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沈陽故宮導(dǎo)游詞
遼寧沈陽故宮導(dǎo)游詞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今天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guī)磉|寧沈陽故宮導(dǎo)游詞。
遼寧沈陽故宮導(dǎo)游詞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們此次游覽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 4A級景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首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沈陽故宮的平面圖。
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先后經(jīng)過三次大規(guī)模建設(shè),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東路建立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主要的建筑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呢,建于清乾隆年間,主要建筑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它因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那么作為我國現(xiàn)存最完好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呢,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yīng),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建筑風(fēng)格?,F(xiàn)在呢我們就來領(lǐng)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fēng)采。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清門,它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dāng)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那么這座門為什么叫做大清門呢?正統(tǒng)的說法是清朝的國號為清,皇宮的正門就是國門,所以稱為大清門。還有一個傳說,這座木門呢在建成之后呢并沒有名稱,只是叫做大門。后來,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朝皇宮的宮門叫大明門,于是為了體現(xiàn)針鋒相對,就將此門命名為大清門。
我們穿過大清門,現(xiàn)在正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它是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wù)、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那么請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頂?shù)牧鹆?,有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一定會清楚地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而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鑲綠剪邊。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重要差別之一。
我們走上月臺。那么在月臺兩側(cè)分別有用于計時的日晷,和用于存放標(biāo)準(zhǔn)計量單位的嘉量亭。我們看到在月臺上呢還設(shè)有四口大缸,那么大家知道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嗎?那我告訴大家吧,他叫做“吉祥缸”古代稱它是“門海”,是皇宮中重要的防火設(shè)施,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以鎮(zhèn)火災(zāi)。
我們走上須彌座。抬頭看上方的牌匾是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崇政殿”。請游客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個形象的比喻“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加上圈和點,就是滿文字兒”。那么沈陽故宮的牌匾都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而北京故宮的牌匾都是漢文在左,滿文在右。那么這是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差別之二。
我們抬頭看崇政殿內(nèi)上方懸掛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由順治皇帝手諭的。下面呢是皇帝的寶座,據(jù)說寶座上繪制雕刻有8條金龍,再加上坐在寶座上的真龍?zhí)熳樱檬侵袊糯畲蟮年枖?shù)九條龍?,F(xiàn)在崇政殿呢,我們就游覽到這里。
眼前的雄偉建筑呢,就是鳳凰樓。它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為三層歇山式建筑。它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橫匾呢,是由乾隆皇帝手諭的。意思是大清朝國運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傳來的。那么鳳凰樓不僅是當(dāng)時后宮的正門,又是當(dāng)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之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傳說呀當(dāng)年站在鳳凰樓上就可以看到撫順城呢。
遼寧沈陽故宮導(dǎo)游詞篇2
沈陽故宮位于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沈陽故宮是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shù)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chuàng)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wù)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fēng);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fēng)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xù)。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guān)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tǒng)大業(yè)。
大政殿兩側(cè)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guān)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gòu)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xù)建皇宮,形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tǒng)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對故鄉(xiāng)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qū)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催^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cè)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對比又形成了沈陽故宮不同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dāng)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dāng)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guān)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nèi)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shè)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nèi)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shè)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同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fēng)格了。
現(xiàn)在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tǒng)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jīng)十余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同,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diào),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jù)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jīng)》“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zāi)。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nèi)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遼寧沈陽故宮導(dǎo)游詞篇3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這里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shù)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chuàng)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wù)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fēng);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fēng)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xù)。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guān)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tǒng)大業(yè)。
大政殿兩側(cè)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guān)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gòu)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xù)建皇宮,形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tǒng)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對故鄉(xiāng)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qū)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催^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cè)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對比又形成了沈陽故宮不同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dāng)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dāng)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guān)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nèi)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shè)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nèi)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shè)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同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fēng)格了。
各位朋友,現(xiàn)在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tǒng)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jīng)十余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