞 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葉尊者苦行第一,代表實"行",二者都是佛陀最著名的兩大弟子。

  (5)化身佛(釋迦牟尼佛):化身佛以大悲心應眾生機緣而示現(xiàn)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傳授般若智慧,維持世間平安和諧。

  (6)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間災難。在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合或供奉觀音菩薩像,觀音便前往救度,使人們脫離苦難。

  (7)地藏菩薩:至心稱念地藏菩薩名號,禮拜供養(yǎng)地藏菩薩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墜惡道,并能獲得家室永安,先亡生天,現(xiàn)在益壽,所求遂意。

  從西側(cè)電梯向下我們進入舍利塔地宮北廳,這里是珍寶展示區(qū),用以展示1987年4月3日于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朝數(shù)位皇帝供奉的皇室絕世珍寶,其中國寶級、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兩百余件。在這里我們將文物分為佛文化珍寶陳列和大唐珍寶陳列兩部分。

  一、 佛文化珍寶陳列

  主要展示圍繞舍利的精美法器、供養(yǎng)器以及舍利寶函等共有27件珍貴文物。

  護法石獅(2件,高59、底座長寬32 25厘米)

  護法天王像(4件,高56,底座長寬32 21厘米)

  銀芙蕖(2件,通高41厘米)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huán)錫杖*(1件,長196厘米)

  整體造型精美,形制宏偉,工藝精巧,等級最高,堪稱佛門奇寶。它的出土對唐代佛教和法門寺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鎏金大日如來銀佛像(1件,通高15厘米)

  鎏金十字三鈷(gu)杵紋閼(yan)伽瓶(2件,每件高21厘米)

  *舍利寶函*

  公元六世紀中葉,中國封建王朝擁戴法門寺佛指舍利,在地宮不斷擴充供養(yǎng)盛事,至公元873年的咸通迎奉中,李唐王朝按照佛教密宗的最高供養(yǎng),在地宮前、中、后室和秘龕圍繞四枚佛指舍利建四系列供養(yǎng)以實現(xiàn)佛教網(wǎng)羅宇宙萬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凈邪正,兼收并蓄的金剛界、胎藏界曼茶羅?;食酆笥媒Ъ挛?quot;以身供佛",祈愿在這個宇宙法界中實現(xiàn)護國佑民,為中華民族開萬世太平的神圣理想。

  *八重寶函*

  唐王朝造八重寶函,合地宮為九重,表證佛法之"五部九重",以胎藏界曼荼(tu)羅供養(yǎng)佛指舍利。

  鎏金四天王盝(lu)頂銀寶函(1件,通高23.5、邊長20.2米,重2699克)

  盝頂素面銀寶函(1件,高19.3、邊長18.4厘米,重1999克)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1件,高16.2、邊長14.8厘米,重1660克)

  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1件,高13.5、邊長13.5厘米,重973克)

  金筐寶鈿(dian)珍珠裝盝頂純金寶函(1件,高13.1、邊長11.3厘米)

  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wu fu)石寶函(1件,高10.2、邊長8厘米)

  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1件,高7.1、塔邊長4.8、墊板邊長5.4厘米,重184克)

  三重寶函

  與秦始皇同時的阿育王于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向世界散佛舍利以弘揚佛法,法門寺"乃其一也"。地宮前室建漢白玉阿育王塔,藏鎏金銅浮屠、鎏金銀棺以安奉佛指舍利。

  漢白玉阿育王塔(1件,塔高78.5厘米)

  鎏金銅浮屠(1件,通高53.5厘米)

  置于前室阿育王塔內(nèi),安奉第四枚佛骨舍利。銅浮屠由底座、塔體、塔蓋、塔剎四部分組成,為法門寺唐代木塔的縮微模型。

  鎏金迦陵頻伽鳥紋壸門座銀棺(1件,通高6.4、長8.2厘米)

