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導游詞大全 > 安徽導游詞 >

安徽的導游詞600字

時間: 詩琪1201 分享

  下列文章是關(guān)于安徽的一些導游詞,歡迎閱讀借鑒,希望你們喜歡。

  安徽龍川胡氏宗祠

  在地勢獨特、風景優(yōu)美的績溪坑口村有一座古祠,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有關(guān)專家贊譽它是中國古祠一絕。

  據(jù)歷史記載,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村前有龍須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后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龍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進,由影壁、平臺、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筑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

  對于胡姓兒孫來說,績溪是他們非常輝煌的一塊家園。唐代,績溪出了個散騎大將軍胡宓;宋代,出了個以兩劾秦檜而名垂青史的監(jiān)察御史胡舜陟;明代出過奕世尚書胡富、胡宗憲;清代,出了徽墨名家胡開文、紅頂商人胡雪巖;近代出了著名學者胡適;當代,出了國家副主席胡進 濤……這一個個名字,使青史留芳,為胡姓生色。清末光是胡姓祠堂績溪全縣就有30座。

  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統(tǒng)宗,維護宗族的建宗法制的產(chǎn)物。對現(xiàn)今說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義,但它的木雕藝術(shù)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作為歷史文物來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觀賞價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形成自有的藝術(shù)風格,可謂木雕藝術(shù)的一顆“明珠”,“古祠一絕”的含義也就在其中。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托和后進窗門等4大部門,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yōu)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gòu)圖。花雕采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jié)合的技藝手法,圖案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

  高大門樓的雕刻是以歷史戲文和龍獅相舞為主體的圖案構(gòu)成。門樓22米寬斗拱承挑屋檐、翹首騰空。門樓前后兩間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結(jié)構(gòu)嚴密,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九獅滾球遍地錦”、“九龍戲珠滿天星”的精致圖案;兩旁則是內(nèi)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軍聽令,躍馬橫刀,一幅幅鏖戰(zhàn)沙場的畫面展現(xiàn)眼前,儀門上彩繪蔚遲恭、秦叔寶兩門神把守大門,兩旁石鼓相依,大獅對峙。

  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即正廳),乃是族長舉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徑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柱基采用棗木刻成蓮花瓣托、架著大小54根冬瓜梁,結(jié)構(gòu)為抬梁和穿斗式相結(jié)合,顯得威武壯觀。正廳的每根屋梁,兩端皆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刻著彩云、飄帶,中間分別鏤成龍、鳳、虎,檁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鉤均刻有蟠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仰首凝望,玲瓏別致。正廳兩側(cè)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別具一格。兩側(cè)各10扇落地窗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為主體圖案,花形千姿百態(tài),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綻;有的亭亭玉立,隨風招展,有的平鋪水面,舒展如畫,無一雷同。更令人可愛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蕩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還有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把整個荷群畫面描繪得生動逼真,妙趣橫生……。正廳上首一排落地窗門的花雕卻是一幅“百鹿圖”,襯以各種山光水色,東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種形態(tài)的梅花鹿在這里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驚疾奔;有的回眸招侶,也有的仰首呦鳴;有的飲水溪畔,有的口銜靈芝;還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真是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登上臺階,來到古祠后進,這里又是一個“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門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圓、菱形、大口、長頸等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致可愛,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蘭、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謂“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從正廳出來,走進正祠東側(cè)的邊房,其結(jié)構(gòu)分上下堂,高度僅有正祠一半,木雕簡陋,另有風格。這是一座副祠,為什么要建這座副祠呢?據(jù)傳說,龍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駛?cè)鐩]有鐵錨就無法停航靠港,故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住此護祠,丁姓好比鐵錨把大船釘住就穩(wěn)當了。更奇怪事的是,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單傳,是何緣故,還是一個“謎”。古祠的“謎”,又何止一個。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說,古祠選用優(yōu)質(zhì)木料有關(guān),也有的說,關(guān)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此“謎”雖未解開,但沒有蜘蛛網(wǎng)絡,花雕更顯風采。

  大概是們對徽派木雕藝術(shù)的喜愛,又是人杰地靈的寶地,不少國內(nèi)外人士和游客,出差皖南或游覽黃山,都要趕到此村游覽一番,加之品味。這座古祠的木雕藝術(shù),每年吸引萬多名觀賞者。反過來又大展了古祠“明珠”的風采。

  安徽唐模

  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xiàn)屬徽州區(qū)。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chuàng)建的。公元923年,汪華的后裔汪遷回故鄉(xiāng),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郁郁蔥蔥的銀杏樹,認為在這里居住可以發(fā)子發(fā)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jīng)過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后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復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隨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后被封為越國公,死后謚“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guī)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一說按盛唐時的模式、風范、標準建立)。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jīng)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shù)氐耐?、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yǎng)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深深地烙上了歷史文化的印制。

  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名聞遐邇的檀干園。相傳,清初唐模許氏有一位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jīng)營36爿當鋪,時稱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覽,苦于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于是這位孝子不惜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致,修筑亭臺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娛樂,并報答鄉(xiāng)鄰相助之恩。田園內(nèi)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緩緩繞流,取《詩經(jīng)》“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園”。現(xiàn)修葺一新的園林,由94歲高齡的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顧廷龍老先生于1997年4月題寫了“檀干園”三字,古樸蒼勁,題字數(shù)月,顧老先生即飄然仙逝,令人扼腕長嘆。

