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導游詞精選范文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部地區(qū),地處黃河中上游,地域遼闊。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導游詞,歡迎閱讀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敦煌市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
敦煌,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中西文化融合的交匯點,因此產(chǎn)生了燦爛輝煌的敦煌古代文化和民俗文化,其中墓葬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位于敦煌市城東六公里處的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是敦煌漢唐文化的一個縮影?,F(xiàn)在已挖掘面世的三座墓為西晉至東晉時期的墓葬,其中一座的明確紀年為年號,為東晉咸和4年公元3建興17年,是東晉時期涼的29年。
西晉是一個矛盾異常突出,變革空前急劇的年代華夏大地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中央集權,而是軍閥割據(jù),風煙四起;但處于西部邊陲的敦煌卻未受中央集權更迭的影響,保持了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與經(jīng)濟的相對繁華。西晉畫像磚墓的內(nèi)容則是這一時期敦煌人民社會經(jīng)濟及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的一個側面。
敦煌畫像磚墓與嘉峪關、酒泉的不同點是:其一:前者以墓葬照墻為施畫區(qū)域兼及內(nèi)室,而后者以墓室四壁為施畫區(qū)域;其二是前者以神龕靈獸及歷史故事為主,而后者以生活和生產(chǎn)的場景為主。他們的共同點是二者均飾以復雜的仿木構彩繪磚雕,以象征高塢深堡的莊園門闕。從磚畫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當時的民間繪畫的技藝以達到相當純熟和普及,也反映出敦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各種宗教文化的影響而非常的活躍。這也為佛教文化的發(fā)展與敦煌莫高窟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通過下面的參觀,一塊塊古樸的畫像磚,將把您帶到遙遠的天國,讓您親身感受一下古代敦煌民俗藝術的神奇與魅力。
美妙神奇的鳴沙山
在我國美麗遼闊的大西北,不僅僅有戈壁荒灘和那蒼茫無邊的孤煙沙場,而且還有許多如詩如畫的風景名勝,如那頗具盛名的鳴沙山。遠遠望去,晴空萬里,山體恍如一條橫臥著的黃色巨龍,綿延柔軟平滑似鏡,山脊如刃峰若削,好一派罕見的流沙景觀,讓人嘆為觀止。
人要上山只有赤腳踏沙,人行沙中,頓感一種細軟滑圓,踩入沙坑,表層蒸熱里面涼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雖無驚險卻很艱難,沙流軟綿綿,進一步偏又下塌半步;踩著他人腳印好像省點力氣,偶爾也小跑一陣往前沖刺。如此這般向上攀登,雖汗水淋漓,但也其樂無窮。
登上山峰,舉目遠視,天蒼蒼,沙茫茫,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遠處層層疊疊的峰巒,揮灑出道道優(yōu)美的曲線;近處沙浪縈回,看似澎湃洶涌卻如波濤凝固。“鳴沙”之說更給此山抹上一層神秘色彩。陽光下掬沙細撒,指縫間倏然流下,五彩俱全,晶瑩閃亮,沙脊兩邊陰陽分割呈強烈反差。一邊是黑乎乎清涼涼,一邊呈金燦燦熱騰騰。真是東邊日出西邊涼。
再俯瞰山下,沙山環(huán)抱的荒漠中,一形似月牙之泉透露著粼粼波光;泉邊蘆葦垂柳搖曳,湖中輕波漣漪蕩漾。據(jù)說,自東漢以來便有此泉記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淹沒不因干旱枯竭,創(chuàng)造了沙泉共存的奇跡,無愧于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美稱。面對著藍天、沙海、碧泉,和諧恬謐相映成趣,人們無不贊嘆著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神奇。
下山時,不妨滑沙而下,雖有幾分驚險但也有幾分刺激、幾分好奇。只需坐上竹條板,順坡而下,兩手一伸似雙翼展翅,沙浪滾滾如山洪奔騰,耳邊風聲陣陣好似沙鳴聲聲,恍然猶如全身騰空而起,驚心動魄一剎那,即已到得山腳下,真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飛流直下之飄飄然感。
甘肅玉門關導游詞
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fā)人們對玉門關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zhèn)髡f的關塞的向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jīng)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nèi),位于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jīng)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玉門關名稱的來歷有一個傳說。相傳絲綢之路暢通之后,西域諸國的商隊絡繹不絕地經(jīng)此入關。于闐國的特產(chǎn)"和田玉"也源源不斷地經(jīng)此運往內(nèi)地。于闐國王為換回中原王朝的大批絲綢,派了官兵,專門押解運送玉石。