  *五重寶函*

  釋迦牟尼佛之真身指骨舍利被安奉于地宮秘龕(kan)五重寶函中,依次為盝頂鐵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函、銀包角檀香木函、嵌寶石水晶槨子、壸門座白玉棺,以金剛界曼荼羅供養(yǎng)。

  盝頂鐵函(1件,通高22、邊長22厘米)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函(1件,高17、底邊長17厘米)

  嵌寶石水晶槨子(1件,長10.6、高5.9厘米)

  壸門座白玉棺(1件,長6.8、寬3.3厘米)

  *鎏金銀捧真身菩薩*(1件,通高38.5厘米)

  為了實現(xiàn)佛教"金胎不二"的"不二法門",唐王朝盡佛教之精華,敬造"金胎合曼"的捧真身菩薩,上為吉祥天女,仰蓮座上32菩薩生,頂為大日如來三身咒輪,底為金剛界五方五佛,中為四大天王。底部中為胎藏界中臺八葉院,周以八大明王環(huán)繞,而以菩薩寶冠上修法界定印的毗盧遮那佛一統(tǒng)貫之,這是中國佛教發(fā)展到密乘的殊勝現(xiàn)象,是唐密的最高結(jié)集。

  二、 大唐珍寶

  地宮寶庫除佛教法器和供養(yǎng)器外,更多的是唐皇奉佛的世俗物品,包括皇室日常生活中所用之食器、茶具、熏香器、服飾、錢幣,以及各類珠寶雜件等。

  皇室生活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層面,人們由此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無限的生活場景--繁榮富強的大唐社會。對滿目琳瑯的國器重寶,地宮《志文碑》有"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煥麗"的無盡贊美。

  鎏金雙獅紋銀方盒(1件,通高11.2、長17.3、寬11.8厘米)

  鎏金雙鳳紋御前賜銀方盒(1件,通高9.5、邊長21.5厘米)

  素面圈足銀圓盒(1件,高9.8、直徑18.4厘米)

  鎏金團花小銀碟(3件、口徑11.3厘米)

  鎏金團花圈足銀碟(3件 口徑11.3厘米)

  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1件,通高14.5、口徑46)

  鎏金臥龜蓮花五足朵帶銀熏爐、爐臺(2件,銀熏爐通高29.5、蓋徑25.9、;銀爐臺高21、直徑43厘米)

  熏香用具,置于地宮后室。咸通十年(869)文思院造,唐懿宗供奉,為這批金銀器之重器。熏爐爐臺一次成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

  鎏金雙蛾紋銀香囊(1件,直徑12.8厘米)

  熏香用具,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枚。內(nèi)置持平環(huán),套接香盂,無論囊體怎樣轉(zhuǎn)動,香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tài)。說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儀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國工匠所掌握。

  素面銀風爐(1件,通高56、足沿外徑34.6厘米)

  鎏金鴻雁紋五環(huán)銀香爐(1件,通高14.5、爐盤口外徑23.6厘米)

  鎏金象首金剛銅熏爐(1件,高42、口徑24.5厘米)

  素面長柄銀手爐(1件,長44厘米)

  葵口盤圓座銀碟(2件,高6.1、口徑8.7厘米)

  鎏金卷荷葉圈足銀羹碗子(1件,通高9.8、足徑8厘米)

  鎏金銀食箸(1件,長18.7、上端直徑0.5、下端直徑0.3厘米)

  鎏金卷荷葉圈足銀水碗(2件,高8、口徑16厘米)

  素面圈足銀燈(1件,高20.3、徑16厘米)

  銀香案(1件,高10.5、寬9.5、長15.5厘米)

  鎏金銀如意(1件、長50厘米)

  素面銀如意(1件,長60厘米)

  迎真身純金缽盂(1件,高7.2、口徑21.2厘米)

  伽陵頻迦紋純金缽盂、鎏金團花銀缽盂(2件)

  單輪十二環(huán)純金錫杖(1件,通長27.6厘米)