  園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稱。以“玉帶橋”分外湖、內(nèi)湖,形成“外西湖”、“內(nèi)西湖”格局。過橋便是園內(nèi)的中心“小瀛洲”(鏡亭),3塘相連,寬亙10畝,灌田60畝,把“36典”也巧妙地隱喻進去了。

  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huán)水,結(jié)構(gòu)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臺。亭柱有楹聯(lián)曰:“春桃露春濃,荷云夏凈,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全聯(lián)格律謹嚴,意境高遠,恰如其份地寫出了“小西湖”的四時美景、山形地貌。亭內(nèi)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貌。亭內(nèi)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18塊。當中6石較短,刻朱熹、蘇軾、倪云路、趙孟頫、文征明、查士標6人的行草。旁12石較長,刻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允明、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書和陸岳的篆刻等,石質(zhì)細膩,石刻精美,鐵畫銀鉤,龍蛇隱壁,氣勢恢宏。一室之內(nèi)竟珍藏歷代書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簡直像一個書法珍品的博物館,可見徽商經(jīng)濟的繁榮和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據(jù)悉十年動亂時期,此亭發(fā)作了牛欄,才使這些無價之寶幸免于難。

  檀干園邊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樹。樹端下部中空,猶如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在張口凝目,電視劇《天仙配》中為七仙女和董永開口做媒的槐蔭樹就是在此拍攝的。離樹不遠有一座“沙堤亭”,建于清康熙年間。此亭形式獨特,亭分上下兩層,上層中空,四邊有虛閣,八個角的飛檐上各懸鐵馬飛鈴,微風吹動,叮當作響。從不同角度看,每個平面均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為紀念清康熙欽點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麗典雅,雕刻精美,被譽為唐模的門戶和象征。

  高陽橋連同建于其上的廊房現(xiàn)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橋上,沖一盅黃山毛峰,邊細細品茗,邊瀏覽水街的景色,邊欣賞旅游部門組織的歌舞或戲曲演唱,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水街兩岸分布著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夾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雜貨店、百貨店、油坊一應俱全,杏旗飄揚,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色彩。沿街筑有40余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河設(shè)有“美人靠”,供人來往歇息聊天。映入眼簾的還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聲聲入耳的搗衣槌聲和她們相互用當?shù)胤窖越徽劦泥氄Z。“千門萬戶搗衣聲”的意境,于今已十分難尋,聞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頓惑古韻悠悠,鄉(xiāng)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安徽佛子嶺水庫導游詞

  佛子嶺水庫是建國初期我國自行設(shè)計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連拱壩水庫,以防洪為主,結(jié)合灌溉、發(fā)電、航運,系治淮委員會佛子嶺水庫工程指揮部設(shè)計。指揮汪胡禎,政委張云峰。

  1952年1月動工,1954年11月建成,歷時2年又10個月。水庫位于淠河東源上游,壩址在巴山縣城西南17公里處,漫水河、黃尾河徑流入庫。壩下東淠流至兩河口與西得河上的響洪甸水庫泄水合流,經(jīng)橫排頭、六安市、正陽關(guān)注入淮河,實際控制面積1270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 4.96億立方米,相應洪水位130米,汛期興利庫容1.2億立 方米,死庫容 1.25億立方一米,防洪標準為千年一遇。

  樞紐工程由攔河壩、溢洪道、輸水鋼管和發(fā)電廠四個部分組成。攔河列為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東岸端為重力壩,西岸端為平板壩,全長半5洼拱壩段長 413. 5米,有20個垛和21個拱組成。1983年大壩加高1.5米,并加做防浪墻高1.1米后,壩頂高程由原來128.46米增至129.96米;防浪墻頂高程由原來129.56米增至131.06米;最大壩高由原來74.4米,增至75.9米。溢洪道位于東岸山凹,開敞式,1984年由原來5孔擴建為6孔,堰頂凈寬63.6米,孔寬10.6米,最大泄量7540立方米/秒。泄洪鋼管3道,管徑l.975米,分別布設(shè)在13,14,15號垛內(nèi),最大泄量225立方米/秒。發(fā)電引水鋼管6道,供新老兩座電。廠輸水發(fā)電,合計發(fā)電流量98.25立方米/秒。

  水庫工程是在既無經(jīng)驗、條件又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參加施工隊伍來自四面八方,干部和工程技術(shù)人員來自治淮委員會、六安干部學校和大專院校應屆畢業(yè)生;軋鋼、灌漿、起重、運輸?shù)燃夹g(shù)工人來自上海、蚌埠、合肥;民工來自六安、阜陽兩專區(qū)農(nóng)民,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的第一水利師咱始至終參與最艱苦的工程,工地最多上工人數(shù)達一萬余人。工程耗用鋼材8010噸,水泥 6.3萬噸,共做土方99萬立方米,石方82萬立方米,混凝土23.9萬立方米。水庫大壩垛拱澆筑到頂后,當年經(jīng)受洪水和6月17日10時15分5.25級地震考驗,安然如故。

  1964年汛前檢查,發(fā)現(xiàn)拱面裂縫,東西壩頭滲水積水,次年9月底,放空庫水補縫加固。


安徽導游詞相關(guān)文章:

1.安徽導游詞

2.安徽精彩導游詞

3.安徽宏村導游詞

4.安徽的名勝古跡介紹

5.3篇承德避暑山莊導游詞

4087171