官兵押運了幾次后,就出現(xiàn)了怪事--馱運玉石的駱駝一進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運官對此束手無策。一個拉駱駝老人告訴押運官:"駱駝入關生病,事出有因。咱們長年途經(jīng)此地運玉石,從未祭禮關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押運官問:"依你之見,如何才能消病除災,確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說:"用上等玉石,在此城關門上鑲嵌一圈,這樣關樓就有了光彩,關神也就高興了。"押運官按老人的建議辦了,駱駝災病果然消除,平安到達了長安。關城因為城門砌了一圈閃光的玉石從此就稱為玉門關。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好戰(zhàn)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占據(jù)河西,并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希圖換取暫時的安寧。漢武帝時,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反擊。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為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建玉門關和陽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為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
西歸漢以后,內(nèi)地通往西域及歐洲諸國的通路打開了,中國特有的絲綢源源不斷運往西方,西方的音樂、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從此傳入中國。人們習慣把東起長安(西安),聯(lián)絡亞、歐、非3大洲,遙遙數(shù)千里的交通大道稱為"絲綢之路"。這條路自敦煌以西分為兩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北經(jīng)玉門關、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條出敦煌向西南經(jīng)陽關、安南壩,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門關和陽關也就成為絲綢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關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將的重要停息站。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現(xiàn)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南邊有鹽堿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關城全用黃土夯筑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米。西、北兩面各開一門,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上寬3.7米,下寬4米,南北墻下寬4.9米。城頂四周有寬1.3米的走道,設有內(nèi)外女墻。城內(nèi)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墻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從敦煌去玉門關旅游,只有走戈壁灘上汽車軋出的便道。旅客租用越野車,要請當?shù)厥煜ぢ肪€的向導帶路,以防迷路。
崆峒山簡介
道教圣地。中國史志記載最早名山之一,號稱“西來第一名山”。古籍名空桐,俗稱崆峒。又因山體特征,有雞頭、笄頭等別名。位于甘肅省平?jīng)龀俏?5公里,涇河上游主流與其北岸支流后峽河之間。長100公里,平均寬15公里,海拔1870~2100米。最高峰山勢陡峻,樹木蔥蘢,形成北西西走向的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故名翠屏山,海拔2123米。
地質構造上屬小關山逆斷層,垂直斷距約700米,上三疊統(tǒng)延長群的褐紫色與綠色礫巖及白堊紀底礫巖等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經(jīng)侵蝕形成許多巖崖峽谷及奇峰絕壁等特殊地貌。山頂有兩級老夷平面:2100米的香山頂,上覆第三紀紅層;1900米左右的一級經(jīng)切割為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huán)列,各有奇勢勝景。合天臺、插香臺與靈龜臺,號稱“八臺”,與“四嶺”(鳳凰嶺、獅子嶺、蒼松嶺與棋盤嶺)、“二峰”(蠟燭峰與雷聲峰),同為崆峒山地貌的自然奇觀。諸平臺與山麓帶先后修建了佛、道二教基地的“九院”、“十二宮”,共有寺觀42處,大多集中分布在“五臺”區(qū),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F(xiàn)僅保存法輪寺的宋石經(jīng)幢,十方院的元蟠龍石柱,東臺寶慶寺的元代石壁及明建凌空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山多特殊文化勝跡,山上有廣成子洞,山麓有問道宮和廣成泉。又有望駕山及撒寶巖,傳為望秦始皇駕臨及始皇巡幸撒寶處。東臺懸崖的巖洞有玄鶴洞和青龍洞(一名歸云洞),亦為崆峒名勝。1980年在山南的崆峒前峽修成崆峒峽水庫,水電站裝機容量1890千瓦,具有發(fā)電、養(yǎng)魚、灌溉及游覽等綜合效益。有直達中臺的登山公路。
甘肅導游詞相關文章:
1.關于甘肅導游詞
2.甘肅導游詞
4.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