  鎏金銀臂釧(2件,每件外徑11厘米)

  鎏金帶釧面臂釧(2件,每件外徑10.8厘米)

  以前僅見于唐代壁畫,此為首次出土之實物,極為珍貴。

  鎏金飛鴻紋銀籠子(1件,通高17.8厘米)

  金銀絲結(jié)條籠子(1件,通高15厘米)

  鎏金銀茶碾、銀碢(gua)軸(2件,茶碾高7.1厘米,長27.4厘米)

  鎏金銀茶羅(1件,高9.5厘米,羅長13.4厘米,寬8.4厘米)

  鎏金銀龜盒(1件,高13厘米,長28.3厘米,寬15厘米)

  鎏金銀鹽臺(1件,通高27.9厘米)

  鎏金伎樂紋銀香寶子(2件,通高11.7厘米,口徑5.6厘米)

  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1件,通高24.7厘米,口徑13.2厘米)

  鎏金銀波羅子(5件,每件高3.8厘米)

  鎏金銀則(1件,長19.2厘米)

  素面銀香匙(1件,徑42、通長187厘米)

  系鏈銀火筯(1件,長27.6厘米,直徑2.6厘米)

  八棱秘色瓷凈水瓶(1件,高21.5厘米)

  此件為佛教供養(yǎng)器,通體青釉,造型簡潔明快,為唐代秘色瓷之代表作。

  五瓣花口秘色瓷盤(1件,高4、口徑25厘米)

  五瓣葵口小內(nèi)凹底秘色瓷盤(1件,高7.2、口徑23.7厘米)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1件,高9.4、口徑21.4厘米)

  此件以印有簪花仕女圖案的紙張包裹,后圖案印于碗壁上,為珍貴的文化痕跡。

  石榴紋黃琉璃盤(1件,高2.8、口徑14厘米)

  此盤為釉彩玻璃,制法與中國瓷器工藝接近,為伊斯蘭最負盛名的琉璃器。

  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1件,高21.3厘米)

  制作年代當在7世紀初,是地宮出土的琉璃器皿中時代最早的珍品。用纏貼琉璃條等方法裝飾外壁,為典型薩珊工藝之制品。

  八瓣花紋藍琉璃盤(1件,高3.4、口徑19.9厘米)

  四瓣花紋藍琉璃盤(1件,高2.3、口徑20.2厘米)

  此件中心所繪"摩訶拉巴"紋,象征人魔交戰(zhàn)、真主所在之處,為伊斯蘭典型器物。

  菱環(huán)紋黃色琉璃杯(1件,高8.4、口徑8.2厘米)

  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2件,茶盞高5.2,茶托高3.8厘米)

  中國唐代制品,造型簡樸,代表了當時的工藝水平。

  參觀完地宮文物我們從電梯向上走之后進入二層,這里供奉著報身佛。

  報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經(jīng)過修習證得了絕對真理,得到佛果顯示了佛智慧,享有佛國(凈土)之身。

  再向上走我們就來到了54米處,我們可以看到唐塔內(nèi)供奉著法身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為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F(xiàn)清靜身說平等法,慈航超度眾生達到彼岸。

  當我們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處可以俯視整個文化景區(qū)。它分為佛、法、僧三區(qū),融天、地、人為一體,匯眾生萬物于法門。東看旭日,西觀夕陽。收山川田野于胸內(nèi),置名利萬物于法外,確為妙樂之事。你若仔細感悟、辨認,你可明白我剛才所說的。整個文化景區(qū)仿佛一尊坐佛之型。左側(cè)的法門寺地宮恰好處于佛心位置。望前方山門渺渺,佛光大道上蕓蕓眾生,熙熙攘攘,眾生眾相。在這些蕓蕓眾生之間,有朝拜者,有觀望者,有游覽者,也不乏有名利之徒,人人都在奔波,人人都想超越。但只要人們朝前看,就會看到佛光普照,就會看到前途光明。所以,在這條佛光大道上,朝前看,朝后看,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

  從山門到合十舍利塔,我們經(jīng)過了由此岸到彼岸的過程,又觀瞻了佛祖的真身指骨舍利,感到了佛祖的偉大?,F(xiàn)在,我們往南走,眼前這組雕塑,又將告訴我們佛教是如何真實的傳播到世界,發(fā)揚廣大的?,F(xiàn)在我們來欣賞這組建筑。

  法界源流

  位于佛光大道西側(cè)的林蔭道中,共由八組景觀雕塑組成,其主旨接釋迦涅磐后佛教的發(fā)揚廣大,分別為:

  王舍城結(jié)集

  結(jié)集,是指僧伽集體為了統(tǒng)一佛的教說而共同會誦,以求確認佛所說法的內(nèi)容。佛陀涅槃(pan)后,大弟子摩訶迦葉同五百阿羅漢于王舍城外的七葉窟舉行佛法的第一次結(jié)集。

  阿育王弘法

  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他本人第一次把整個印度次大陸統(tǒng)一起來,大行布施請著名高僧舉行佛經(jīng)的第三次結(jié)集,現(xiàn)存上座部巴利文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這次結(jié)集編定的。并派傳教團到全印度乃至海外傳播佛教,此舉對佛教的發(fā)展具劃時代的意義,使其成為世界性的大宗教,舍利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入我國的。

  南傳佛教

  以大寺為宗的佛教派別,流行于今東南亞各國。是佛教中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學說回歸于樸素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使僧團從俗世的謀生里解脫了出來。

  漢傳佛教(中國八宗)

  佛教于東漢明帝時開始正式傳人中國。隋唐時分為八大宗派:禪宗、凈土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密宗、天臺宗。

  漢傳佛教(凈土宗)

  凈土宗倡導以念佛名號為主,以求往生極樂世界"請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教放生與戒殺念佛之行儀緊密相連,贖取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獸,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應以慈心行放生之業(yè)。

  漢傳佛教(禪宗)

  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對石壁,盤膝而作禪修九年。面壁修行,首開禪宗,被稱為禪宗初祖。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參禪打坐為主,以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目的。

  藏傳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于7世紀中葉,俗稱喇嘛教。在藏王松贊干布,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影響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fā)展,最后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佛法東傳

  佛法東傳始于4世紀,即朝鮮三國時代。日本推古朝圣德太子派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佛法。佛法東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高麗慧灌、日僧道昭、道嚴、新羅王孫圓測、新羅義湘,新羅慈藏、唐鑒真律師、日僧空海、最澄等。

  結(jié)束語

  離開佛光大道回到山門廣場,這趟難忘旅程就告一段落了。

  今天,我有幸陪同大家參觀了法門寺文化景區(qū),通過三身諸佛眾菩薩,我們領(lǐng)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輝煌;通過恢宏雄偉的建筑藝術(shù),我們領(lǐng)略了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大氣勢;從山門到合十舍利塔,我們經(jīng)歷了由此岸到彼岸的過程;從佛陀圣跡看到了由凡入圣的過程;從法界源流看到佛文化的源遠流長,發(fā)揚廣大的過程。108米寬的佛光大道,為我們排除了煩惱,拓寬了眼界;1230米長的佛光大道為我們指引了光明的前景。舍利面世,佛光普照,佑及萬民。愿您在這次朝圣旅行中放下從世間帶來的種種煩惱隨緣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修掉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言行)。以獲得一顆真誠、清凈、慈悲、平等、正覺的心,愿佛菩薩加持您所求遂愿,吉祥如意。謝謝大家!
看過"法門寺導游詞講解 "的還看了:

1.法門寺導游詞3篇

2.寶雞導游詞精選

3.揚州大明寺導游詞3篇

4.陜西法門寺導游詞3篇

1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